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新闻 玉门新闻 敦煌新闻 瓜州新闻 金塔新闻 肃北新闻 阿克塞新闻
地方网 > 甘肃 > 酒泉市 > 敦煌新闻 > 正文

酒泉:世界文明的重要承载地

来源:酒泉日报 2018-06-07 10:02   https://www.yybnet.net/

酒泉是古代敦煌艺术的故乡,现代航天科技的摇篮,中国石油工业和核工业的发祥地,国家新能源建设的重要基地。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玉门关、长城、悬泉置、锁阳城闻名遐迩,中国石油第一井(玉门老君庙1号井)在这里开掘出油,第一颗人造卫星在这里升空,神舟载人飞船从这里飞向太空。酒泉地处甘肃河西走廊西端,古丝绸之路的黄金地段,东连张掖,西邻新疆,南接青海,北通内蒙古。东西长680公里,南北宽550公里,总面积约19.2万平方公里,占甘肃省总面积的42%。自公元前121年开郡置县以来,已有2100多年历史。全市辖肃州区、金塔县、玉门市、瓜州县、敦煌市、肃北县、阿克塞县,有汉族、蒙古族、哈萨克族、回族等40个民族,总人口112.36万人。

酒泉文化遗产概观

酒泉市有不可移动文物点1393处。按类别分,古遗址878处,古墓葬297处,古建筑43处,石窟石刻50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建筑物119处,其他6处。

按级别分,有世界文化遗产5处(莫高窟、境内长城、锁阳城遗址、悬泉置遗址、玉门关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4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631处。

按县(市、区)分,肃州区330处,金塔县299处,玉门市126处,瓜州县318处,敦煌市181处,肃北县110处,阿克塞县29处。

全市有各类博物馆和纪念馆42个。其中,国有博物馆、纪念馆20个,非国有博物馆7个,“乡村记忆”博物馆15个。全市7个县(市、区)有4个县(市、区)成立了文物局,7个县(市、区)全部建立博物馆,有文物保护管理所14个。各县(市、区)国有博物馆馆藏文物藏品实际数量69507件。其中,珍贵文物3580件。全市文化遗产的特点是:

彩陶文化绚烂多姿。陶器是史前时期人类的重大发明之一,甘肃是彩陶文化的重要发祥地。酒泉距今4000年~3400年的四坝文化,是世界文化遗产宝库中的瑰宝。酒泉境内已发现的四坝文化遗址有:酒泉西河滩遗址、干骨崖遗址、赵家水磨遗址、下河清遗址;金塔县缸缸洼遗址、火石梁遗址、二道梁遗址、白山堂铜矿遗址;玉门市火烧沟遗址、砂锅梁遗址、骟马城遗址、古董滩遗址;瓜州县鹰窝树遗址、兔葫芦遗址等。在距今约3700年的火烧沟文化遗址,先后清理墓葬312座,出土陶器、铜器等1000多件,许多精美的彩陶器物,内涵丰富,特色鲜明,被誉为最具中华文明意义的100项考古发掘之一。距今约4000年的西河滩遗址,是西部地区首次发掘的一处史前时期大型聚落遗址,发掘房屋基址50多座,出土了一定数量的陶器和大量的陶器残片、石器、骨器和玉石器等,价值丰厚。

石窟艺术闻名遐迩。酒泉境内分布着敦煌市莫高窟、西千佛洞石窟,瓜州县榆林窟、东千佛洞石窟、下洞子石窟,肃北县五个庙石窟,玉门市昌马石窟等近50处石窟寺及石刻,有洞窟853个、壁画5.2万平方米,融涵形成了博大精深、闻名世界的敦煌石窟艺术。作为敦煌石窟艺术的优秀代表,莫高窟始建于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历经10个朝代,持续修建达千年之久,现有洞窟735个(有壁画和塑像的492个);壁画4.5万平方米,彩雕塑3000多身。莫高窟因其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敦煌遗书享誉中外。敦煌遗书是指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6月22日,在莫高窟第16窟甬道藏经洞(今编第17窟)内发现的数以万计的古代文书经卷。敦煌遗书的发现,是20世纪古文献研究方面的一个重大事件。敦煌遗书分别收藏于国内外80多家研究机构和收藏单位,总数近6万件。敦煌遗书最早为前秦甘露元年(359年),最晚为宋天圣九年(1031年),时间跨度近7个世纪,因其内容广博、弥足珍贵而闻名于世,形成20世纪的一门国际性显学——敦煌学。敦煌学包括敦煌古代政治、经济、军事、宗教、艺术、语言、文学、哲学、民俗、科技、民族关系、对外贸易、对外交流等各个方面,形成10多个分支学科,80多个系列,100多个项目和子目,既丰富了中国历史中众多的学科内容,又开辟了许多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新的分支学科,佐证了华夏文明的辉煌历史与价值。

