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麦积山风景名胜区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麦积山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文化优势,发展成为引领天水旅游产业的排头兵。
1956年的凌空栈道
1956年的麦积山石窟广场
1970年的麦积山石窟广场
1982年栈道正在维修
麦积山风景名胜区是1982年国务院首批命名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以文化赏鉴、观光游览、休闲游憩、科普教育为主要功能的风景名胜区。景区内动植物物种丰富多样,地质地貌,气候典型独特,石窟文化保存完好。2001年被中央文明办、建设部、国家旅游局命名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2010年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14年麦积山石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17年,麦积山风景名胜区旅游接待251.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12亿元,游客接待人次是1985年18万人次的14倍。
●理顺管理体制,推进科学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麦积山风景名胜区的保护管理和建设发展事业,从体制、机制等各方面支持景区发展,管理机构从无到有,管理职能从单一到综合,在景区资源保护、规划建设、经营管理、服务保障等方面,逐步形成高效、便捷的统一管理体制。
1984年成立麦积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为县级事业单位。1985年,将麦积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确定为市政府直属事业单位,县级建制,随后相继设置了麦积山、仙人崖、石门、街亭温泉管理所,景区执法大队。1996年,成立麦积山风景名胜区公安派出所、工商行政管理所。2005年,成立麦积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议事协调机构。2010年市政府重新组建了天水市麦积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实体。2016年,成立天水市麦积山大景区管理委员会,为市政府派出机构,正县级事业单位,为大景区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执法奠定了坚实基础。
●完善法制建设,守住生态红线。麦积山风景名胜区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贯穿于景区的管理和保护工作中,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走生态旅游的发展道路,逐步健全了网格化、精准化的资源保护和管理体系。
●推进项目建设,提高服务质量。项目建设是推动景区转型发展,产业升级的强大引擎。麦积山风景名胜区持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赋予景区发展新的动能,不断推进风景名胜区服务功能提档升级。
一是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基础设施;二是启动麦积山景区游客服务中心项目建设;三是加强景区文物古建筑的保护;四是扎实推进“厕所革命”;五是大力推进智慧旅游建设。
●规范景区管理,提升管理水平。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管委会不断完善景区管理机制和管理制度,优化游览线路设计,保障游客安全,将服务做细、做精,全面提升游客旅游体验。景区先后开通了市中心、火车站、汽车站、高铁站、飞机场等重要交通枢纽通往景区的旅游公共交通线路,优化了景区旅游交通环境,改善了景区居民的出行条件。
●创新宣传营销,打造文化品牌。适应客源市场分众化、差异化拓展趋势,麦积山大景区管委会紧紧围绕“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总体思路,全力实施会展营销、文化营销、事件营销。加大对外宣传推介力度,努力打造麦积山旅游品牌,提升麦积山大景区的影响力。
在“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和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期间,麦积山大景区在天水日报专刊、甘肃经济报等平台,投放了专门的宣传版面。此外,麦积山景区管委会和有关部门积极协作,在景区举办了多届全国山地自行车大赛、国际雕塑论坛、麦积山论坛、全国百家媒体走进麦积山等大型赛事及活动,不断提高麦积山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2016年至今,相继开通了微信公共号、新浪微博、腾讯微视、今日头条等宣传平台,实现景区新闻资讯和活动信息的精准发布,拓展了新媒体营销。
●实施惠民举措,推进乡村振兴。景区坚决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把乡村作为景区发展的独特优势,充分发挥景区的规模效应、集聚效应和辐射带动作用,推动景区和乡村融合发展,让景区居民共享旅游发展成果。景区的街亭村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后川村入选“中国乡村旅游示范村”,麦积村、宏罗村、红崖村入选“甘肃省乡村旅游示范村”。
改革开放四十载,麦积山风景名胜区的每一页成绩单,都是在改革开放进程中结出的累累硕果,更是天水旅游发展史册上光彩夺目的篇章。展望未来,在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的伟大征途中,在全力助推全域旅游优质化发展的道路上,麦积山大景区管委会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2017世界旅游小姐大赛甘肃赛区发布会在麦积山举行
国外游客在麦积山游玩
党员示范岗
新闻推荐
工人在肃州区总寨戈壁农业产业园敦煌种业的连体玻璃温室内作业。敦煌种业温室建设项目占地面积1000亩,计划总投资2.5亿元,...
敦煌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敦煌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