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春节刚过,顶着鹅毛大雪,大学毕业一年的王旭东乘坐长途汽车从张掖辗转来到了敦煌。他未曾想到,这辈子会跟敦煌的文物打起交道。此前,他甚至不知道敦煌在哪儿,只有10年前父亲去敦煌莫高窟旅游的一张留影,能告诉他敦煌的大概样子。
王旭东出生在甘肃农村,那里水源稀缺,祖祖辈辈靠老天爷赏饭,日子过得异常艰辛。小时候,他经常看见一些水利工程师或技术员扛着三脚架、经纬仪在修水渠,帮乡亲们解决吃水难题。那是他心中的英雄,他童年的梦。
考大学时,王旭东填写的所有志愿,从一本、二本到专科,全都与水利有关。最终,他如愿被兰州大学水文地理与地质工程专业录取。毕业后,又毫不犹豫地回到家乡去搞水利。
王旭东来到敦煌,是个很偶然的机会。1991年,敦煌研究院与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开展文物保护合作。美国专家建议,搞石窟保护应该有地质工程专业的人加入。敦煌研究院到兰州大学招人,当时的王旭东已经是张掖地区水电处的一名技术员,在老师推荐下,他决定到敦煌瞧瞧。
那一夜,他独自一人绕着寂静荒凉的莫高窟走了一圈。空无一人的三危山前,那些千年石窟安静极了,山间风起,石窟似乎正在跟眼前的这个年轻人打招呼。刹那间,王旭东对这些石头有了莫名的亲切感。
第二天,他一口答应留在这里。从此,世上少了一位水利工程师,而敦煌莫高窟多了一位虔诚的守护者。
在敦煌,王旭东做起崖体稳定性研究,这和他的专业背景很契合。几个月时间里,他几乎跑遍了莫高窟有壁画彩塑的492个洞窟。不过,那时他关心的是如何解决壁画起甲、开裂等问题,至于壁画本身,他这个工科男并不“感冒”。
日子久了,耳濡目染,周围的同事都是研究敦煌文化的专家,慢慢地,他从心底里产生了解敦煌文化的欲望。于是,王旭东广泛阅读相关书籍,向同事们讨教,再进洞窟的时候,目光已聚焦在了壁画上。
“在每个中国人的潜意识里,都有这种热爱传统文化的细胞和基因,就看你能不能把它激活。你可以不会画画,但通过了解这些画,通过学习历史知识,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你、触动你,会让你由衷地爱上这些古老的文化。”王旭东发现,敦煌石窟不只是土和石头,而是有鲜活生命的。从那时起,这个西北汉子对敦煌文物有了发自内心的敬畏。
2014年12月,王旭东出任敦煌研究院院长。1944年成立到现在,敦煌研究院历经70余年,只出现过艺术家常书鸿、段文杰,考古学家樊锦诗,科技文保专家王旭东四位院长。如此稳定的任职和超长的任期,在国内文保机构中极为罕见。
其实不只是院长,几乎每个敦煌研究院的研究人员都将毕生的时间搁在了这片荒漠上。一年又一年,他们抗风沙、战干旱,忍受孤独与寂寞,不求名利。
世上可能没有哪一个工作单位,会像敦煌研究院那样,有自己的墓园。2017年,莫高窟对面山丘的墓地来了一对新“邻居”———敦煌学者史苇湘和欧阳琳伉俪。他们生前留有遗嘱,百年之后,要一起回到敦煌,安葬在三危山下、宕泉河畔。那年清明前夕,王旭东带领着400多名敦煌研究院的员工们,一起为两位老先生献花、默哀。
种种坚守源于信仰,源于对莫高窟文化传承的认同。王旭东希望更多人爱上敦煌:“每一个中国人都知道敦煌的价值,大家才能由衷地对老祖宗留下的遗产生出崇敬之心,才能发自内心地去保护它,并让它发扬光大。”
新闻推荐
甘南州召开“一会一节”筹备工作暨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推进会议 俞成辉讲话 赵凌云主持
本报合作讯(记者李桢邓永强)3月28日上午,第四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和第九届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
敦煌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敦煌,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