简牍文化名重学界。酒泉是“中国简牍之乡”。金塔居延汉简、敦煌汉简、悬泉汉简、玉门花海汉简的先后出土问世,震惊中外学界,由此直接催生了一门20世纪的国际性显学——简牍学。酒泉汉简达6万多枚,占据国内出土汉简的绝大部分,声震学界,影响深远。金塔居延地区自1907年发掘出土汉简以来,先后出土汉简32037枚。敦煌悬泉置遗址发掘出土汉简35000多枚(其中有字汉简23000枚),被评为1991年和“八五”期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汉简是研究汉代政治、经济、军事、边防、屯田、水利、历法、地理、交通、档案、书法艺术、法律制度、屯戍制度、阶级关系、风俗习惯、少数民族及社会生活的宝贵资料,简牍文化成为诠释酒泉历史的品牌文化。

边塞长城绵延千年。长城既是世界建筑奇迹之一,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缩影和文明象征。酒泉作为古代西部边塞军事重镇,理所当然是长城资源的富集地区。全市境内有汉、明长城823.5公里,位居全省第一。其中,汉长城742.9公里,明长城80.6公里。明长城主要分布在肃州区和金塔县;汉长城主要分布在金塔县、玉门市、瓜州县和敦煌市。特别是汉长城,虽历经千年风雨,依然保存延续至今,由此形成的“长城精神”,是我们传承创新华夏文明的重要历史母本。

汉晋遗存价值丰厚。魏晋时期,是酒泉政治、经济发展的鼎盛期,也是画像砖、壁画墓和模印画像砖发展的极盛期。肃州区丁家闸5号壁画墓为十六国时期的代表,在河西地区壁画艺术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西沟1、2、3号唐墓等出土的模印砖、模印画像砖,将酒泉的砖雕艺术推向新的高峰。无论对研究我国古代绘画艺术的发展,还是研究当时酒泉乃至河西地区经济发展历史,都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在十六国时期建都酒泉的西凉王国,是我国历史长河中唯一在酒泉建都立国的封建割据政权,它存在的时间虽然只有22年,却是酒泉古代历史上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社会比较安定的时期。

古塔建筑熠熠生辉。酒泉历史上曾雕造和建造各类古塔46座,占甘肃古塔建筑总数的近三分之一。从造塔材料看,有石塔、土塔、木塔和土木混合材料塔等;从构造形态看,有覆钵式、亭阁式、石造像式、组合式、华塔等;从建筑风格看,有早期从印度或西域初传而来的堵波塔,也有与中国亭阁、重楼相结合的传统塔,还有藏传佛教兴起后逐渐繁荣的喇嘛塔。酒泉古塔中的13座北凉石塔和北魏石塔,属于国家一级珍贵文物;锁阳城塔尔寺塔群属于世界文化遗产;东千佛洞土塔、榆林窟泥梵塔与塔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金塔县塔院寺金塔、敦煌白马塔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些古塔,既是千百年来酒泉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见证,又是酒泉祖先们艺术智慧的结晶。

