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新闻 玉门新闻 敦煌新闻 瓜州新闻 金塔新闻 肃北新闻 阿克塞新闻
地方网 > 甘肃 > 酒泉市 > 瓜州新闻 > 正文

“到此一游”:“留芳”?“遗臭”!

来源:兰州晚报 2013-05-28 14:26   https://www.yybnet.net/

敦煌东千佛洞外景网友曝光的东千佛洞内的题字内容新华社照片

据新华社电近日,埃及卢克索神庙留言“丁锦昊到此一游”引发媒体关注,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竟然有香港一媒体记者宋寅在甘肃敦煌东千佛洞题字留名事件,尘封13年后,近日被网友曝光,引来一片谴责。丁锦昊未成年,宋寅如何解释?

作为一个历史遗迹众多的文明古国,善待文化遗产是每个公民的责任,但在文物古迹上乱刻乱画的行为还是屡屡发生。专家认为,对于那些“留芳”不成反“遗臭”者,不光要严厉谴责,更要用法律追究责任。

题字事件目击者:提起题字一事感到伤心和生气

“一不能照相,二不能乱摸乱画,进洞窟前就说得清清楚楚,没想到在我给其他人讲壁画的时候,他竟偷偷干了这种事。”13年过去了,李春元一提起这个记者在东千佛洞题字一事,就深感伤心和生气。

李春元是甘肃省瓜州县知名的文史专家,对当地历史古迹烂熟于心,许多到瓜州县参观的重要客人,县上都会请他“出山”给讲一讲。

2000年夏天,宋寅一行6人到瓜州县采访,就享受了这一“礼遇”。受县上相关部门安排,李春元顶着酷热,亲自带着他们到离县城80多公里外的东千佛洞去参观。

“第2窟是东千佛洞最珍贵的洞窟,壁画是西夏时期绘制的,上面的《玄奘取经图》比吴承恩写《西游记》都要早400多年。”李春元说,作为一个文史工作者,就在他讲这一精美壁画的时候,最不能容忍的事竟在身后发生了。

“我一回头,发现他已经在洞窟甬道脱落壁画的地仗层上,用钢笔写下了‘二〇〇〇年立夏,香港文汇报高级记者宋寅到此参观考察\’题字,连制止的时间都没有。”李春元说。

由于东千佛洞地处偏僻,且不具备开放条件,长期以来,除少量研究者和部分贵宾外,很少有人到东千佛洞参观,这一“伤心”事也就尘封在了李春元的心里。

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宋寅题字留名旧事,13年后,还是“事发”了。近日有网友曝光了宋寅在东千佛洞“题记”的照片,一时间成为网上热议话题。

事发地文物部门:向全国道歉保留调查追究权利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东千佛洞尽管在艺术风格上归类于敦煌石窟群,但在管理关系上,与归属敦煌研究院的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不同,东千佛洞由瓜州县负责日常保护和管理。

“该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瓜州县文物局和瓜州县锁阳城文管所对东千佛洞的参观管理存在一定的缺陷和漏洞。针对此事,瓜州县文物局向全国人民道歉。”27日,瓜州县文物局通过新华社表达了对此事的态度,并强调:“瓜州县文物局保留对该事件及相关人员责任的调查追究权利。”

东千佛洞位于瓜州县城东南86公里的长山子北麓,现存23窟,壁画总面积486平方米,彩塑38身,是一座精美不可多得的西夏艺术宝库。1996年1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瓜州县文物局介绍,2000年5月中旬,瓜州县锁阳城文管所管理人员在东千佛洞第2窟前甬道南壁的地仗层上发现了钢笔题字,随后致电香港文汇报,要求查处当事人。文汇报称,该记者已调离文汇报不知去向。瓜州县文物局内部也对该事件进行了处理,对有关人士在系统内部进行了通报批评。

瓜州县文物局表示,为切实加强文物保护,瓜州县文物局已采取相应的保障措施,以杜绝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文物保护专家:古迹乱刻乱画要追究法律责任

承载着历史信息、文明印记的文物古迹,参观者本应怀着敬仰之情、用心去认知和感悟,可一些参观者,冒天下之大不韪,在文物古迹上乱刻乱画,就连脆弱珍贵的古代壁画也不放过。

