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延汉简
《因明入正理论略抄》(草书)
敦煌文献《智永真草千字文残卷》
武威王莽新简(隶书)
陈新长
敦煌书法总括来讲,分为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书法,敦煌地区古遗址中出土的敦煌汉简书法,敦煌石窟墙壁上的题壁书法,敦煌地区遗存的碑刻书法,当然这其中还包括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比如张芝等。
可以说,敦煌书法是甘肃书法的根脉所在,也是中国书法的源流所系。从时间跨度来说,敦煌书法涵盖了甘肃书法的绝大部分历史。从地域跨度来说,敦煌书法高度代表了丝绸之路重镇敦煌文化圈的面貌。从涉及范围来说,敦煌书法是整个甘肃地域留存书法遗迹包括汉简、遗书、碑刻、题记的集大成者。尤其是草圣张芝创立今草,第一次使汉字书写变为一门独立的抽象艺术,在中国书法书体形成的过程中发挥过至关重要的作用。敦煌书法具有极大的原创性、包容性、代表性和影响力,是中国书法历史传承发展的忠实记录,是中国书法守正创新的文化高原。
敦煌遗书书法
敦煌遗书,又称敦煌文献、敦煌文书、敦煌写本,即藏经洞所出的古写本和少量刻印本,是对敦煌莫高窟古代文献的总称。
敦煌遗书的年代,上起东晋,下至北宋。其间,西凉、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北宋等朝代的文献都有所保存,成为研究中国文字发展演变和中国书法艺术最系统、最完善、最丰富、最直接的原始资料。
敦煌遗书的内容,分为宗教典籍和世俗典籍两大部分。敦煌遗书中汉字书写的文献最多,大部分是用细致工整的楷书来写的。遗书中还保存了多种少数民族文字和外来文字书写的古卷,包括古藏文、回鹘文、于阗文、龟兹文、粟特文、梵文等。
敦煌遗书,囊括了篆、隶、楷、行、草等几乎全部的书法艺术形式。这些遗书是谁写的呢?主要是官员、学士、僧人,还有专门写经的人叫“写经生”,还有普通的老百姓。他们自觉不自觉地弘扬和传承了书法艺术。
从书法的视角看敦煌遗书,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楷变”,也就是楷书变化的过程。楷书的变化,时间漫长,而阶段众多。
隶楷过渡期是一段漫长的时期,是楷书字体日渐形成的时期,如何简化隶书字形,如何形成新的笔画结构,正是需要关注的重点,写经中出现的别字异体字,正是这种简化和改善字形结构的尝试。
隶楷以后,进入魏楷。魏楷从隶楷中脱离出来并逐渐成熟,是北朝写经的主要形态。南朝后期的抄经也有魏楷,魏楷的横画起笔不再是尖锋落笔,而是顿笔直入或逆锋落笔,这个笔法是进入魏楷的标志。这种新笔法,让横画的写法有“三过折”的丰富形态,其他的竖钩、弯钩等法也都在这将近200年的时间里逐步完善,其结体方整,有楷体的风范。在魏楷形成这个阶段的写经卷,其书法风格明显不同于隶楷期的写经,北方少数民族的淳朴、质厚、率意、自然都融入了写经之中,成为敦煌经卷中亮丽的一章。
从魏楷经隋楷到唐楷,大约也有100年的时间,北魏灭至隋的四五十年只是一个过渡,但这个过渡很重要。因为楷书笔法的精细化进一步得到加强,横画宽结、斜画紧结的两大类型已形成,但尚未得到总结。到初唐,楷书呈现风貌多样的格局。从初唐的欧、虞、褚、薛,到中晚唐的颜、柳,唐代的楷法得到完善。欧阳询的《三十六法》、张怀瓘《玉堂禁经》,总结了“永字八法”,至此,唐楷从实践和理论两个层面表明楷法的最终完成。
从隶楷、魏楷一直到唐楷,其所花的时间比篆、隶、行、草都多得多,前后历经几百年的时间,不可不谓历尽艰辛。而敦煌遗书,完整地记录楷书这段漫长的历史,提供了楷法从萌芽到成熟的全过程。