岩画艺术独放异彩。酒泉是岩画文物资源大市。全市有岩画点28处,分布着约336组、2270多幅古代岩画。其中,大黑沟岩画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肃北县灰湾子岩画、阿尔格力太岩画、七个驴岩画、老道呼都格岩画,玉门市昌马岩画,阿克塞县青崖子岩画等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酒泉岩画分布广泛,内容丰富,延续时间较长,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古代酒泉地区各狩猎游牧民族的经济生活、宗教信仰、意识形态、审美观念等情况。酒泉岩画以新石器时代晚期至西汉时期的岩画居多,是古代先民们创造的一种独特造型艺术,寄托着先民们深厚的思想感情,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对历史学、宗教学、民族学、民俗学、环境学研究以及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酒泉市世界文化遗产概况

莫高窟石窟。俗称千佛洞(包括西千佛洞石窟),位于敦煌市莫高镇新墩村南15公里三危山与鸣沙山砾岩崖壁上。石窟层层排列在南北长约1600米,高30米~40米的崖壁上,少则一两层,多则四五层,窟间以栈道相连。现存735个洞窟(有壁画和塑像的492个)。石窟按地形地势划分为南、北两区,南区崖面长1000余米,现存洞窟487个;北区现存洞窟248个,有壁画或塑像的石窟仅5个。据武周圣历元年(698年)《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记载,莫高窟创建于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历经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朝代,连续营造千年之久,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内容最丰富的佛教石窟艺术宝库。

莫高窟艺术是集建筑、雕塑、绘画三位一体的立体艺术。有壁画和塑像的492个洞窟中,十六国、北魏28窟,北周15窟,隋代94窟,唐代279窟,五代26窟,宋代15窟,西夏17窟,元代9窟,清代2窟,朝代不明的7窟。有禅窟、中心柱窟、殿堂窟等形制,还有少数佛塔。窟形最大者高40余米,宽30米见方;最小者高不盈尺。木构建筑现存有唐代、五代、北宋的殿堂式窟檐,还有清末民初重修的巨型窟檐九层楼。壁画中的建筑画内容更加丰富,有宫殿、寺院、城池、民居、茅庵、野店等,堪称一部古代建筑史。现存彩塑3000余身,内容主要有佛像,包括释迦牟尼、弥勒、药师、阿弥陀、三世佛、七世佛等。菩萨像有观音、文殊、普贤、势至、地藏、胁侍、供养菩萨等。弟子有阿难、迦叶、十大弟子及罗汉;还有天王、金刚力士、地神等。彩塑形式有圆塑、浮塑、影塑、善业泥等。最大的佛像高达34.5米,最小的善业泥拓像不到2厘米。其丰富的内涵,堪称一部佛教彩塑艺术馆。

莫高窟现存壁画45000平方米,内容极为丰富。壁画大体可分为尊像画、经变画、故事画、供养人画、佛教史迹画、建筑画、山水画、动物画、装饰图案画等9类。种类繁多的壁画,从多方面反映了古代的社会现实生活,为研究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军事、宗教、建筑、交通、服饰、乐舞和民俗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形象史料。古代各族艺术匠师绘制壁画时表现了高超的艺术造诣,把壁画按时代排列起来,又是一部中国古代美术史。敦煌莫高窟内的壁画,由于其内容极其丰富,按其所绘画面的具体形象,大致又可分为7类:佛、菩萨、护法等单体或群体尊像;佛传、佛本身和因缘故事画;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画;各种经变画;中国佛教史迹画;供养人画;装饰图案画等。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6月22日,由于莫高窟第16窟甬道藏经洞(今编第17窟)的发现,莫高窟引起了海内外的极大重视。藏经洞内发现的数以万计的古代文书经卷,以及一部分古代绢画、帛画、纸画和铜佛、法器等遗物,总数60000多件。敦煌遗书的发现,是中国20世纪古文献研究史上的一个重大文化事件。敦煌遗书的文字以汉字为主,并有用吐蕃文、回鹘文、于阗文、粟特文、梵文等语言书写的文本。敦煌遗书大多数是卷轴装,还有梵夹装、经折装、旋风装、早期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等装帧形态。敦煌遗书分散收藏于世界9个国家的80多个博物馆、图书馆、文化机构以及一些私人手中;其中,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16000多件,英国大英图书馆收藏15000多件,法国国家图书馆收藏7000多件,俄罗斯国家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收藏19000多件,是敦煌遗书的四大藏家。敦煌遗书的主要内容为佛教经典,道教经典,摩尼教、景教典籍,儒家经典,文学资料,语言、文字、声韵方面的资料,史地资料,古乐舞资料,科技资料,学郎读物和学郎杂写等10个方面,被誉为“我国古代学术的海洋”。敦煌遗书因其内容广博、弥足珍贵而闻名于世。自1909年开始的敦煌研究,形成了20世纪的国际性显学——敦煌学。

