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浩瀚的戈壁滩上,悠扬悦耳的驼铃声由远及近,在祁连雪峰和马鬃山支脉黑山对望出的宽广谷地间,晨曦剪出了一个壮观的驼队,沿着古老的丝绸之路,走向戈壁中的万里长城,走向长城最西端的关口嘉峪关。
五更的梆声响起来,报晓的雄鸡声在关城内此起彼伏,静候在城下的商人们兴奋地站起来,整整衣衫。情绪感染了驼群,它们也纷纷挺直了身体,于是更嘹亮的驼铃声响起来。经过长途跋涉的商人们松了一口气,“鸡鸣度关”的关规让他们又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守关的兵士一一验过关照后,现在他们终于可以从会极门从容地走进这个东方美丽的古国,去迎接他们梦寐以求的金灿灿的发财机会……
嘉峪关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比“天下第一关”山海关还要早建9年。这里地势险要,南面是白雪皑皑的祁连山,北面是连绵起伏的黑山,两山之间只有15公里,是河西走廊西端最狭窄的地方,被称作“河西第一隘口”。据史料记载,明代以前,这里一直是“有关无城”。
明王朝建立后,为了加强河西的军事防御,征虏大将军冯胜收复河西后,便在此选址建关,以控制西去的交通要道。不过这嘉峪关的修建,从建关到成为坚固的防御工程,前后竟经历了160多年——
我们抚摸着厚厚的城墙,抚摸着那漫长的160年的厚重——
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嘉峪关首筑土城。
明弘冶八年(公元1495年),肃州兵备道李端澄主持修建关楼。
明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8月至次年2月,李端澄才修建了内城,以及官厅、仓库等附属建筑物。
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尚书翟銮视察河西,认为这里必须加强防务,于是在关城上增修敌楼、角楼等,并在关南关北修筑两翼长城和烽火台。
至此,一座规模浩大、建筑宏伟的古雄关挺立在戈壁岩岗之上。
远望嘉峪关,它像一队威武雄壮的战士,屹立在两山之间、伸出双臂,牢牢地扼守着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
2
时光不再倒流,今天我们已见不到这壮观的一幕。雄伟的万里长城从山海关出发,蜿蜒向西,延伸到这方雪山、沙漠、戈壁、溪流构筑的宽广的谷地,从守关的角度,这片开阔的谷地并不适合。然而这里却到处是屏障,北面是陡峭的实际上无法通过的山脊,南面是北天河,在这片谷地上建筑长城,除了飞翔的鸟儿,任何人马都很难越过,何况其中更有这座“天下第一雄关”。从战略的高度分析,在我们祖先没有想到由海路通往外国的漫长岁月里,嘉峪关是他们想到和看到的中国与所有西方交流的真正门户,长城的西延和雄关的矗立赋予了嘉峪关特殊和重要的战略位置,嘉峪关帮助了战争,挡住了历朝历代多少外敌入侵的噩梦。
然而,走进嘉峪关,我们却找不到多少战争的痕迹。在关城的档案中,我们没有见到什么战事的记载,想来也没有什么大的战争发生。康熙时期所恢复的对中亚的扩张政策,在17世纪末以前就已将我们的军队自西部边境的范围,扩到了远至瓜州和敦煌一带,嘉峪关失去了他最初的军事价值,其重要性仅在于被当做了一处控制清帝国内部行政区边缘的哨所,和担当一处从“关外”来的车马检查的“海关”。
嘉峪关拥有战争的雄关和天险,守望的却是一个战争的童话。入关的人洒下一路驼铃“鸡鸣度关”,寻梦中国,圆发财的梦想。出关的人或贬谪或充军或通商丝绸之路,站在嘉峪关城楼,回眸东面炊烟缭绕乡关眼前。伫望西面去路,荒漠戈壁,一望无际,不见人烟。“出了嘉峪关,两眼泪不干;向前看戈壁滩,向后看鬼门关。”拘下一汪人文的热泪。在战争的链条上,嘉峪关成了战争原野上的童话稻草人,这是祈望通过长城通过嘉峪关守护统治地位的帝王的失算,却是渴望和平渴望安宁的人们的幸福。
