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们参观老物件
肃北县有一位名叫伊力特的牧民,几十年如一日地收藏牧民们的生活物件,并建成了像模像样的“牧民记忆博物馆”,这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见证游牧生活的变迁
七八十年代蒙古族使用的马鞍、马靴、木式蒙古包、马头琴、家具、银饰餐具、蒙古族特色日历、结婚证、粮票、收音机、电视机……在肃北马场村特色村寨的博物馆展室内,肃北牧民伊力特收藏的千余件“老古董”见证着游牧生活的变迁。
伊力特出生于甘肃酒泉市肃北蒙古族自治县一个普通的牧民家庭中,小时候跟随父辈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随着时代变迁和生活条件改善,长大后的他告别了游牧时代,开启了定居生活。“草原的孩子离不开草原,长大后仍以放牧为生。”伊力特说。
他收藏蒙古族“老物件”也是从放牧生活开始。“平时就将这些物件随身携带,放牧无聊时,会根据此物件想象祖辈的生活情景。”49岁的伊力特告诉记者,他收藏蒙古族物件已有20余载,数量达千余件,它们是游牧生活变迁的记录者。原先这些老物件随处可见,但随着牧民生活条件改善,这些东西被更精致和实用的现代器具所淘汰,渐被牧民所遗弃。
博物馆免费向民众开放
在大部分民众眼中老物件是无用之物,但在伊力特看来全是“宝”,他时常下村“淘宝”,为了一件普通的老物件三番五次地登门造访,陪人家抽烟聊天,有时虽高价购买,但他依旧满心欢喜,如获至宝。
“再小的老物件,都需要花钱收购。”对于收藏老物件这件事,伊力特的妻子冬梅曾一度反对。冬梅告诉记者,在两人结婚之前,她便知道伊力特的收藏爱好,当时没有在意,但结婚后发现,伊力特只要听说谁家有“老物件”,干活都会心不在焉,“有一次,伊力特在家中正忙着剪羊毛,闲聊中得知别人家有个老物件,他便停下手中的活,迫不及待地跑去收购,当时就把我气哭了”。
渐渐地,他收藏的老物件数量从两位数上升至三位数,家中无空间可放,他还特意租下一件民房用于储存。
2017年,伊力特夫妻俩承包了马场村特色村寨,伊力特花费5万元对蒙古包造型房子进行装修,将400余件老物件搬迁至新家并成功申请个人博物馆。
如今,伊力特个人博物馆内老物件千余件,免费向民众开放,而马场村特色村寨借助于老物件的特殊吸引力,生意趋于火爆。每逢有民众参观,家人们还会热心充当解说员,介绍其中缘由和历史。通讯员朱蕊兰州晚报记者刘学智文/图
新闻推荐
本报通讯员朱蕊刘彦军今年以来,肃北县全面推行“党建+”模式,以党支部建设标准化为基础,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
肃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肃北蒙古族自治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