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秋季,到处是一片丰收的景象。马麦勒燕一家正聚在自家门前精心筛选着黑枸杞。今年产量好,50亩黑枸杞产了5000公斤,30亩2年生长期的红枸杞也有1吨产量,这些“金蛋蛋”寄托了全家人的希望。
马麦勒燕是玉门市独山子乡金泉村4组村民,是村里远近闻名的枸杞种植大户,这些年靠着枸杞收入,她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年收入10万元以上没问题。”提起现在的日子,马麦勒燕乐开了花儿。她告诉记者,从2008年他举家搬迁至这儿,还不到10年时间,就盖起了一幢小康房,买了辆小货车。这日子,在老家时想都不敢想。
马麦勒燕老家在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县,土地贫瘠,马麦勒燕一家8口人就靠着种植10多亩地生活,种点土豆,再种些小麦,还得靠天吃饭,只有雨水足才有好收成,否则一家人连口粮都不够。最令马麦勒燕担心的是,老家山大沟深孩子上不了学,大儿子8岁了还没上学。
令马麦勒燕欣慰的是,自从搬迁至玉门,不仅收入高了,孩子念书方便了,生活环境也在日渐改善。她告诉记者,三个孩子分别在乡集镇读初中、小学和幼儿园,家离学校只需要5分钟路程,她再也不为孩子上学而发愁了。今年乡政府整组进行门面硬化,她家改造了门楼,硬化了门坛,粉刷了墙面,房子焕然一新。
“这里收入高、政策好,和老家比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我现在回老家,老乡们都羡慕我。”马麦勒燕说。
提起这些年生活的变化,源泉村7组村民马建祥也深有感触。
“我家2006年搬迁至独山子乡,刚来时这儿就是一片戈壁滩,一家5口人住在一间藏头房里度过了最艰难的日子。”刚来时的情景,马建祥记忆犹新,当时他身上只揣着135元,如何养活这一家子人,愁的他整晚睡不着觉。
“有几次,我们晚上收拾好了行李,叫好了班车,准备第二天回老家。可临走时又改变主意,想着再坚持一年,没想到一坚持,就等来了好日子。”他告诉记者,从政府发放低保金开始日子有了转机,最起码吃面不愁了。他家2016年底实现了脱贫,在这之前他家一季度低保金1400元,现在一季度也有近千元,零花钱够了。
这儿土地盐碱化严重,庄稼收成少,这些年马建祥为了改良土地,将自家17.5亩地全部种成了小麦和玉米,收效甚微,家庭收入全靠他和妻子、儿子外出打工。“儿子长期在外打工,我和妻子就在附近打些零工,一年下来也有1万多元的收入。我还养着25只羊,一年出栏十七八只,一年也有近万元收入。”马建祥说。
“明年日子就更好过了。”提起未来计划,马建祥信心十足。他告诉记者,今年他家的土地全部改良好了,明年他计划种红枸杞和红花等经济作物,收入会更上一个台阶。
新闻推荐
破解供暖困局 让供暖更绿色环保 ——玉门市回购供热资产组建供暖公司让群众对供暖更满意
本报记者周爱玲通讯员蔺晓燕初秋玉门,凉风送爽。每年这个时候,市民们便开始关注供暖问题。2016年,玉门市实施供热资产回购改制,解决了多年来存在的供暖问题,实现了绿色环保供暖,...
玉门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玉门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