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王荣
去年以来,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突破行动和全域无垃圾治理行动中,学校作为主阵地,以养成教育为抓手,从校园内外卫生保洁、基础设施完善、校园文化氛围营造等方面逐步深入推进,让良好的卫生习惯根植于每个人心中。
抓日常重细节
近日,记者来到肃州区果园小坝沟小学。校园内干净整洁,设施齐全。据校长袁占明介绍,2017年以来,学校在抓好校园卫生和学生个人卫生的基础上,推进“小手拉大手·美化新农村”活动和习惯养成教育,通过致家长的一封信、周五大扫除、开展环境整治评分等方式,形成家校共治良好氛围。
“我们学校有小学生110个,幼儿园孩子90个。基于这样的特殊性,平时我们更注重学生习惯的养成,潜移默化树正孩子的思想观念。”袁占明说。
2017年以来,市教育系统以养成教育为重点,大力提升学生卫生素养,系统普及卫生健康知识,把开展校园无垃圾专项治理行动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纳入教材、学科内容,开辟专栏,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不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优环境塑形象
来到果园学校,新建的教学楼窗明几净,读书声、授课声不绝于耳,走廊墙面上丰富的国学知识让人耳目一新。果园学区主任杨志荣正在验收新建花园的文化墙。放眼望去,木制栅栏、石拱小桥、古风亭子……即使是树木凋零的寒冬,也能感觉到花园的美。
“三年前我刚到这里时,围墙是土墙,厕所很简易,基础设施不完善,一片破旧模样。学生习惯也差,乱扔果皮纸屑、说脏话、打架、破坏公共设施的事情时有发生。”杨志荣说。
近年来,果园学校对教学楼、前后操场、浴室、厕所、污水处理设施等进行了改造。“虽然工程量大、投资也大,但是看到这些变化,我感到很欣慰。”杨志荣说。
2017年以来,市教育系统优化教书育人环境,全面清理校园内外垃圾,大力整治校园、周边卫生死角及乱张贴、乱搭建、乱摆放等行为,使30%的学校达到“美丽校园”创建标准。同时,各县市区以污水处理、厕所改造、节能减排等项目为重要抓手,将学校废水排放接入污水处理大网,农村学校全部消除旱厕,尝试“煤改电”项目。以植树绿化为重点,实现校园渠、路、林、园配套和谐;以立体改造为重点,完善校园内基础设施建设,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改变校园环境面貌。
重内在促发展
每周五,果园学校八年级(2)班的郭瑞和同学都会领到一张环境整治考核表,考核内容涉及家务的方方面面,由学生、家长互相督促完成,周一上交老师审核保存。
“天天大扫除,班班都有保洁员,卫生随时查,和爸爸妈妈一起整治环境卫生……这些都是我日常要做的事情。”郭瑞说。
郭瑞所说的便是“小手拉大手·美化新农村”活动。这项活动的最终目的是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文明整个社会。
“改善环境不仅提升孩子的精神面貌和个人素养,也能唤起孩子对家乡的热爱。”果园学校九年级年级主任白兴虎说。
市教育系统还在开展“小手拉大手·美化新农村”行动基础上,紧盯薄弱环节,按照精细化管理要求,全面排查校园及周边环境,建立校园垃圾分类收集运送制度,完善校园环境保护各项制度,使之在促进师生提高卫生、健康、环保、审美素养的同时,引领全社会共同营造建设美丽校园、美丽村庄、美丽酒泉的良好氛围。
在教育系统推动实施校园无垃圾专项治理行动,是树立并落实新发展理念、全面改善学校生态环境的重大任务,是进一步发挥学校带动作用,优化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外部环境,推动全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
“教育系统开展全域无垃圾专项治理行动是聚合教育质量要素、改善校园民生、全面改善办学条件的需要。我们努力的最终目的是全面提升教书育人环境,形成精细化、常态化、科学化管理机制,为教育教学提供优质服务,为各行各业作出示范,为建设美丽家园作出贡献。”市教育党工委书记张振江说。
新闻推荐
入乡随俗,“胡风”、“胡俗”也影响了边塞诗的发展,使边塞诗有了更加活泼、豪放的节奏,有了更加辽阔、更加多彩的视野,有了更加丰富、更加有趣的内容。一个开放的时代,一个气度非凡的时代,因为边塞诗的...
酒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酒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