本报记者 罗 侠 通讯员 龚 坚 罗 刚
“这个本子就是我家田地的‘身份证\’,以后不用担心田地被占了。”近日,象州县寺村镇中团村村民黄建平拿着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时高兴地说。
“通过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有效解决了农村土地长期以来‘地块面积不准、空间位置不明、承包管理不完善、岭地纠纷不易处理\’等问题,从根本上强化了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保护,让农民吃下了‘定心丸\’。”5月2日,象州县委书记邓应文告诉记者,作为全国和广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整县推进的试点县,象州承担着为全区、全国提供试点做法、经验的任务。
从2013年起,象州县就在百丈乡率先开展‘整乡推进\’试点工作,并推出土地确权“两入户、两公示”等“九步工作法”和“分类登记、搁置争议、群众作主、引导流转”的“十六字准则”,实现从整村到整乡再到整县推进的“三级跳”。
(下转第五版)
(上接第一版)
象州没有将确权工作外包给专业公司“一包了事”,而是少花钱办大事:发动5700多名干部群众参与其中,建立了“县领导、乡组织、村组配合、共同推进”的四级联动工作机制,做到经费、协调、质量、进度“四个保证”,建好县乡精干专业队、县直工作队、村组骨干队、高校师生队“四支队伍”,确保责任落实到位、宣传发动到位、档案管理到位、督查指导到位,使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全县确权工作仅支出约2650万元。
目前,该县已基本完成土地确权工作,119个行政村、1378个小组、7.35万户、63.47万亩承包耕地完成确权,可颁证率达99.5%。
土地确权登记为土地流转铺平了道路。“全县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社232家、家庭农场71家,10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42户。其中,去年以来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32家、家庭农场36家,新增土地流转面积达15万亩。”县长罗君钰说,通过土地确权登记流转,象州县建起区、市、县、乡四级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大力推动发展优质米、有机米、桑蚕等优势产业精深加工,新型农业得以培育,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以寺村喜力葡萄示范区为例,该葡萄示范区已建成标准化、产业化、生态化的高产葡萄示范园1300多亩,年产葡萄150多万公斤,实现总收入900多万元,人均纯收入达1.1万多元,辐射带动周边群众发展葡萄种植2000多亩。同时,该村还成立了“喜力葡萄合作社”,全村有85户农民加入了该合作社,共流转土地400多亩发展葡萄种植,改变了传统小而散的经营方式。
“我们可以用土地入股,直接得到20%的土地入股分红,平时还在葡萄基地劳动,每天有80-100元的劳务收入。”喜力村村民廖泽胜笑呵呵地说。
农民土地有了“身份证”,不仅促进流转,而且可抵押贷款。象州县财政预算列支200万元设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引导3家承办银行创新推行“不动产抵押+土地经营权抵押”“抵押+担保+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组合发放贷款模式,盘活了农村土地资产。截至目前,该县农合行共投放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7宗1205万元。土地抵押贷款的迅速发展,激活了农村“沉睡”的资产,释放了农业投资活力。
新闻推荐
象州县多项举措并用,推动文物保护工作“千年古郡”保护文物“家底”
今报象州讯(记者王剑通讯员覃甄芙)5月20日晚,象州县2017年“5·18”国际博物馆日暨“6·10”文化遗产日文艺晚会,在该县文化广场举行。晚会通过渔鼓、彩调、舞蹈、小品等表演形式,并与观众进行现场互...
象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象州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