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新闻 玉门新闻 敦煌新闻 瓜州新闻 金塔新闻 肃北新闻 阿克塞新闻
地方网 > 甘肃 > 酒泉市 > 敦煌新闻 > 正文

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策及建议

来源:甘肃日报 2018-07-27 09:42   https://www.yybnet.net/

高莉花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不仅关系中华文明的传承,而且直接关系民生幸福。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非遗保护成果,广泛参与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才能真正实现对其有效保护、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开创文化建设的新局面。

2018年4月28日,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正式挂牌成立,标志着甘肃省非遗保护工作正式有了比较完备健全的独立机构,搭建起了抢救保护、合理利用、推动发展的省级工作平台,为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拓展了广阔的空间,强化了保障措施,提供了强有力的载体。

一、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

人才队伍的建设是甘肃省非遗保护的一个短板,必须通过组织各个层面的培训,如对各市州及各县区主管非遗工作的分管领导、宣传部长、文化局长及文化馆长的培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对非遗保护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积极争取机会,选派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参加文化部及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举办的各种培训班。通过培训,使相关人员真正了解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怎样才能从事好并做好非遗保护工作。对部分造诣较深、技艺出众的知名传承人分批进行培训和命名,建立非遗项目传承人档案,鼓励艺人们带徒授艺,开展传习活动,提高民间艺人对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承。

二、做好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

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指在某个特定的区域范围中,通过采取各种有效的保护措施,修复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相关的物质文化遗产相互依存,与区域内民众的生产生活方式紧密相关,并与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谐共处的生态环境;以保护非遗为核心,对区域内文化及其生态进行整体性保护,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而划定的特定区域。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我国探索科学保护非遗的一个重要尝试,也是我国文化建设工作的一项创举,有利于推动区域内非遗保护与传承,维护区域内文化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完整,提高区域内人民群众自觉参与文化遗产保护活动的文化自觉意识,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甘肃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这些资源是生活在甘肃各民族历史的见证、民族智慧的结晶;是甘肃各民族的血脉和精神家园。要抓好非遗整体性保护,就必须进行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根据甘肃省的地理环境及文化资源的分布状况,在充分考虑民族性、文化性、生态性、地域性的基础上,重点开展陇东农耕文化生态保护区、花儿文化生态保护区、甘南藏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和敦煌文化生态保护区创建工作,持续推动甘肃非遗整体性保护,形成文化生态保护的良好态势。

三、做好抢救性保护

抢救性保护是对濒危遗产项目和年事已高、年老体弱的传承人开展的一种保护方式,是用科技手段,如摄像、摄影、文字、图片等方式对濒危项目及高龄传承人所掌握的技艺尽可能进行全面系统的记录,最后整合为一个大数据,给予数字化保护。甘肃省现有的非遗项目许多处于濒危状态,传承人高龄化现象严重,甘肃省已公布的69名国家级传承人已有8人去世,超过70岁以上的传承人占到50%,省级传承人中超过70岁的150多人,开展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已刻不容缓。抢救性记录工作要区分轻重缓急,根据传承人的年龄、身体状况,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有力有序地开展抢救性记录,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四、构建理论研究体系

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研究体系的建设首先应以承担各级各类重大项目为龙头,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理论研究创新为引领,加强教育传承研究,促进团队建设与人才培养。突出研究特色,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深化多学科交叉研究,致力于学科体系构建。围绕甘肃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就甘肃非遗生产性保护、非遗与区域文化软实力塑造、非遗与文化创新等问题展开深入广泛的研究,使甘肃传统文化能在当下中国乃至世界保持活力,成为促进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教育传承研究领域,围绕非遗教育传承的理念、目标、内容、方法、资源、机制、体制等问题,开展多角度全方位的研究。同时,建立知识创新机制,产生重大研究成果,形成以基础理论研究为引导、教育传承研究及保护利用研究为两翼的完整研究体系。

五、以政府为主导,动员社会各界力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各级政府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统筹协调,形成合力,促进各部门积极参与保护工作,建立职责明确,分工协作的协调机制或工作机制。同时,积极广泛吸纳和聘请国内外有关学术研究机构、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各方面力量共同开展非遗保护工作。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建立专家咨询、研究机制及检查监督制度。各级政府把非遗保护工作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纳入文化发展纲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制订好保护工作规划,明确保护范围、措施和目标。加强地方性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为开展保护工作提供法律、制度和政策保障,使非遗保护工作成为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及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作者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甘肃省文化馆副研究馆员。)

新闻推荐

深入交流 促进发展 吴仰东张安疆杨小丽会见省政协港澳界委员

本报讯(记者王国全)7月25日晚,市委书记吴仰东,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安疆,市政协主席杨小丽共同会见来酒泉市考察的省政协港...

敦煌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敦煌,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策及建议)
频道推荐
  • 近日,漳县检察院联合漳县公安局城关派
  • 为有效遏制大货车交通违法行为,改善道
  • 陇西:“三强”行动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大地回春添新绿植树造林正当时
  • 安财山: 发展藏羊养殖 带富左邻右舍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