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新闻 玉门新闻 敦煌新闻 瓜州新闻 金塔新闻 肃北新闻 阿克塞新闻
地方网 > 甘肃 > 酒泉市 > 敦煌新闻 > 正文

丝绸之路与沙尘暴 ●潘竟虎 潘发俊

来源:嘉峪关日报 2018-07-31 09:57   https://www.yybnet.net/

沙尘促使丝绸之路多次改道

公元前128年,张骞“凿空”开通了亚欧贸易通道丝绸之路。张骞之后,丝路发展出多条路线。

丝路南道:自敦煌向西南行,至罗布泊南面的鄯善(今若羌)“道险不得夜行,春秋二时雪涤,道闭不通。”南道沿塔里木盆地南缘西行,翻越葱岭(帕米尔高原)西去,公元前115年(西汉元鼎二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返回后,正式运营。

大碛道:自敦煌向西行,经过罗布泊东北十分险恶的“白龙堆”盐碛雅丹地貌区,到罗布泊西北沙漠中的楼兰国故城,北至高昌(吐鲁番),沿天山南麓西行,翻越葱岭西去。大碛道是丝绸之路的中道,公元前60年(西汉神爵二年)开通。

大海道:自敦煌向西北行,直达高昌,避开了白龙堆和故楼兰,但要穿越十分难行的大沙海,是大碛道的捷径,西汉晚期开通。

矟竿道:自敦煌向北行,至伊吾(哈密),经巴里坤沿天山北麓西行。矟竿道也称伊吾路,是丝绸之路的北道,公元75年(东汉永平十八年)开通。

莫贺延碛道:《敦煌遗书》称为第五道。自瓜州向西北行,穿越莫贺延碛大戈壁至伊吾,与汉北道衔接,汉北道又与匈奴通欧洲的草原路衔接,成为隋唐丝绸之路的新北道,609年(隋大业五年)开通。新北道整合了绿洲丝绸之路和草原丝绸之路,还把丝路前沿基地从敦煌东迁到瓜州,比绕敦煌缩短了百里路途,今天的公路铁路即取这条线路,是入疆的交通命脉。

历史学家说,匈奴逐步败退,汉唐版图自南向北拓展,丝绸之路与时俱进,自南向北改道。从社会环境的视角,这样解释丝路改道的原因,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忽略了另一个现象:第一道第二道经过罗布泊,第三道第四道避开了罗布泊,第五道远离罗布泊。罗布泊究竟发生了什么——生态环境恶化,才是丝绸之路改道最重要的原因。

罗布泊汉名盐泽,是多条内陆河的终端湖,湖滨河畔原有广袤的绿洲,芦苇、红柳、芨芨草遍地。坐落在绿洲上的楼兰国,人口14100人,1576户,军队2912人。居民随畜牧逐水草,多驴马骆驼,军民能征善战。楼兰地当丝路孔道,多次遭遇汉匈争夺西域的战争。平时迎送往来的使者商旅,为之充当向导,并担粮负水,成为这个小国的沉重负担。为了保障供给,过度开发水土资源,过度开发和战争导致生态环境恶化,沙漠化漫延,沙尘暴肆虐,最终毁灭了楼兰国。公元前79年(西汉元凤二年)楼兰改名鄯善。东汉以后,楼兰人已无法生存,鄯善国只好南迁婼羌。丝绸之路已很难通行,只好向北改道。《北史·高昌传》和其他文献记:“常流沙,人行迷误。有井泉,咸苦。行旅负水担粮,履践沙石,往来困弊”“自敦煌向其国多沙碛,茫然无有蹊径,欲往者寻其人畜骸骨而去。路中或闻歌哭声,行人寻之,多致亡失,盖魑魅魍魉也(实为沙尘暴)故商旅往来,多取伊吾路”。

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最彻底的改道,发生在宋代,陆上丝路衰落,海上丝路兴起。海上丝路自泉州渡南中国海至东南亚,穿过马六甲海峡进入西洋(印度洋)到达南亚、阿拉伯和东非各国。海上丝路开通于西汉,但是在汉唐的对外贸易中微不足道,可以忽略不计。晚唐五代陆上丝路荒废,北宋统一中原后,海上丝路快速兴起,海陆逆转,所以960年(北宋元年)应为海上丝路正式运营时间。明代郑和船队七下西洋,达到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之后由盛而衰,实行“海禁”“闭关”,两条丝路相继衰亡。

对于宋代的丝路改道、海陆逆转,历史学家归因于宋朝未能控制河西走廊,经济重心向南方转移,航海技术的飞速进步,海路运输的运量更大,成本更低等等,这些说法也很正确,然而也忽略了另一个重要原因——海路能彻底摆脱沙尘暴。