1942年,在常书鸿先生等一批学者的呼吁下,成立了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1950年,新中国成立后改设为敦煌文物研究所。1985年,在原敦煌文物研究所基础上,成立了敦煌研究院。1987年,莫高窟石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酒泉境内长城。中国长城既是世界建筑奇迹之一,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缩影和文明象征。1987年12月,长城因其独特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整体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长城整体被国务院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酒泉作为古代西部边塞的军事重镇,理所当然是长城资源的富集地区。酒泉市明长城主要分布在肃州区和金塔县;汉长城主要分布在金塔县、玉门市、瓜州县和敦煌市。境内长城总长为823.5公里。其中,明长城80.6公里;汉长城742.9公里,汉长城为甘肃省第一。肃州区境内明长城64.8公里,壕堑长28.44公里,城障5个、长城本体上烽火台24个、墙体1个。金塔县境内明长城15.8公里,壕堑6个、城障1个、烽火台6个、墙体1个;汉长城306.8公里,关堡21座、烽燧77座、壕堑23段。玉门市汉长城104.5公里,关堡3座、壕堑一段260米、烽燧31座。瓜州县汉长城183.4公里,关堡7座、烽燧51座、敌台6座。敦煌市汉长城148.2公里,各类烽火台98座,相关遗存14处。

酒泉地区内的汉长城,是汉武帝时期分段修筑而成的。北线长城经张掖、额济纳旗、金塔、嘉峪关、玉门、瓜州等地,直到敦煌西湖的马迷兔与新疆接壤。在敦煌境内由玉门关、阳关到党河口,由终点马迷兔到湾窑等均筑有长城支线,当地称为边墙。汉代自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打通丝绸之路后,酒泉乃至河西走廊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汉长城及烽燧亭障发挥了彪炳史册的历史功用。现在仍然屹立在大漠中的阳关、玉门关、河仓城、马圈湾、肩水金关、东大湾城、西大湾城、地湾城等长城关隘遗址,向现代人展现着其历史的智慧与辉煌。

酒泉境内的明长城修建于明代嘉靖初期,分肃州区、金塔县两段,以嘉峪关关城为西部终点。肃州区境内明长城主要分布在城区北部,东西走向。东与金塔县交界的杨家井墩接壤,向西途经三墩镇鸳鸯村、暗门村、夹边沟村、长城村,银达镇的明沙窝村、关明村、六分村南,经边湾滩与嘉峪关市新城镇东墩相接。金塔县境内明长城位于县城东南夹山南麓的冲积平原上,总体走向为由东向西延伸;起自金塔镇塔院村东南方向的红口子1号烽火台,由东向西延伸至金塔镇塔院村东南方向的杨家井烽火台与肃州区明长城相接。嘉峪关关城既是明代长城的历史性坐标,又是世界文化遗产长城的代表。

