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卢彬彬 本报通讯员 莫益路 罗 珊
教育是一个城市发展进步的推助力。如今,摆在教育部门面前的难题,不是让孩子们“有学上”,而是“教育的公平、公正”,如何尽可能让城乡孩子拥有同一缕教育的阳光。
“均衡、均衡、再均衡”,这是来宾教育事业发展的方针与核心。从学前教育到高中布局,从乡村少年宫到城区幼儿园,让各阶段教育城乡齐头并进、共同发展,才能实现教育的和谐,让城里孩和山里娃在同一片土地上托起同一个梦想。
1 推进“学前”惠民工程
缓解幼儿“入园难”
入园为何难?与南宁柳州等城市“入园难、入园贵”相比, 来宾的学前教育主要难在入园率偏低、幼教经费投入不足、办园不规范。
2011年,来宾市政府第75次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财政拨款3000多万元,在全市每个乡镇至少建设一所中心幼儿园,并不断扩大村级幼儿园覆盖面。去年初,来宾市教育“十二五规划”出台,明确提出:把学前教育纳入城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在城乡基本建立和完善以示范幼儿园和乡镇中心幼儿园为骨干的社区学前教育服务网络。目前,全市开工建设幼儿园超过60所,改扩建幼儿园110多所,新增加入园额6万多名,有效缓解了“入园难”问题。
家住来宾市柳来路的李女士的儿子三岁半了,由于错过了今年市机关幼儿园的入园报名时间,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她三番五次地找园领导希望能够补报名。“你到兴宾区第一或第二幼儿园看看,那里的条件也很好。”该园领导开导李女士。怀着试试看的心理,李女士踏进了兴宾区第二幼儿园的大门。优良的教学环境、热情负责的幼师一下子就把李女士吸引住了:“环境很好,把孩子送到这里放心。”
兴宾区教育局局长冯德放告诉记者,在几年前,像李女士这样错过报名时间的孩子,想入园还真难。自2011年来,兴宾区学前教育发展坚持“公”“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在辖区20个乡镇新建幼儿园45所,改扩建幼儿园67所;另一方面加强私立幼儿园的管理监督,使之更规范、更安全。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分流了公立中心幼儿园过于集中的入园压力,满足了不同区域、人群的需求,乡镇、社区的孩子“家门口”就可入园,早年那种“早上送进城、晚上进城接(孩子)”的现象已经很少看到。
按照来宾市“十二五规划”,在剩余的3年里:全市将新建幼儿园38所,改扩建幼儿园573所,各乡镇将全部完成中心幼儿园建设,实现学前3年毛入学率达62%,学前一年毛入学率达87%;市城区学前3年毛入学率达92%,学前一年毛入学率达95%。建立起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共同发展、覆盖全市城乡大多数人口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届时,城里娃不用为“入园难”发愁,山里娃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学前教育。
2 调整基础教育布局 让山里娃“上好学”
“十一五”期间,来宾6个县(市、区)义务教育学校常规管理达标工作通过自治区的评估验收。全市小学入学率99.45%,辍学率0.29%;初中阶段入学率112.17%,辍学率2.07%;全市5.1万多名留守儿童和1.5万多名农民工子女全部就近入学。
两基教育攻坚使得农村娃“有学上”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但是如何尽量缩短城乡间的教育差距,让山里娃能够“上好学”成了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教育、体现教育公平的核心问题。
金秀瑶族自治县中心小学坐落在县城中部,依山而建的校园整洁美丽。去年9月,来自该县长二村小学的陶泽朋初次踏入该校时,光洁的篮球场、敞亮的教室令他流连忘返。通过考试,小陶幸运地进入中心小学就读。回忆起原来就读的长二村小学,小陶用“天壤之别”来形容:全校学生仅8人,两间摇摇欲坠的危房,10张破烂的课桌就是这个学校的全部“家当”。“粉笔用完了,老师就用碳头在泥土刷的黑板上写字。”陶泽朋告诉记者,去年他和3名同学幸运地来到中心小学的民族班就读,不但食宿费、学杂费、课本费全免,每学期政府还补助900多元生活费。而长二村小学其他的几名学生也因为撤点并校改革,到附近教学质量较好的学校就读。
从2006年起,来宾市对城乡中小学教育结构布局调整进行研讨、试点,因地制宜地推进乡村中小学撤点并校工作,把一些教学条件较差、师资力量薄弱的教学点撤掉,并入教学条件较好的学校。一方面,师资力量得到集中;另一方面,大量农村留守儿童从散漫自由且教学质量低下的教学点,转入管理严格、教学正规的寄宿制学校,教育质量得到极大提升。
据统计,目前来宾农村初中寄宿率已达到60%以上,小学寄宿率接近10%,有力地改善了农村儿童读书难、就学难、寄宿难及生活难,来宾的乡村少年告别了长途走读之苦。
去年,来宾市全面启动乡村少年宫建设,覆盖全市各乡镇、行政村的837所乡村少年宫现已全部建成投入使用,40万农村娃有了和城市孩子一样的“第二课堂”。
3 高中教育攻坚 给“走读生”一张回乡票
“走读生”曾经是来宾高中生中一个数量众多的特殊群体。为了孩子们能够上好的学校,家长们忍痛将子女送往柳州、桂林、南宁等市教学质量好的学校读书。如今这一群体正随着来宾教育的发展悄然发生着变化。
家住来宾市兴宾区的梁思琪现在就读于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父亲将她由来宾某中学转学到柳州市某高中就读。虽然每月女儿的生活费、交通费大增,尤其是每年近万元的“赞助费”让老梁心疼,但是为了让女儿能够享受高质量的教育,老梁一直坚持让女儿“走读”。
2011年秋,投资近2亿元的新来宾高中正式招生。望着漂亮的校园,看着该校教学师资简介,老梁决定让女儿转回该校读书。一张汽车票结束了思琪的“走读”生涯,成绩的攀升证明了来宾中学的教学质量并不比柳州差。当年,像梁思琪这样“返乡”的来宾“走读生”达500余人。
缺少优质教育资源和优质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匀一直以来是来宾市教育的“短板”。为全面提升高中教育,来宾市以示范性高中建设为重点,以点带面,推动高中教育整体水平提升。“十一五”期间,全市基本完成完全中学的初、高中剥离办学,普通高中教育办学空间进一步扩大。2010年普通高中在校生42202人,每万人口有普通高中在校生由2003年的125人增加到现在的172人。
目前,来宾市自治区示范性高中已达6所。合山市高中、来宾二中目前也在争创示范性高中,成功后,来宾市将实现示范性高中“全覆盖”。来宾各所高级中学不再“望”其他城市高级中学的项背,而是“并驾齐驱”。同时,示范性高中的辐射效应初见成效:优质的学生资源、师资力量不再向外流失,而是围绕示范性高中向内收缩,普通高中的生源、师资水平与全市的教育水平一同“水涨船高”。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卢彬彬本报通讯员陈冬梅江用新罗珊美,是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美,是山清水秀、绿柳成荫。来宾市各区县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因地制宜、对症下药,把各地人文、地理的不同特点融入到“美...
金秀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金秀瑶族自治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