丝绸之路故道上的沙尘暴

张掖西北17公里处,312国道南北两侧有两座古城遗址,是繁盛一时的黑水国都城。因遭沙尘暴袭击,“一夕为沙尘所掩”,几度辉煌的历史,只剩下沙丘中的古城。老百姓把携带黄土的沙尘暴称为黄风,把携带沙粒的强沙尘暴称为黑风。河西走廊的沙尘暴虽然历史久远,但是频次不高,黄风数年一次,黑风数十年一次。

20世纪中叶,沙尘暴急剧上升,50年代5次,60年代8次,70年代13次,80年代14次,90年代23次。新中国成立至2001年的52年间,共发生沙尘暴88次,年均1.7次。1996年5月29日至30日,自1965年以来最严重的沙尘暴袭击河西走廊西部,黑风骤起,天地闭合,沙尘弥漫,树木轰然倒下,人们呼吸困难,酒泉地区直接经济损失2亿多元。1998年4月5日,河西走廊的强沙尘暴影响波及北京、济南、南京、杭州等地。4月19日,新疆北部、东部遭12级大风,带有沙尘袭击,6人死亡,44人失踪,256人受伤。

进入21世纪,沙尘暴频率直线上升,波及范围越来越广,造成的损失越来越重,气象部门增设了沙尘暴天气预报,预报符号出现最多的地区是河西走廊和塔里木盆地——丝路古道。频率由年均1.7次增加到5次以上,2000年12次,强和特强的沙尘暴就达9次,为50年之最。2001年,通过卫星、气象观测、地面监测共观测到32次沙尘天气和沙尘暴,起始时间也从三四月份提前到新年。2002年3月19日至21日,起于哈萨克斯坦,在蒙古国得到加强,在中国再次加强的“东北亚沙尘”,横扫大半个中国,远及朝、韩、日,在新疆、甘肃、内蒙、陕西、宁夏、河北、京津、东北出现强沙尘暴,在河西走廊的鼎新、金昌等地出现了罕见的特强沙尘暴。2006年出现扬沙浮尘和沙尘暴19次,其中4月9日,乌鲁木齐—北京70次列车在新疆、河西交界处遭遇特强沙尘暴,数十节车厢玻璃被飞沙走石击碎,晚点30多小时。2007年2月27日,南疆铁路一列车遭13级风沙,刮翻11节车厢脱轨,人员伤亡。2008年至今,沙尘天气依然不减,每年春季和冬末夏初,扬沙浮尘已成常态,和炭排放大气污染叠加,成为严重的环境灾害。

蒙古国和哈萨克斯坦有两个沙尘源区,产生的沙尘暴影响我国北方大部,并通过太平洋上空的大气环流,把沙尘传递到北美洲。我国境内有五大源区,以民勤为中心的河西走廊,是强度最大、年均次数最多的沙尘暴策源地。第二个是以和田为中心的塔里木盆地,其余三个在内蒙古的阿拉善、鄂尔多斯和浑善达克。长城沿线有些次要源区。中国的沙尘暴有一半来自境外,越过边境后,境内源区成为加强源区,来自境内的“沙尘”多于来自境外的“沙尘”。不论境内境外,沙尘暴源发地规模往往并不大,一路上不断有当地沙尘加入,范围扩展,规模增大,强度加强,造成很大的环境灾害。

侵袭我国的沙尘传输路线,有东中西三条,其中两条经过河西走廊。东路从蒙古国向南,经过二连浩特、朱日和、张家口、宣化,到达京津地区。中路从蒙古国经内蒙古阿拉善盟,到河西走廊,被青藏高原阻挡,向东经贺兰山区、毛乌素沙地、呼和浩特、张家口到达京津。西路从蒙古向南到哈密、芒岸,再向东经河西走廊、银川、西安、大同、太原到达京津。这一路沙尘暴可一路抵达长江中下游地区,甚至漂洋过海到东南亚、北美洲。

专家说,95%以上的沙尘暴是“尘暴”而非“沙暴”,只有极个别携带较大沙粒的,强或特强沙尘暴,才是“沙暴”。沙尘暴的主要危害成分是直径小于100微米的微细颗粒,或叫微尘、微沙。研究人员对我国八大沙漠采样分析,其主要成分是细沙、中沙和粗沙,能被风吹起成灾的微沙极少,沙漠、戈壁和零星沙地,不是沙尘暴和沙尘天气的主要成因。

有关部门对19类地表物质类型的微尘量作了测定:沙漠和零星沙地极少,沙漠边缘地区11.49%,旱做耕地30.37%,沙质草地51.86%,干旱湖盆及干旱河床63.08%。我国沙尘源主要来自退化沙化的草原,能被风吹起形成浮尘的颗粒达52%以上,来自旱作农业裸露的耕地,形成浮尘颗粒有30%多;第三个来源是干涸的湖盆、河床和城市的建筑工地。过度放牧、滥采滥伐、超采地下水是草原退化沙化的主要原因,过度开荒、盲目扩大耕种,挤干生态用水是耕地沙化裸露的主要原因。由此可见,人类活动是沙尘暴的始作俑者。

