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王丽君
走进金塔县沙漠森林公园,一条条整齐的林带,一片片葱郁的沙枣树,一眼望不到边的红柳……每到金秋十月,这里的生态美景都会吸引数以万计的游客前来观光。但很少有人知道,眼前这个生机盎然的公园曾是一望无垠的沙海,是植被稀少的荒漠戈壁,是鸟兽罕至的不毛之地,是对金塔县城生态环境形成最大威胁的白水泉沙漠前沿。
上世纪50年代起,金塔人民年复一年,一棵一棵栽下了这片令游客沉醉的胡杨林。这也是金塔县造林绿化着力改善生态环境的一个缩影。
记忆中的风沙之殇
“小时候,家里都是木质门窗,窗户是用纸糊的。一刮‘黑西风\’谁都不敢出门。”金塔县中东镇上三分村70岁老人吕凤斌对沙害有着切身感受。“黑西风”在他这一辈人记忆里是非常恐怖的,以前“黑西风”一刮几天,风停后,门都打不开,院子里的沙要用架子车往外拉,庄稼、牲畜就更不用说了,死的死、丢的丢。
吕凤斌说,他所居住的村庄紧邻巴丹吉林沙漠,地埂及周边全是沙梁,一场风刮过,所有农作物都被沙掩埋。正是因为沙害,这个地方多年来只能种植小麦,不敢尝试任何经济作物。“1953年我还小,却一直记得一个场景,大人们每天都用筐将黏土和泥巴抬上沙梁去压沙。”吕凤斌说,这里生活的人一辈辈与风沙抗争。1964年,十来岁的吕凤斌便随村里人一起压沙、植树,一干就是半个世纪。
为了加大防沙治沙力度,金塔县林业局统一规划,在上三分村周边沙漠外围建设了以沙枣为主的防风固沙林,前沿建设了以新疆杨、红柳等为主的水灌阻沙林带,中部发展以枸杞为主的经济林。经过多年治理,上三分村1组以西,成片的红柳、杨树茁壮成长,阻断了风沙对村庄的侵害。
“为了锁住‘黄龙\’,我们几代人付出了难以相像的艰辛,看着以前的沙梁变成绿洲,比什么都高兴。有了这些树,虽然风还在刮,但沙被固定住了。”吕凤斌说。
众志成城“锁黄龙”
金塔县位于巴丹吉林沙漠和库姆塔格沙漠之间,干旱缺水,风大沙多,生态环境脆弱,以白水泉、明沙窝、东沙窝、巴丹吉林沙漠前端为主的四大沙系呈大三角合围之势围困金塔绿洲,是全省荒漠化和土地沙化问题严重地区。
“天上不飞鸟,地上不长草,地无百步平,风吹石子跑”曾是上世纪50年代金塔县的真实写照。对金塔人来说,绿色意味着希望。为了守住这份绿色希望,60年来,一代又一代金塔人采取植树造林、生物治沙、人工压沙等方式,大力开展防沙治沙工作,完成人工造林28万亩、人工及生物治沙65万亩、封育保护90万亩,林地面积达14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17%,荒漠化和土地沙化面积连续20年实现了“双缩减”。荒漠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昔日戈壁滩变成了绿洲。
“多年来,我们始终坚持‘科学造林、外治风沙、内建林网\’的方针,大力开展植绿固沙行动,实行全民义务植树压沙制度,春秋两季全民参与义务植树和风沙口治理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自觉行动。如今,已建成防风护田林带90多条,建设农田林网4000多公里,全县18个危害严重的风沙口得到了有效治理,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金塔县林业局局长雍克明说。
(下转第三版)
新闻推荐
全力打造美好人居环境 市政协督查调研金塔县全域无垃圾专项治理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本报讯(记者孙欣)8月9日,市政协主席杨小丽带领市政协督查调研组,督查调研金塔县全域无垃圾专项治理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金塔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金塔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