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八)
●周大成
秋感
施补华
尉犁城外战,将军尽如飞。远道还移粟,前军合寄衣。
泽荒鸿雁聚,秋老骆驼肥。馈运休辞瘁,今朝振国威。
尉犁,即今新疆尉犁县。清军在收复南疆东四城,由博斯腾湖东南袭取库尔勒,首先攻取尉犁。
译:尉犁城外战斗激烈,将军进攻奋勇如飞。道路虽远急需粮草,前方战士尤需衣被。野泽荒凉聚集群雁,秋草茂盛骆驼膘肥。运送物资不辞辛劳,今朝振扬大清国威。
清光绪元年(1875年),左宗棠督办新疆军务,讨伐阿古柏叛乱。光绪三年(1877年),作者随西征清军出嘉峪关到新疆,在左宗棠部将张曜手下做幕僚数年,走遍了大半个新疆,熟悉边塞的战斗和生活。《秋感》诗系作者有感而发。前四句为一层,作者看到在平定阿古柏叛乱的战斗中,清军将士不顾疲劳和生死,勇往直前奋不顾身;又看到由于征战路途遥远,往往粮食、衣被、兵械等军需物资不能按时到达,特别是由于官府的腐败,一些不法官员乘机尅扣军粮,中饱私囊,直接影响了前线官兵作战,因而想到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大事。五六两句说南飞的大雁在荒泽中可以求得暂时的休整和补充,长途跋涉的骆驼也需要秋草的喂养才能肥壮。既是写景,更是暗喻和衬托。紧接着七八两句道出全诗的主题:为了振扬国威,驱逐入侵者,须不辞劳苦,加紧运送物资,以保证前线的胜利。
南运粮行
施补华
四分戎菽六胡麦,关里储粮千万石。
迢递输军用百车,山关尽日闻鞭策。
官骡苦瘦民骡肥,官车苦敝民车泽。
民车已过伊吾西,官车踯躅敦煌碛。
热风瀚海百疫生,冻雪阴山三伏积。
运粮人畜还食粮,去日千钧到时百。
花门出没昭莫多,更恐饥来肉不择。
艰难暂饱古城军,秋深或者粮因敌。
菽,豆类的总称。戎、胡,指少数民族,诗中代地域。伊吾,
古地名,是西域门户。在今新疆哈密,距敦煌约三百公里。花门,即花门山,在居延海北三百里处。唐天宝时为回鹘所占,后因以花门为回鹘的代称。昭莫多,地名,在今蒙古国乌兰巴托市东南土拉河上游南岸。古城,即今新疆奇台县。一名孚远城。清乾隆四十年(1775)筑,为古城巡检治所。
《南运粮行》是一首七言古风,通过给西征大军运粮过程中官骡、民骡与官车、民车情况的对比,深刻地揭露了清廷官府的腐败敝症,反映了运粮人的艰辛行程和边地驻军生活的窘迫。全诗分两部分,前、后八句各为一个部分。第一部分说,从山戎和胡地征敛来的千万石菽麦要用车从关内运送到遥远的大军驻地新疆古城。长长的运粮队伍鞭声阵阵。官府的牲口羸弱,车辆破旧,前进迟缓,还慢腾腾地拖在敦煌沙漠之中;而民间的性口膘肥体壮,车辆坚实光润,早已过了伊吾以西。作者在这里只是作白描式的直陈,而未作丝毫渲染,但是一经对比,清廷官府的凋敝腐败就跃然纸上。
第二部分叙述运粮路上的艰辛和官府的腐败。运粮队伍行进在酷热的大漠中,百病流行,三伏天阴山一带还冰封雪飘。在这样恶劣的情况下,经过长途跋涉到达目的地时,运送到的军粮已经只剩下当初千万石的十分之一。其原因除了途经花门粮食遭到回纥抢劫外,更主要的恐怕还是被押送队伍的人侵吞了。经过艰辛苦难运到的粮食到了驻军口中,也仅能暂时解决饥饱,数月后等到秋末,恐怕又要遭遇粮荒的危机,其严重程度并不亚于敌人的威胁。这里虽然只字未提官府,但运粮人的艰辛,军粮的严重亏损,驻军的粮荒威胁,却无一不是由官府造成的。这种运用曲笔的写法辛辣有力,给读者以更多的思考余地。
新闻推荐
师正伟读完甘肃省政协组织编纂的《人文甘肃》之后,不由得想起了艾青的经典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
敦煌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敦煌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