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宾新闻 合山新闻 象州新闻 武宣新闻 忻城新闻 金秀新闻
地方网 > 广西 > 来宾市 > 金秀新闻 > 正文

来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引领全国 ——四看“来宾模式”如何成为经济后发展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反弹琵琶”典范

来源:广西日报 2016-03-05 21:51   https://www.yybnet.net/

唐佐军 罗 侠 刘红军 覃 宇 江贤荣

核心提示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我国“十二五”“十三五”文化强国战略的重大任务之一。“十二五”以来,我国公共文化建设步入全面发展提升的时期。作为西部少数民族后发展地区,广西来宾市2011年成为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2014年又成为“全国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城市。来宾市在“经济洼地”上成功建起了“文化高地”,成为经济后发展地区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反弹琵琶”的典范,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富有启发和借鉴意义的“来宾模式”,引起了广泛关注。 

为发挥“来宾模式”示范引领作用以及发现制约其发展的共性瓶颈问题,中宣部委托广西区党委宣传部就来宾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经验开展课题研究,希冀总结来宾经验,切实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使创新公共文化治理、公共文化服务方式转化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切感知,共享文化发展大繁荣带来的成果。

1

看背景

“五大需要”力促建成“三大体系”

来宾市是2002年12月28日撤销柳州地区设立的地级市,是广西最年轻的城市之一,辖4县1市1区,总面积1.3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60多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74.6%,农业人口占85.9%。来宾建市时间短,产业基础薄弱,经济总量小,财政困难,发展落后,属典型的欠发达地区。

由于经济欠发达,来宾市广大农村道德、文化、教育、信息传播等方面还处于相当落后的状态,加上文体服务设施简陋,农民群众文体活动贫乏,精神生活单调,思想落后,酗酒、赌博、偷抢、打架斗殴等不良现象和违法行为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农村的和谐稳定与发展。同时,由于缺少阵地,基层文化供求矛盾突出,基层组织生活、群众大会集体议事、宣讲政策等农村工作很难开展,以基层农村公共文化阵地建设作为突破口,加强系统化、制度化、整体化、科学化的制度设计,解决农村文化建设投入缺位、阵地缺损、骨干缺失、活动缺少等突出问题,将能很好地满足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稳固基层政权建设、解决文化供求矛盾突出、发挥文化扶贫作用和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等“五大需要”。

2008年以来,经过8年的建设,具有来宾特色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主要包括三大版块。

一是阵地体系。全市建成多元化、全覆盖的市、县、乡、村、屯五级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市级“三馆”从无到有,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全部达到部颁三级以上标准。90%乡镇综合文化站评上国家等级站,建成村级公共服务中心综合楼857栋、文艺舞台893个、灯光篮球场1072个、文体小广场837个、乡村少年宫837个,成立农民篮球队1297支、农民文艺队1012支。全市724个行政村全部达到“十个一”标准——建有1栋文化综合楼、1个文艺舞台、1个灯光篮球场、1个文体小广场、1个学用理论政策服务中心、1个理论小广播、1个国学画廊、1个乡村学校少年宫,组建1支农民文艺队、1支农民篮球队。同时,来宾市还把380公里主要公路沿线的26个乡镇100个村屯连成一片,集中打造成“村容整洁、经济发展、乡风文明、特色浓郁”的百里村级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示范带。

二是机制体系。来宾市创建了一系列规范和维护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工作机制,主要有5个方面:建管用机制、文化结亲机制、文艺大展演机制、文化人才培养机制、文化建设绩效考评机制。通过系列机制的规范运行、有效协调,推动了文化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布局、合理配置、科学组合,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成为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乐园,农民真正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样的文化资源,实现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和均等化。

三是组织体系。来宾市高度重视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工作,全市自上而下构建了市、县、乡、村四级组织机构设置,将组织领导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具体工作职责落实到位。

2

看做法

建得起 管得好 用得活 可持续

围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怎么建、怎么管、怎么用、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来宾市“建、管、用”并举,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得起、管得好、用得活,并维护了体系建设的可持续性,探索出了一条后发展欠发达地区发展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新路子。

