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辉摄影作品
黄山石刻
张大千
黄山松谷白龙潭 黄宾虹作品
黄山云涌图 刘海粟作品
扫码关注更多精彩□许晟
黄山是世界文化遗产,文化遗产夺目璀璨,拥有画派、石刻、古道、诗文、名人等“五胜”。黄山是世界自然遗产,自然风光雄奇险幻,拥有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冬雪等“五绝”。
1990年12月,黄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继泰山之后成为中国的第二个“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世界遗产委员会对黄山的评价是:黄山,在中国历史上文学艺术的鼎盛时期(公元16世纪中叶的“山水”风格)曾受到广泛的赞誉,以“震旦国中第一奇山”而闻名。
一山一水孕育灿烂文化
明末清初,石涛、梅清、渐江等具有鲜明个性和艺术风格的画家,以黄山为师,从黄山山水中汲取灵感,重塑了中国山水绘画的审美观念,形成了一个孕育自黄山的重要画派——黄山画派。
“公元16世纪中叶的‘山水’风格”,主要指以“黄山画派”为代表的文化内涵。景区党工委宣传部工作人员程勇军说,“黄山画派”是我国唯一以一座山命名的画派,在中国文化、文学和艺术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黄山是我师,我是黄山友。”到了近现代,画家黄宾虹、刘海粟、张大千等一批大家继承黄山画派的风格,与黄山结下不解之缘。其中,刘海粟十上黄山,黄宾虹九上黄山,张大千刻制了一枚“三到黄山绝顶人”的印章。
“这是黄山文化中最有影响、分量最足的部分。”程勇军介绍,黄山画派在中国画坛独树一帜、影响深远,时至今日,仍在以不同形式在传承和发展着。
“立马空东海,登高望太平”,青鸾峰悬崖上的石刻恢弘大气,其中的“平”字一竖长达9.4米。
黄山石刻,是黄山文化遗产的精品和瑰宝,具有较高的书法价值和美学价值。黄山现存摩崖石刻及其他题刻320余处,留存时代、呈现特色、抒发情感、分布地段各不相同,但大多与游道、山体紧密结合,游人可就近欣赏,领悟美景,启发联想,增加游兴。
黄山古道,历史久远,其中保护较好的古磴道十段(条),总长约40千米。古道以及沿途的古桥、古亭、古寺、古塔、古泉、古树等大量遗存,堪称黄山的“敦煌记忆”,是黄山旅游发展最生动的形象资源,其核心是黄山文化。
黄山古称黟山,相传轩辕黄帝曾在黄山采药炼丹,在黄山温泉沐浴七七四十九天后返老还童,羽化升天。唐玄宗信奉道教,唐天宝六年(747年)敕改黟山为黄山。因传说而得名的黄山,还有其他许多传说故事,如龙的传说、历史人物传说、地方风物传说等。
自古以来,黄山山水景观与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高度契合,文人墨客及政要学者纷至沓来,咏赞黄山的诗词、歌赋、散文、游记等文学作品不计其数。从盛唐到晚清,有文字记载的赞颂黄山的诗词就有2万多首。
千百年来,黄山自然风光吸引佛道弟子、名人雅士和其他游人,他们在黄山留下许多故事和作品,成为千古佳话,丰富了黄山的历史文化底蕴。如明代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唐代大诗人李白等,他们都曾来到黄山,为黄山增色。
保护第一留下珍贵遗迹
千百年来,黄山以其壮美绮丽的自然景观和典型独特的地质地貌,激发了无数诗人、画家和其他艺术家尽展创作激情。丰富多彩的人文活动、活态传承的徽州文化,给黄山留下了珍贵的历史遗迹、遗存,催生了独具特色的黄山文化。
《黄山风景区保护管理条例》规定,黄山风景区的地形地貌、山体、岩石、冰川遗迹、园林建筑、瀑布、名泉、河溪及其他水体、林木植被、野生动植物、特殊地质环境等自然景物和文物古迹、园林建筑、石雕石刻等人文景观及其所处的环境,均属于景区名胜资料,应严加保护。
自申遗开始,黄山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步入正轨。景区设立专门的文物保护机构黄山风景区博物馆、黄山书画院,后整合设置黄山风景区文化发展中心。