我国文物保护法规定,“国有文物所有权受法律保护,不容侵犯”、“刻划、涂污或者损坏文物尚不严重的,或者损毁依照本法第十五条第一款规定设立的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的,由公安机关或者文物所在单位给予警告,可以并处罚款。”

但在现实中,一些参观者对这些明文规定视若无睹,留下了“某某到此一游”、“某某到此考察”等许多“遗臭万年”的拙劣题记。

全国政协委员、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认为,对于在文物古迹上乱刻乱画等不文明的行为,不管是国内游客还是国外游客,都应该受到谴责,这是决不允许的事。

与此同时,对于一些游客不文明刻画文物等行为得不到追究的现象,樊锦诗建议,在修改文物保护法时,要进一步明确对不文明参观行为的处罚,这样才能为文物单位强化管理提供更加有力的法律支持。

埃及卢克索神庙中文涂鸦基本清除

上图为2013年5月26日在埃及南部城市卢克索的卢克索神庙内拍摄的“到此一游”刻字处的浮雕。浮雕上的中文涂鸦已基本被清除。

5月24日晚上11时左右,认证身份为旅游编辑的沈先生(微博名为“空游无依”)曝出,他在埃及卢克索神庙的浮雕上看到有人用中文刻上“丁××到此一游”,并配有现场图片。该消息经媒体报道后引发公众热议。新华社照片

■声音

舆论反思“到此一游”何时了

近日,埃及神庙浮雕上惊现“丁×昊到此一游”中文涂鸦一事引起公愤。人们对“中国汉字出现在埃及古迹”上表示羞愧,“到此一游”再次受到声讨。26日,涂鸦的孩子及其父母,通过媒体表示道歉。同一天,甘肃敦煌壁画上“香港文汇报高级记者××到此参观考察”的笔迹又被置于网络。在一片谴责声中,人肉搜索、学校网站被黑等行为掺杂其中,有评论指出,此事唤起了人们对旅游不文明现象的关注,也让舆情演变呈现出“以暴制暴”的图景。如何对待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如何终结“到此一游”,引发热议。

新华网:一次又一次面对“到此一游”,这么多的批判,如此群情激昂;这么多的反思,如此铿锵有力,社会应该形成了集中性的批判力量,可为什么文明还是那么遥远?或许,当我们在指责别人时,为丢人丢到国外感到脸红时,更应该反求诸己:你做了什么,你应该做什么?

《南方都市报》:舆论的倒逼既具有力量迅速巨大的特征,却也无法摆脱互联网所内化的短促缺陷。关于游客素质的舆论反思不可能保持长期亢奋的状态,舆论制造的道德声讨不能代替法律的持久治理。所以,舆论倒逼之下,“到此一游”这样的文化能否终结,还要看后期的游览常识普及和法律执行的落地。但对于中国游客而言,这样的舆论反思是必要的,甚至是一堂来得太迟的文明教程!

《广州日报》: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看似简单、实则艰巨,需要常抓不懈、持之以恒,齐抓共管、标本兼治。因此,要禁止在景区文物等公共场所乱刻乱画的“到此一游”,更必须切实纠正当前在公共管理、社会教育、经济发展等方面存在的种种“到此一游”,克服急功近利、鼠目寸光、浮夸虚荣的弊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政府服务职能,转变教育发展观念,等等。所以,需要反思道歉的,不只是这个在埃及犯错的孩子和他的父母,还有政府管理部门等更多方面。

新闻推荐

本报瓜州讯通讯员王建勤首席记者董开炜记者从甘肃

本报瓜州讯(通讯员王建勤 首席记者董开炜)记者6月16日从甘肃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获悉,该保护区放养的普氏野马已经适应了戈壁荒漠环境,族群正在不断壮大,今年普氏野马族...

瓜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瓜州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到此一游”:“留芳”?“遗臭”!)
频道推荐
  • 近日,漳县检察院联合漳县公安局城关派
  • 为有效遏制大货车交通违法行为,改善道
  • 陇西:“三强”行动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大地回春添新绿植树造林正当时
  • 安财山: 发展藏羊养殖 带富左邻右舍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