3
历史在嘉峪关筑起这道边关的门坎,岁月悠悠,湮没了多少昔日边关的雄姿,使他成为西北的一道风景。现在的嘉峪关早已失去了战略作用,喜欢怀旧的游客可以花上几十元钱买上一个明朝的关照,体验一下当时嘉峪关边防检查站的作用,让守城的“关兵”盖上一个关印,从西门即嘉峪关门出城,城外就是古代所说的西域了……
站在这边关的门坎上,我们有一种出门远行的悲壮,也有一种飘零归来的动情。但是,我们并不能否认嘉峪关的雄伟和壮观,11米高的城墙,733米周长的内城,总面积3.35万平方米的关城。城托山而显雄,山依城而为险。没有战争,嘉峪关关城非军事化的倾向也愈加的浓重,历史赋予了嘉峪关更多远离战争的文化温情,千百年来让我们在画布一样的铁马金戈的战争硝烟背景下欣赏和平安宁的童话。
在和平的阳光照耀下,走进庄严肃穆的嘉峪关,其实只是走进一种童话的氛围。从西面入关,我们体味他五座关门名称,我们就深深地叹服于他博大的文化。
西门嘉峪关是正式的关门,也可算是主门。进关城,必过会极门,“会极”是指汇集于此的意思,当时的西域商人都必须先在嘉峪关住下,等申请批准后才能由此门入关。“光化”、“柔远”两门名称则体现了中央政府对边疆兄弟民族的一种政策,“光化”、“柔远”都是指各民族之间要和平共处,不用武力来征服,而要通过发扬中央政权的文化去教化、感化其他少数民族。“朝宗”门的命名则体现了一种皇权思想。朝宗即是朝见皇帝的意思。按方位来说,出朝宗门就是向明朝的皇城方向走了。
4
更让人惊叹的是嘉峪关关城内有一座一般军事设施内难得一见的建筑——戏台。这是清乾隆57年建的,用于关内守军与居民共娱,应该是我们今天能够理解的“双拥”啦。这座并不很大的戏台前是一片广场,遥想当年台上台下的热闹场面,我对决议建造这座非军事建筑的官员产生了深深的敬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嘉峪关关城一直是孤独的,明朝的守兵们大多是些因触犯《大明律》而被遣送来的流放犯,到清朝情况略有改观,但一座孤城,文化生活十分单调,长久下去绝对不利于士气,兵民之间的隔阂也给这座小城带来了诸多不安定因素,扰民滋民的事难免会发生,于是某游击将军就点睛了这么一座匪夷所思的戏台。
“离合悲欢演往事,愚贤忠佞认当场”,嘉峪关关帝庙前戏台上的对联真是入木三分。如果要在历史上评出一方“双拥”模范城,嘉峪关应该榜上有名。
戏台的对面是一座关公庙,敬奉着关公。关公是义气、胆量与力量的混合体,在边疆守关,最需要的就是要有这样一种精神和风貌。
在朝宗门外,还建有文昌阁。文昌即“文曲星”,是中国古代神话中主掌功名、禄位的神。在军事建筑群中见到这么一座纯文化设施也是一个意外。据介绍,这儿曾作为科举的考场。对此我尽管怀疑这种说法的可靠性,但我也深深地希望能有报捷的黄马送来金榜题名的喜讯,给我们的童话带来喜剧的高潮。金戈铁马,歌舞升平,四书五经……嘉峪关,显然不仅仅是关城,而是一座雄伟安宁的边城。
在光化楼城墙脚下,有一块著名的“问命石”,很久以来出关入关的旅人路经嘉峪关时都要到这里用石子敲击此处城墙,卦问前程。凡听到类似燕叫的“唧、唧、唧”声,他们都会异常地高兴,他们坚信有小燕的保佑,一切都能逢凶化吉。我虽不迷信,为了好玩,为了回味那守望的童话,也取了石子丢过去,唧唧声回响不绝,让我可以从容地上路。
走出嘉峪关,继续西向敦煌,回头再望,关城耸立在戈壁滩上,似真似幻,如一条巨龙的龙头,盘旋在祁连山上的悬壁长城正是那舞动的龙身。雄伟的嘉峪关,在小燕和平的唧唧声祝福中,我们将和你一起守望着那永远的战争童话,守望着我们共同的蓝天白云……
□文猛
新闻推荐
历经4个多月的建设,由中国能建规划设计集团甘肃院承包的甘肃酒泉马鬃山330千伏输变电工程顺利进行。该工程包含一座330千...
瓜州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瓜州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