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宾市坚持文化建设重心下移,围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怎么建、怎么管、怎么用、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精心谋划,采取有力措施,建、管、用并举,为实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覆盖打下了良好基础。
强基固本 “文化触角”蔓延城乡
岁末初冬,在兴宾区石牙镇朝南村,干净整洁的综合文化楼、摆满各类书籍的图书馆、还有村里戏台上民间艺人的精彩表演,为这个普通的村庄在这个冬日里增添了几分暖色。“开心咯,在家门口就能看书、看戏,我们都懒得到街上去!”当谈起村里如今的变化,围坐在戏台下看戏的阿公阿婆都笑得合不拢嘴。
而正当朝南村百姓在享受文化惠民带来的成果时,来宾市文化战线上的工作者则在加班加点,加快推进59个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力争提前两个月,让更多的百姓能在2018年春节前享受到像朝南村这样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如何补齐文化惠民的短板,让260多万来宾人民都能享有到优质的文化服务,一直是来宾市党委、政府的心头大事。从2008年开始实施“三求”文化惠民工程,到村级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由“八个一”升级到“十个一”,再到今年各级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实现惠民大开放,这一次次“升级”,不断补齐全市文化惠民工作的短板,有效提升基层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今年6月,来宾市制定出台了《来宾市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施方案》,力争2020年在全市70个乡镇(街道)794个行政村(社区)基本建成标准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使来宾市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机制保障 “文明之花”落地生根
2011年,来宾市成为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2014年成为“全国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回眸建市15年来的峥嵘岁月,来宾市在不断创新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机制上的成就令人欢欣鼓舞,在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探索出来的“建得起、用得上、管得好、可持续”的发展经验在全区得到推广。
来宾建市时间短,底子薄,以“小财政”办“大文化”,建起了篮球场、乡村戏台,实现了“十个一”标准全覆盖,推动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从行政村一级,向有条件的自然屯和社区延伸,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用得上完备的文化娱乐设施;同时,在管理制度上的不断创新,则让“文明之花”在乡里坊间落地生根。
近年来,来宾市主动构建了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各项管理制度,通过实施“十百千”文化人才培养工程等措施,挖掘和培训文艺活动骨干,培养文艺“造血功能”。同时统筹整合资源,为每个行政村筹集文化活动经费,并通过采购百场文艺演出“送戏进村”,配备村级文体活动管理员,让广大基层群众能持续感受文化的魅力,也让球场变成课堂、使戏台变成了讲台,成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弘扬文明风气的坚实阵地。
志愿服务 文化活动遍地开花
“执笔要坐直,要了解字的笔画才能写好毛字。”9月28日,来宾市乡村学校少年宫文化志愿者来到凤凰镇凤凰中学开展书法培训活动。这是来宾市今年开展基层文化志愿服务年活动,为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农民工等群体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志愿服务,全力构建参与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机制健全的文化志愿服务体系的一个缩影。
据悉,当前全市登记在册的文化志愿者共计3000多名,仅今年1-11月份就开展文艺辅导、阅读推广、政策宣传等文化志愿服务活动1万多场次,文化志愿服务活动遍地开花,深受群众欢迎。
与此同时,来宾市大力推进公共服务场馆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截至11月底,全市公共图书馆馆藏图书89.6354万册,进馆读者人数达35.7391万人(次),图书借阅量为519193册,网站点击量141395,举办读者活动508次。全市群艺馆、文化馆举办群众文艺培训班活动379场次,培训人数达22530人次。同时,图书馆、群众艺术馆、博物馆等大型文化类公共场所,均面向社会公开免费开放时间、地点、内容、场所等,最大程度地方便市民使用。□本报记者 韦海臣 通讯员 谭育升 钟红军
新闻推荐
来宾 兴宾区通报两起典型案例 人社局长扶贫履职不力被行政处分
南国早报来宾讯(记者黄必成)兴宾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曾某和其一名下属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履职不力,被自治区督查组发现问题和发现问题后不整改,两人均受到了行政警告处分。近日,兴宾区...
来宾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来宾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