“历史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我们一定要完整交给后人。”2004年,景区出台《关于黄山世界文化遗产发掘、打造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铸造黄山特有的文化品牌,彰显黄山文化的地域特色、时代特色和创新理念。近年,景区成立文化事业管理办公室(文物管理所、博物馆、书画院),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挖掘、整理和综合利用。
施春生是景区公安局二级高级警长,他长期关注并参与黄山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他说,景区坚持“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理念,严格执行《总体规划》,认真落实相关法律、法规,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在全体黄山人的共同努力下,黄山在历史文化遗产挖掘、整理方面成绩斐然。
黄山风景区政治处文化事业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关德军介绍,通过不断挖掘、整理,《历代名家画黄山》《历代名家书黄山》《世界遗产黄山卷》《黄山文化遗产亭台楼阁桥梁卷》《图说百年黄山》《黄山摩崖石刻》《大美黄山票证集》《黄山古磴道》《雪庄研究资料集》《普门研究资料集》等一批宣传、研究黄山的书籍出版发行。
施春生说,黄山拥有古蹬道、古楹联、古桥、古亭、古寺、古塔等大量历史文化遗存。自申遗始,景区先后开展摩崖石刻专项调查、景区文物普查、景区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古墓葬专项调查。2013年,黄山登山古道及古建筑和黄山摩崖石刻群,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目前,景区登记在册的不可移动文物有近500处。此外,景区博物馆还收藏了一批玉石、印章、陶瓷、铜器、金银器、造像、钱币、书法和绘画等各类文物,景区档案馆也保管了一批书画艺术品。
文旅融合走向诗与远方
文化与旅游都是幸福产业,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是诗与远方的完美融合。
当今,旅游业呈现出与文化融合发展的大趋势。
程勇军说,黄山在自然景观“五绝”的基础上,提出文化遗产“五胜”的概念,概括为画派、石刻、古道、诗文、名人等五种文化形态,目的是为黄山旅游发展挖掘文化资源,拓展旅游发展新思路。
为增强游客对黄山文化的体验感,景区全面打通自然、历史、文化、空间等多重资源,提升、丰富游人的体验和满意度,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
萌萌的“徐霞客”、可爱的“小猴子”、象征好运的“五福”……景区围绕文创产品做“文章”,已设计160多个不同类型的文创产品。这些创意十足的元素,成为新零售的主角,既传播了黄山文化,也增加了游客体验。
黄山旅游还积极打造“小黄子”IP形象,作为黄山文明旅游形象大使。“小黄子”创作灵感来自于黄山特有的黄山短尾猴,被赋予灵动活泼和热情好客的精神特质,让游客在体验游览景区的同时,感受独具魅力的黄山文化。
施春生说,黄山文化是在徽州大地孕育诞生和成长的,在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的独特文化。黄山文化是徽州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释、道、民俗等多元文化交融的重要体现,折射出人类崇尚自然、探知自然、敬畏自然并追求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存观、文化观、思想观。
记者手记
用脚步丈量
黄山文化高度
这趟上黄山,采访选题与文化有关。我拟了一份采访提纲,提前发送上山。没想到第二天就收到答复。洋洋洒洒数千字,字里行间,展现出一种文化自信。答复人是施春生,以前未曾谋面,也未有联系。但,见文如见人。
