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向标:成果转化推进公共文化建设
《平凉市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方案》《平凉市推进文化走出去工作实施方案》《平凉市推进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实施方案》出台,公共文化建设基础环境条件得到改善。不断提高文化成果转化水平,《弘扬春节传统文化之于增强文化认同的重要意义》《多措并举加强春官说诗传承保护》《新乡村文化建设思路与对策》等一批思想成果初步显现。
新产能:乡村振兴精准发力
累计投入建设资金3.4亿元,建成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525个,实现村级文化场馆建设全覆盖。建成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试点41个、流动图书站1个,配送乡镇综合文化站数字文化设备15套,配送行政村文化活动中心数字文化设备54套、贫困村文化活动器材306套。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保护传承传统手工艺52项,研发乡村文创产品16类85种,带动乡村旅游514.53万人次。
“网络+”:公共文化注入新活力
2018年7月,成功申报第三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平凉分会场系列活动,与中央数字电视书画频道联手举办“书画频道进万家—走进平凉”大型电视文化活动6项,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报道点击量过百万,激发数十万民众为家乡优秀传统文化发声。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项目“文化社团”通过文化和旅游部专家组验收评审。“泾水欢歌百姓大舞台”“平凉画家画平凉”“全民阅读朗读大会”“乡村大舞台”等系列群众文化活动形成特色品牌,共同致力于“文化名市”建设。
大数据:助推公共文化服务
市图书馆设立公共数字文化体验区,开通网上自助查询、借阅服务,全市图书藏量达79.4万册,数字资源总量为4.5TB,自建资源元数据仓储53000条,公开课260节,地方图书报刊数字化45000页。市文化馆《翰墨擷英》电视栏目开播,制作播出地方美术书法教育普及类节目11期,举办“问道崆峒”中国书画名家精品展、“敦煌一脉”甘肃画家个案研究学术提名展等大型美术展览活动5期,全市文化馆(站)举办免费开放培训班47期,组织各类文化展演活动349场次,服务人次达366.91万,公共文化服务逐渐从线下向线上转变。
活记忆:传承弘扬非遗文化
多彩非遗,美好生活。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共举办集中展示宣传活动56场次,华亭曲子戏、崆峒笑谈赴敦煌主会场展演,平凉纸织画、平凉剪纸、瓷雕、根雕、泥塑等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人被现场群众“圈粉”。崆峒武术、崇信弦子腔、瓷雕技艺等省市级非遗项目远赴俄罗斯、蒙古国及港澳台等地参加展示交流。庄浪县被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2018—2020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非遗文化传承发展关注度明显提升。
新闻推荐
本报讯(兰州晨报/掌上兰州记者雷媛)作为“丝绸之路三部曲”的首部作品,著名诗人、小说家、全国政协委员、鲁迅文学奖获得者...
敦煌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敦煌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