丝路一带的生态环境保护

人类历史上有不少“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自作聪明之举,酿成大规模自然灾害的教训。19世纪,美国鼓励向半干旱的西部大草原移民开荒,认为这是既开发西部,又解决饭碗的聪明之举。熟料过度垦牧,造成大面积沙化,1934年春爆发沙尘暴,裹挟着新耕地表黑土的西风,在次年长成一条“黑龙”,东西长2400公里,南北宽1440公里,高3公里,横扫美国2/3地区,农田水井道路被毁,河流小溪干涸,16万农民逃离西部地区,造成南部平原到加利福尼亚的人口大迁徙,影响了美国社会稳定。灾害持续十年,数百万公顷农田被毁,几十万人离乡背井,被称为“肮脏的三十年代”。这次教训使人们意识到,干旱地带人类活动的影响,会被干旱的气候放大,美国不得不实施世界四大造林工程之一的“罗斯福生态工程”,种植了一条纵贯美国,宽100英里的防护林带,才避免了黑风的继续肆虐。之后改良耕作技术,缓解了干旱的影响。

苏联从1954年开始“让荒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十年内在哈萨克、乌拉尔半干旱草原开垦了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一度使苏联粮食增加2/3。破坏植被和表土的结果是1960年三、四月,两次出现大面积黑风暴,同时发生延绵至今的白风暴(含盐碱的风暴)。苏联在土库曼斯坦的沙漠中修建卡拉库姆运河,每年从亚洲第三大湖咸海的主要水源阿姆河调水,灌溉10万平方公里农田和草场,这种“创造性地改造自然”,使咸海湖底盐碱裸露,周围地区沙化,白风暴接踵而至,永久性地毁灭了60%的新垦地,成为生命禁区,导致了不可逆的生态灾难。

和美国苏联的黑白风暴相比,中国丝绸之路一带的黄风暴,既是人祸也是天灾,因为这一带的自然条件更加恶劣,十分干旱,水资源极度短缺,而人口比美国苏联更稠密,治理的难度更加困难。上世纪我国实施三北(西北、华北、东北)防护林工程,植树造林成片者,如塞罕坝那样的寥寥无几,全线总体上无果而终,主要原因是缺水。本世纪初,有人提出从西藏三条外流河向西北调水的设想,引起热烈反响,有关部门实地考察,形成“大西线调水工程方案”。经多次激烈争论和质疑,最终被科学理性的论证所否定。这一带的治沙活动持续进行,从未停止,沙区经过治理,局部好转,整体恶化,治沙的速度赶不上沙化的速度。有些地方点上治沙,面上破坏,忽视生态管理,生态难民有增无减。环保主义者往往比较悲观,如果不能修复生态,那就只好接受现实。

这一带环境恶化的要害是缺水。中国80%以上的水资源位于南方,北方水资源紧张、短缺、极度短缺——人均低于1700、1000、500立方米。污染问题进一步减少了水资源供应,2017年上半年8.8%的水资源甚至不适合灌溉和工业用途。河西走廊420万人口的人均水资源,仅为极度短缺水平的一半,水成为关系生死存亡的大事。比水和植被更缺乏的是生态忧患意识和环境保护观念,领导热衷上项目出政绩,媒体喜欢只报喜不说忧,群众很难形成节水的氛围。

这一带修复生态的关键是节水。祁连山这条生命线的水源环境必须保护,河西走廊必须建成节水型社会,才能保证生态用水。水利部领导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面临的挑战,就是要珍惜每一滴水,否则就是灭亡。这不是危言耸听,确实如此。我国主要依靠煤炭发电,会消耗大量水资源,目前水力、风力、太阳能发电和高压输电方面的成果,已走在世界前列。今后还要加大投入节水灌溉、水资源回收利用、治污以及发展抗旱作物方面的力度。所有这些都不能满足需求,也不可能及时解决问题。最有效的措施也是最棘手的:建立干部的激励惩处机制,确保更有效的管理;迁走耗水量大的行业;在老百姓可承受的范围内,适当提高水价。

新闻推荐

酒泉公安重拳摧毁14个电信诈骗犯罪团伙 “5·30”特大网络“套路贷”专案成功侦破的背后

本报记者韩蕾实习生杜文雅通讯员邹凯强这段时间,徐晨(化名)的手机综合征完全好了,原本...

敦煌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敦煌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沉醉一座城2018-07-30 00:00
猜你喜欢:
评论:(丝绸之路与沙尘暴 ●潘竟虎 潘发俊)
频道推荐
  • 近日,漳县检察院联合漳县公安局城关派
  • 为有效遏制大货车交通违法行为,改善道
  • 陇西:“三强”行动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大地回春添新绿植树造林正当时
  • 安财山: 发展藏羊养殖 带富左邻右舍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