黄山之巅,迎客松下,采访活动正式启动。同事指向一名身穿警服的高大男子说,他就是施春生。施春生在黄山风景区公安局工作,现任二级高级警长,从事刑事侦查工作30余年,业余时间喜爱钻山林、越溪谷,研究黄山的历史文化。
上网一搜,《黄山风景区勘界往事》《古道上的黄山巡检司》《见证黄山早期开发的珍贵史料》《黄山紫石峰下古遗存之谜》等文章,均出自施春生之笔,饱蘸激情和汗水。静心细读,能从中品出史家之严谨、作家之情怀。
景区党工委宣传部工作人员程勇军说,像施春生这样的跨界文化人,在黄山还有很多。他们原先的工作或现在的本职,与文化人似不甚相干,却因对黄山的热爱、对探究黄山历史文化的痴迷和执着,他们渐渐就成了黄山的文化人。
汪治平是其中一位。他原是景区防火队员,常年沿着固定路线巡山,对途中的古道、寺庵遗址等了如指掌。现调至文化事业管理部门,专职从事遗产地保护工作。他对黄山的历史文化兴趣浓厚,写下不少关于历史文化遗存的文章。《探秘黄山仙僧洞》一文,广征博引,史料翔实,绝非三五年功力所能达。
景区政治处文化事业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关德军,早年毕业于徽州师专中文系,是一位科班出生的文化人。他曾参与黄山申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蓝皮书的编撰,以及《神奇黄山》《黄山四季》《黄海大观》等影视风光片的摄制、编导等工作。
山野考察经常危机四伏,考证文章往往枯燥乏味。突然想起大学时期,著名明清史研究专家张海鹏教授给我们授课时说过一句话,大意是“做学问要甘坐冷板凳”。在黄山,正有这么一群黄山人,他们把黄山文化当作一门学问,守得寂寞,潜心钻研,日复一日,用脚步丈量黄山文化的高度,用心血凝炼黄山精神的维度。
·许晟·
关德军:为黄山文化资料库“填空”
一副黑框眼镜,一身运动休闲装,眼前的关德军文质彬彬。7月1日,记者与关德军结伴同行,从迎客松向天都峰方向行进至蒲团石折返。踏着山石拾阶而上,57岁的他步履轻松。每到一处,他会话语轻轻,向记者简单介绍几句。
关德军现为黄山风景区政治处文化事业管理办公室副主任。三十多年来,他致力于黄山文化的挖掘、整理。曾参与黄山《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蓝皮书和《黄山保护与管理实践》《黄山是吾师》等书的编撰以及《神奇黄山》《黄山四季》《黄海大观》《黄山世纪风》《中国画里的乡村——西递》等系列影视风光片的摄制、编导等。他还搜集整理编写了“雪庄研究资料辑”“普门研究资料辑”等一系列文稿,多维立体地展示着黄山丰富的文化资产。
“一篇一千字的东西,背后可能是几万字甚至更多文字的知识积淀。”在介绍关德军对于黄山文化资料的贡献时,景区党工委宣传部工作人员程勇军连竖大拇指。从海量的书籍古册中,寻找出与黄山相关的线索,再深入探究、实地探访,最后再梳理、撰写成文,这是一项艰巨且危险的工作。在研究高僧雪庄时,关德军先是从史料中搜寻线索,在了解到雪庄和尚曾在山上某处山洞修行过时,他便与同事一起实地探寻,翻山越岭、披荆斩棘,历时一年多的时间,终于找到了“仙僧洞”。而在实地探寻过程中,悬崖峭壁、荆棘丛林、蛇虫蜂蚁都是途中充满危险的存在。至今,关德军的掌心处还留有因绳索剧烈摩擦导致的皮肉绽开深可见骨的伤疤,和脚踝处被巨大蚂蟥叮咬的痕迹。
采访中,关德军对黄山的文化轶事侃侃而谈,对黄山文物数据,了如指掌,如数家珍,宛似一座可行走的黄山文化数据库。若不是三十多年如一日的热爱与钻研,他又岂会将这些博大深奥的文化知识烂熟于心?如今,一有时间,他就背上相机,到处走走拍拍。“试图通过这些古迹、故事的探寻和挖掘,尽可能还原历史,对黄山的历史文化正本清源,让人们更好地认识黄山、了解黄山、爱上黄山。这些整理成册的文字资料,日后也可以更好地服务于黄山的文旅融合发展。”关德军说,“现在,我们正在与有关专家合作,就黄山的摩崖石刻的保护与利用进行探讨和研究,以后我还会继续行走、书写,为黄山的文化挖掘和保护,再尽绵薄之力。”·汪嫒·
新闻推荐
长罗侯过悬泉置费用簿。元狩二年,张骞任卫尉,与“飞将军”李广出右北平进击匈奴。李广被匈奴包了饺子,损失惨重。张骞没...
敦煌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敦煌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