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除烦恼须无我各有前因莫羡人
幽窗小记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颜真卿《劝学》
杜牧《山行》
茶心禅韵
李清照《醉花阴》
诸葛亮《诫子书》
■人物简介
武进洲,1952年出生,甘肃庆阳县人,兰州铁道学院毕业。现为甘肃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兰州市书法家协会理事,甘肃名家书画交流联盟会常务副主席,兰州聚文社名誉社长,甘肃书画家协会理事,兰州老年书画协会副会长,兰州大千美术馆顾问,兰州书法院副院长。
作品获《“伏羲杯”诗书画大展》三等奖;《纪念毛泽东同志逝世30周年“毛泽东诗词”全国书画大赛》银奖;《全国龙字书法篆刻大赛》优秀奖。
作品入编《兰州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作品集》、《伏羲杯诗书画大展精品集》、《奥运之光中国书画奖作品集》、《甘肃当代书画家艺术典库》、《翰墨怡情》、《诗书画作品集》等,并散见于各类报刊杂志。
几十载书路历程、翰墨春秋,书法已成为武进洲人生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他的书法清遒逸丽,醇古典雅,简静沉稳,于规整庄严处见潇洒天真的韵致,字字挺拔中又沉着流畅,极具难能可贵的大家风范。
众所周知,每一个艺术家在到达艺术之巅前都经历了漫长的努力,那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契机让武进洲踏上了书法创作之路?伴随着这次交谈的开始,他在重温回忆中分享了自己的书香人生。
“截至今天,我写书法已经快60年了。”武进洲的谈吐就与笔下的作品一般,温文尔雅、俊秀挺拔,声调不高却坚定、从容:“我们这一代人从小要写大楷、小楷,我从小学二年级开始每天都要写一篇。一开始,都是老师打格子写好样本字,我们再垫到作业纸下去临摹,后来就开始照着老师写的字去临摹。当然,这一点实际上到现在也一样,书法专业实际就是临、摹的艺术。”
“写的好的字,老师还会用红笔圈出来,谁的圈多就是一种莫大的荣耀。”说到这里,武进洲的脸上流露出孩子般的笑容,似乎又成为了多少年前那个因为老师的表扬而沾沾自喜的青涩少年,看得出那段简单的回忆至今依旧美好。
但是,天生对书法的喜爱,让武进洲在不自觉中便投入了相比同龄人数倍的努力,而回报他的便是每次作业里不少于十六七个红圈,几乎占了他每天作业的三分之二。就这样,武进洲逐渐习惯了与书法相伴的生活,这份笔墨芬芳也随之成为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部分。
其实,如今的年轻人是想象不到的,在上世纪50年代的小学里其实大多都是如此,书法是孩子们入学后的必修课之一,就连武进洲就读的这所坐落于庆阳市庆城县赤城乡武家庄村的偏僻小学也不例外。而这一优良传统差不多延续到了上世纪60年代中期后逐渐被废弃。
“老一代文化人必须会写毛笔字,因为那个时代书法是文人写字必须使用的工具,而学生使用的书写工具也仅有毛笔、铅笔两种。”交谈中,武进洲也重温了自己那段艰苦却充实的童年:“那时在农村住的是窑洞,到了冬天特别特别冷。大人到了晚上要开会、学习,多半都不在家,我一个人就呆在窑洞里在煤油灯下写字,而这灯在当时已经算是‘高档货’了。”
“写字的时候,毛笔和墨经常会被冻住,要不停的在煤油灯上烤一烤,才能接着写下去。”武进洲的讲述在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听上去是不可思议的,实际上这却是那时绝大多数人的生活写照。
手冻了就搓一搓,脚冻了就踏一踏、跺一跺,就在这样的环境里,武进洲每次还最少要坚持一个多小时的写字训练。想来,若没有对书法艺术的一份执着真爱,何以能够这样坚持,毕竟那时的他只是个孩子,更何况并没人去天天监督着他。
“当时,有位老师的字写的特别好,每次参加生产队的劳动时便会遇到一起,老师怀里抱着装满粪蛋子的篮子就给我讲书法。”武进洲感慨地说:“休息的时候,其他孩子都会抓紧时间去玩一会,我则会跑到老师身边一边请教一边在地上练字。”
武进洲的小学时光差不多就是这样度过的,在墨香中忘记了劳累、忘记了辛苦,甚至忘记了饥饿。
初中的时候,武进洲来到了赤城乡公社中学。虽然这只是乡上的一所中学,但几乎各科老师都是大学生,因此师资力量反而很强。
“我的物理老师刘力民善写隶书,多年后回忆起来才辨别出那竟然是功力颇深的曹全碑书法,这真是‘瞌睡遇到了枕头’。”
他说:“从此,我便开始一天到晚盘算着跟他学写字。初中、高中各两年,时间很快就过去了,这份因书法结缘的师生情也整整延续了4年。”
直到毕业回乡后,武进洲的书法学习依旧没有停止,书法彷佛已经成为了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部分。