敦煌文献《智永真草千字文残卷》,是唐贞观十五年(641年)蒋善进临摹本。智永是隋代和尚,书法深得王羲之真传。智永的价值,不在于他的创新,在于他对笔法的简化和对书写连续性的讲究,这种写法,也是写经生所需要的写法。
敦煌遗书,后人习惯上称为“经书体”或“写经体”。其实,“经书体”来源于汉代的实用书写——汉简书法。
敦煌汉简书法
敦煌汉简,主要内容为边塞的政治和军事活动,基本上连续反映了两汉的历史,简牍上风格各异、精彩纷呈的墨迹也完整地反映了汉代的书法风貌。
汉简的时代,正好是中国古文字向今文字转变的时期,可以说,中国书法的五体——篆隶草行楷,在汉简中都有原型或初露端倪。汉简书法承上启下,开启了后世的楷、行、草书。也就是说,汉简书法是古今文字之间的一座桥梁。汉魏以后,中国书法的篆隶草行楷五体书已经完成了,两千年来再没人能创造出第六种书体。
汉简书法在书写实践中所产生的起收笔法、提按笔法等均成为后世书法所遵循的基本法则。汉简书法的书写受当时书写材料的限制所形成的从上至下、从右至左的书写顺序一直影响中国书法几千年。汉简的写法受到简牍本身宽度的限制,所以形成了字形或扁或长的基本特征,继而形成了汉字的基本形态——方块字。
汉字从篆书“破圆为方”成为隶书之后,方形汉字构成的两个最主要因素就是“横平”与“竖直”。而在汉简上,“横平”的重要性显然远远超过“竖直”。从居延、敦煌出土的汉简上的笔势来看,水平线条有时是垂直线条的两倍或三倍。“竖直”线条也常因为毛笔笔锋被纤维干扰,而不容易表现,因此,汉简隶书里的“竖直”线条常常刻意写成弯曲状态,以避免被汉简垂直纤维的破坏。
毛笔与汉简彼此找到一种互动关系,建立了汉代隶书美学的独特风格。汉代隶书不只确立了水平线条的重要性,也同时开始修饰、美化这一条水平线,形成“波磔”这一汉代美学上独特的时代标志。
章草保留了隶书的“波磔”。敦煌马圈湾出土的汉简表明,早在西汉中期就有了成熟的章草。它揭示出书法演变是从篆书到隶书,从隶书到草书,然后才演变出行书、楷书的过程。草书产生于隶书之后,起源于雄浑壮美的西北。
敦煌地区遗存的碑刻书法也是敦煌书法的重要组成部分。酒泉发现的北凉石塔《高善穆石塔》有“承玄元年(公元428年)建”的铭文,是明确的沮渠蒙逊的纪年,比洛阳龙门石窟开凿早半个多世纪。
敦煌张芝书法
在莫高窟开凿之前,敦煌地区的文化,尤其是书法,在全国是很出名的,代表性的人物要数张芝了。张芝是东汉时期著名的书法家,甘肃敦煌郡渊泉县人(今瓜州县),因“临池学书,池水尽墨”一时传为佳话。
张芝《冠军帖》“一笔书”的出现,宣告了草书的完全成熟。“一笔书”就是草书文字之间自始至终笔画连绵相续,好像一笔写成的样子。张芝在继承章草的基础上,摆脱旧俗,独创一体。
在中国书法史上,张芝与怀素前后辉映,代表着汉唐时代草书盛行期的两座丰碑。
自汉末至中唐六七百年间,在草书领域里有王羲之、王献之、张旭、怀素四位大师,他们的师承都源于草圣张芝。
在张芝创立草书之后,草书从实用中脱离出来了,书法才最终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而这门艺术在汉代形成了以敦煌书法为代表的中国书法史上第一个高峰期。
说到敦煌书法的代表性人物除张芝之外,还有一位就是索靖。索靖,敦煌郡龙勒县人(今阳关、玉门关一带),是张芝的晚辈。索靖擅长章草,与书法家卫瓘齐名。卫氏一门都是书法家,到后来卫夫人把笔法传给了王羲之,草书由此就具备了更高的价值。
新闻推荐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张文博通讯员朱丹丹春风拂大地,农时催人忙。连日来,瓜州县双塔镇广大党员干部坚持走在前、作表率,分赴...
瓜州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瓜州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