建好文化服务设施——党政主导、部门联动、分类规划、群众参与、多方筹资

党政主导,强力推进。一是实施“一把手”工程。2008年11月,来宾市启动了“求知、求技、求乐”的“三求”文化惠农工程;2009年又提出“用5年时间,举全市之力,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决定,要求在全市每个行政村实施“村村有文艺舞台”“村村有灯光篮球场”“村村有文化综合楼”“每个村至少组织1支农民文艺队”“每个村至少组织1支农民篮球队”的“五个一”工程建设。来宾市将这些重大文化服务工程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专门成立领导小组,明确由市委书记、市长任组长,强力推动。

二是建立“五纳入”机制推动。2008年起,来宾市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各级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各级政府考核评价体系;纳入各级财政预算;纳入全市城乡建设整体规划。市委、市政府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工程建设任务列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管理考核内容,加快推进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三是实施区、市共建,“两城”同创。2010年,来宾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探索成效引起了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关注,将其列入自治区层面重大工作来推进,以“来宾模式”在全区开展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并纳入为民办实事工作范围,连续3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列入绩效考评和财政预算范畴。2011年,来宾市同时获得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全国全民健身示范城市”的创建资格,来宾市对“两大创建”工作实行统筹规划、统筹建设、统一督查、统一考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形成了独具来宾特色的“农村文体一体化建设”新模式。

部门联动,合力建设。各职能部门齐抓共管,建立起市领导联系县、县领导包乡、乡领导包村、村责任到人的四级联动工作机制和部门联系到村的帮扶制度;加强资源整合和统筹利用,将各职能部门投入到农村的文化、体育、科普、卫生、计生等公共服务的分散资金和项目等集中用于村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统一管理,统一使用,做到了“一项工程,多面受益”。

分类规划,科学指导。注重规划衔接,对各村篮球场、文艺舞台、文化综合楼等公共文化设施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突出了工程建设的整体效能;注重突出特色,根据汉、壮、瑶3个主体民族的不同风格设计出9套设计方案,供当地群众选择,受到热烈欢迎;注重因地制宜,鼓励各县(市、区)结合实际推进文化设施建设。

广泛发动,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充分利用各种方式、各种手段全方位全覆盖宣传发动,把被动性的“要群众建”变成了主动性的“群众要建”。村民们纷纷捐资支持,无偿出让土地,自愿投工投劳,极大地加快了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步伐。

“五个一点”,破解建设资金难题。来宾市采取了争取上级支持一点、财政解决一点、对口帮扶部门资助一点、动员社会捐助一点、干部群众自筹一点“五个一点”的办法多渠道筹措资金。至2015年,累计筹措资金约12亿元,全市企业、社会力量捐款、捐资累计达1.51亿元。

管好文化服务阵地——强化组织管理、完善制度、保障经费、培养人才

突出“终端”组织管理,推行“村委会牵头+文艺队伍协助+村民民主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管理模式,实行责任到人和责任倒查,使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既要建得起来,用得起来,又要管理好、维护好。

强化系列管用制度的完善与实施,制定出台了《村级文化活动中心管理制度》《村级文体管理员工作职责》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做到制度上墙,台账管理规范,保证了文化阵地服务功能的充分、持续发挥。

保障文化服务设施维护和文体活动开展的经费,加强文化服务人才的培养。每年均实施“十百千”文化人才培养工程,在全市培养10名文化领军人物、100名县乡基层文化骨干、1000名农村文艺骨干,由这些文艺骨干带领群众自发成立的山歌队、壮狮队等文艺团体达600多支,广场舞文艺队超6000个。

用好文化服务平台——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加强文化服务供给

开展“我们的价值观”宣传教育活动。来宾市积极利用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强化先进文化的思想引导,组织举办系列宣传活动,以多种方式和途径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开展“山歌唱好人、山歌诵党恩、山歌传礼仪”的山歌三唱活动,组织全市3万多名山歌手活跃在各村屯,并成立山歌传唱队600多支,举办活动3万多场次。建设村级国学民居画廊,采用通俗易懂的漫画形式,将核心价值观内容、国学经典故事等画上农家院墙,向群众展示和传导核心价值观的时代内涵和中华传统美德。