“实际上,那个年代上学甚至是一件奢侈的事,小学仅有一元五角的学费不少家庭还是交不起。因为我的学习成绩以及各方面表现都很好,老师还额外免去了一元的学费,每学期只交5角钱。”回忆起这件事,武进洲的自豪感至今犹存。
“实际上,在我自己的人生中,很多方面也是沾了这写字的光了,因此对这份追求也愈发的难以割舍了。”他说:“那时村子上能写两笔的人并不多,因此我走到哪里都能受到大家的尊重和关爱,这让我更加感激手中的毛笔。于是我想,这份荣誉既然自笔墨中来,那就要以人生回报这份芬芳。”
1975年,武进洲被推荐进入了工农兵大学就读,功课多了,但他对书法的追求依旧没有放下,只是换了个方式陪伴着他。
1978年,他毕业分配到了铁道设计院。到了工作岗位,书法又成为了他与人交往、工作学习的极佳工具。1984年,武进洲有机会进入了一次省上举办的专业书法培训班学习,受到了何裕、黎凡等甘肃省著名书法家面对面的教导,常年勤学苦练加上名家的指点使武进洲的书法造诣得到了质的飞跃。
技艺的升华随之带来了思想的突破,武进洲重新梳理了自己的书法道路,开始寻求自我的艺术道路。从哪寻求突破?武进洲经过深思熟虑后选择了隶书,并重新瞄准了曹全碑。
“曹全碑的特点是圆中有方,字形以横呈为主,中收外放,整体呈现出秀气、儒雅的特点。”武进洲告诉记者:“再提笔也非当年人,此时再写曹全碑,我便开始将自己数十年的书法体会融入其中,将自己历经风雨的性格特质呈于笔下,逐渐地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风格。”
在书法艺术的蜕变中,武进洲的眼界与体会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除了曹全碑,他还通过反复的临摹对内紧、外放的张迁碑进行了深刻研究,同样孜孜不倦的汲取着古人书法中的养分,最终成就自己的笔墨芬芳。
退休以后,武进洲开始专修隶书演变来的汉简,最终形成他独具风格的书法艺术风格。至此,深入交谈后再观字读人,更是能将其灿烂开心的笑容,于笔下的书法作品合二为一。
这才是典型字如其人的书法,每一个字都是作者内心世界活灵活现地外在表情。就武进洲的书法而言,明显地属于阳刚一路,一如他那灿烂的笑容。这条属于他自己的书法艺术之路,以汉隶、汉简为书法创作的立足点与着力点,彰显出鲜明的甘肃地域书风并与武进洲的个性特质情投意合。
“甘肃是中国的汉简大省,全国百分之八十的汉简出自这里,是一个巨大的书法艺术宝库。”武进洲感慨地说:“当年的执着追求、笃志勤学回报颇丰,我虔诚地拜省内隶简大师为师,先后得到了赵正、安继越、王国文、薛清仁等名家的悉心指导,为我书法艺术取得今天的成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然,除此之外,也必然离不开武进洲自己临池不辍、善于揣摩的倔强,他不断地探寻古老的隶简与自己心灵的最佳契合点,即我转法华,而非法华转我,我书隶简,而非隶简书我,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个性特征。再观今日武进洲的书法作品可谓是气势如虹,其隶简书法特别是汉简书法中,时而“静影沉璧”似的淡定,如书法集中首当其冲的《千字文》局部,那般气定神闲,使人如闻竹简的丝丝清香;时而如“敦煌飞天”似的灵动,如书法集中的杜甫《春夜喜雨》、李商隐《无题》、王维《观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字字鲜活,如飞天舞动,妙趣横生,美不胜收;时而如“龙腾虎跃”似的场景,如书法集中的斗方“惟宽可以容人,惟厚可以载物”、四条屏王羲之《十八鹅》,前者字字如虎跃,后者行行似龙腾。
诚然,隶简书法是武进洲书艺之立足点、着力点,而非终结点,其书法的张力是多向度、多姿态的,可谓进退裕如,立足隶简,退而能篆,进而可草。
书法集中“人寿一门旺,家和万事兴”、“敦煌神韵无以伦比,艺著经史光陲休铭”,足见其大篆、小篆功底。金文大篆的狞厉古朴、浑厚雄奇之美、斯翁小篆的婉通爽畅、简净舒朗之美,他都能恰如其分地把握与表现,并赋予鲜明的武氏气韵。
交谈尾声,用唐代诗人李峤《书》诗一首来形容武进洲的书法艺术:“削简龙文见,临池鸟迹舒。河图八卦出,洛范九畴初。垂露春光满,崩云骨气余。请君看入木,一寸乃非虚。”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首席记者李超文/图
新闻推荐
新疆哈密拉甫却克墓地一座斜坡墓道墓的内景(2019年10月5日摄)。这是新疆哈密拉甫却克墓地(2019年11月15日摄,无...
敦煌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敦煌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