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国栋
陈玉福的最新力作《八步沙》,刚刚出版就荣登国内文学好书榜7月榜单。推荐理由是:“这部长篇小说讲述了一个现代版的愚公移山的故事。位于腾格里沙漠南缘的八步沙,在二十世纪80年代之前,还是风沙肆虐、人畜难行的连绵沙丘。六个老汉和他们的儿孙,为了守护自己的家园,几十年如一日治沙种树,将曾经的不毛之地变成了林草丰茂、生机盎然的绿洲,用朴实和坚韧演绎着同风沙对峙、建设美好家园的伟大壮举……”
与其说,这是一部长篇小说,毋宁说它更像一部报告文学,书中的人物是真实的,是有血有肉的,是八步沙六老汉故事的文学再现。从现实来讲,他们是无愧于国家和人民的“时代楷模”;从文学角度来讲,他们无疑会成为西部文学的经典人物。因为这个英雄的集体,用半个世纪的坚守与奉献,践行了新时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书中的内容看得见,摸得着,没有煽情,没有拔高,完全就是真实的生活场景。像这样“非虚构写作”的原生态作品,必然能打动读者。
《八步沙》主要突出了如下几个特点:
首先是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八步沙第一代治沙六老汉中,有四人是共产党员,另外两人分别是生产队长和水利主任,也是受党培养和教育的先进分子。第二代中也有四人是共产党员。他们没有爬雪山过草地,没有堵枪眼炸碉堡,但他们秉持的为人民谋福利,不怕困难挫折,历经千难万险,使沙漠荒滩变成绿洲良田,带领群众共同富裕,走上小康之路的理想是一脉相承的。
其次是坚韧不拔改天换地的英雄主义气概。三代治沙人,他们主动承担起守护家园、治沙播绿的重大责任,在近半个世纪的坚守中把沙进人退变成人进沙退。面对恶劣的环境、无情的风暴,他们迎难而上,坚守到了今天。在他们身上,真正闪耀着坚韧不拔,不畏艰险,自我牺牲的英雄主义精神光芒。
再次是不怕困难无私奉献的乐观主义精神。六老汉刚刚来到八步沙的时候,他们开始了最初的穴居生活。刚到沙漠中的人都是挖地窝子,这是一种沙漠中蜥蜴的生存智慧。没有钱买车,就肩扛人拉或者用驴车把树苗、麦草和水背进沙漠。一棵苗一把草一勺水,他们像蚂蚁一样勤奋而又执着地匍匐在沙漠里,用双手编织着心中的蓝图。没有钱打井,他们六家人举家纾难,拿出自家所有的积蓄,卖了牲畜、粮食,只为了一个朴素的理念:为了八步沙的明天,也为了实现自己的诺言。面对不计其数的困难,他们就这样一步步走了过来,其中的辛酸苦楚又岂是寥寥几句能说得完的。他们如果没有一份坚定的信念支撑,没有大海一样的胸怀,没有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也许早就化成了八步沙的一堆黄沙。
第四是互相包容共同发展的集体主义精神。八步沙六老汉,他们就是一个集体。他们深知,面对茫茫大漠,凭个体的力量确实有些力不从心。他们需要一个志同道合,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集体。于是,六枚鲜红的指印把他们三代人联系在了一起,他们同甘苦共患难,历经了半个世纪艰苦卓绝的奋斗和跋涉,把40万亩黄沙硬生生变成了绿洲,把气势汹汹而来的“黄龙”缚住了手脚,倒退了15公里。他们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书写了新时代不朽的传奇,这是对集体主义精神的生动诠释。这个集体是无私的,这个集体是温暖的,这个集体是包容的。
《八步沙》一书只有二十几万字,篇幅不长却高潮迭起。陈玉福是讲故事的高手,不知不觉中把我们引入了八步沙的绿色海洋里,与书中的人物一起欢笑,一起烦恼。陈玉福对当地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方言土语非常熟悉,用起来完全是得心应手,读起来让人倍感亲切。说起《八步沙》的创造缘起,完全是因为他的激情和他的敏锐。陈玉福说:“《八步沙》应该是对生活产生的激情,也可说是冲动,一个作家如果没有生活、没有冲动、没有激情,那么他的创作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他说:“我的创作一定要与日新月异的新时代接轨。”在这样的创作初心和激情驱动之下,创作出这样一部歌颂新时代治沙英雄的大作,似乎也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
(《八步沙》,陈玉福著,敦煌文艺出版社出版)
新闻推荐
本报讯为加快推进“司机之家”建设,切实改善货车司机工作休息条件。敦煌市总工会和交通运输局认真学习领会“司机之家”建...
敦煌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敦煌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