开展理论政策宣讲和农技业务培训活动。来宾市组织成立了领导宣讲团、专家宣讲团、博士宣讲团、百姓宣讲团,利用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平台,开展“四团千场”宣讲活动,用“百姓视角”“百姓语言”“百姓故事”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全市共成立理论宣讲团100多支,理论宣传小分队1000多个,每年举办理论学习宣讲2000多场次。

开展民俗特色和本土特色文化活动。来宾市积极利用文艺舞台、篮球场、文化广场等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形成了“屯练演、村表演、镇赛演、县展演、市评演”的五级文化汇演格局,市、县两级政府还定期举办来宾市红水河文化艺术节、忻城县土司文化旅游节、合山市赏石文化艺术节、金秀瑶族自治县世界瑶都生态养生文化节、象州县温泉旅游文化节、武宣县八仙女文化艺术节、兴宾区盘古文化节等特色文化品牌展演活动,使广大基层群众能长期享受到文化大餐。

3

看成效

实现“三个明显”促进和谐发展

来宾市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通过加强文化服务供给,促进了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极大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进一步提升了民智、匡正了民风,密切了干群关系、维护了社会稳定和谐,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主要体现在实现了“三个明显”:

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讲文明、讲科学、讲致富、讲发展的新风尚在广大农民群众中蔚然成风。乡镇文明户、道德模范、孝老爱亲模范等不断涌现。截至目前,乡镇级“十星级文明户”约4000多户,县级“十星级文明户”700多户,市级“十星级文明户”300多户。近几年,来宾市还分别荣获了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示范市、全国农村流动留守儿童服务示范市等多个国家级荣誉。

社会治安形势明显好转。得益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及时有效提供文化服务的强大精神正能量,全市赌博、偷盗、打架闹事、上访纠访等影响农村基层社会稳定的现象明显减少,社会治安形势明显好转。

“五位一体”互动明显增强。来宾市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力带动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良性互动。2011年以来,来宾市依托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平台,组织开展了各类技术培训2万多期,培训农民200多万人次,培养农村种养大户1万多户,创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800多个。2015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379元,同比增长8.1%。

4

看经验

有内涵 有特征 有启示 可复制

来宾市通过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在自身欠发达后发展的落后经济条件下,在全市上下形成了共建文化设施、共享文化成果、共创文化未来的良好氛围,成功打造了科学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形成了独具特色和经验示范意义的“来宾模式”。

“来宾模式”的内涵可概括为“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地域文化为资源,以小财政办大文化为手段,以村级服务为突破,以城乡全覆盖为目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模式,具有“理念上的科学性、实践中的创新性、示范上的引领性和效果上的带动性”四大显著特征,体现5个“以小办大”:以小财政办大文化、以小资源办大文化、以小百姓办大文化、以小机制办大文化和以小活动办大文化,带动了来宾的文化建设全面升级发展,助推了广西加快农村文化建设的步伐,影响带动了我国公共文化建设。“来宾模式”得到国家多部委的关注,全国30多个城市派员到来宾市参观考察取经。

来宾市创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在政府主导下的集民智、汇民力、促民乐、供民利、稳民心的成功实践,其建设模式在内涵、特征、启示的多个层面,总体反映了一个后发展城市开展文化服务建设的成功经验,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可复制性,为全国类似地区开展文化服务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良好典范。

(本版图片由来宾市委宣传部、市文新广电局提供。)

新闻推荐

隐患不除 决不收兵 ——广西公安机关“神剑一号”专项行动综述之三

本报通讯员刘章元本报记者欧乾恒为发动群众积极检举揭发涉枪涉爆犯罪行为,各地公安机关均设立了举报电话。群众提供的一条条线索,成为侦破涉枪涉爆犯罪的一把把“钥匙”。“从汇总的信息来看,各地或...

金秀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金秀瑶族自治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来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引领全国 ——四看“来宾模式”如何成为经济后发展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反弹琵琶”典范)
频道推荐
  • 硬地上铺砂子种草植树业主质疑小区绿化造假 事发柳州市颐和家园小区,林业园林部门称不符合绿化规范已叫停施工
  • 钦州港海关与钦州港同频共振10年 建设国际一流港口 打造对外开放高地
  • 万亩茶山变“金山”
  • 产业旺 乡村兴
  • 容县群众体育 风景这边独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