玉门关遗址。包括小方盘城、大方盘城(又称河仓城遗址)、汉长城18段边墙及20座系列烽燧遗址等,位于敦煌市阳关镇二墩村北戈壁滩中。玉门关始建于西汉时期(前121—前111年),西汉时为玉门都尉治所,下辖玉门、大煎都两个候官,管辖着东起仓亭燧、西止盐泽(今罗布泊)的西部防线;东汉改归西域都护府所辖。小方盘城有内外二重障城组成。外坞墙破损严重,坞墙现已全部坍塌,断续残存东墙、北墙痕迹,东墙残长25米,北墙残长10米。内障玉门关遗址黄土版筑,西、北两墙各开一门,墙体基础东西宽24米,南北长26.4米,周长约102米,上宽3.7米,下宽4米~4.9米,夯层厚0.2米,残高9.7米,平面呈方形,建筑面积630平方米。北门坡下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大车道,是历史上中原和西域诸国来往过乘和邮驿之路,也是丝绸之路的南道北干线。1944年,西北科学考察团在此地发掘时,曾出土有“玉门都尉”汉简,是汉代敦煌玉门都尉府所在地,也是丝绸之路重要的军事关隘设施。自1907年英国斯坦因在玉门关境内的汉代烽燧中发掘705枚汉简,至今该遗址已出土汉简2400多枚;出土其他实物337件,主要有转射(军事防御设施)、麻纸、毛笔、石砚、尺子、毡鞋帮等。玉门关遗址以及这些出土文物,为研究西汉军事关隘设施、西北边郡屯戍活动、中西文化交流等提供了珍贵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和科学研究价值。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6月22日,作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项目,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大方盘城俗称“河仓城遗址”,位于敦煌市阳关镇二墩村北湖滩南岸土台地上。河仓城遗址西南距小方盘城11公里,是汉代“昌安仓”仓储遗址。城址呈长方形,城址基础东西长134米,南北宽18米,墙最高处6.7米,面积2412平方米。坐北向南,黄土夯筑,夯层厚0.12米~0.15米,有内外两重城墙,外城尚存断续南北墙和角墩,角墩黄土夯筑,夯层厚0.10米~0.15米,角墩东西长3.8米,南北宽3.9米,高5.8米,角墩基础被风掏蚀严重。内城墙体不同程度出现风蚀、开裂、剥离和坍塌。城内有东、中、西三个相连的储仓,大小基本相同,仓库每间东西长42.5米,南北宽14.5米,墙厚1.5米,每座南开一门,南北墙壁上各开一排对称的三角形通风孔。文物工作者多次在仓库废墟中采集到麦、豆、谷物等各类粮食,这些粮食颗粒饱满,色泽如新。据考城址始建于西汉,晋代仍为仓城,隋唐后始渐荒废。对研究敦煌汉代粮食仓储建筑形制和结构布局等有很高历史价值。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合并归入玉门关遗址。

悬泉置遗址。位于敦煌市莫高镇八户村东南64公里三危山北麓的戈壁滩上。遗址由坞院、马厩、灰区及其附属建筑构成。遗址东西长150米,南北宽150米,分布面积22500平方米。坞院坐西向东,门东开,为石块夹土坯砌筑,平面呈方形,墙基宽1.50米,残高1.20米,土坯夹草泥垒筑,土坯长0.34米,宽0.17米,厚0.12米;马厩位于坞院南墙外,依墙搭建,由东西两部分构成;灰区主要分布在坞外四周。1990年~1993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出土简牍3.5万枚(其中有字简牍约2.3万枚),加上陶器、木器、漆器、纸质文书及丝织品、农作物及家畜骨骼等,总数7万余件。考古发掘后,遗址回填原状保护。被评为1991年和“八五”时期“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从出土简牍、文书记载判断是一处汉代驿站遗址。西汉称“悬泉亭”“悬泉置”,东汉称为“悬泉邮”,唐称“悬泉驿”,清谓“贰师庙”“吊吊水”。经考古发掘认证是古丝绸之路上唯一的驿站遗址。最早纪年简牍为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最晚为东汉安帝永初元年(107年),主要反映这两百多年及其前后的有关事实。这批简牍按形制分类,有简、牍、觚、两行、封简、削衣等6种;按内容分类,有诏书、律令、科品、檄记、爰书、簿籍、符传、历谱、术数、医方以及一些古籍残篇。有完整和基本完整的册子40多个。对研究我国秦汉史、西北地方史、东西方交通史、中西方对外关系史、西北民族史、丝绸之路邮驿制度等具有重要历史价值。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6月22日,作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项目,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锁阳城遗址。位于瓜州县东南62公里的荒漠戈壁中,主要遗存包括锁阳城城址、塔尔寺遗址、锁阳城墓群和古代农业灌溉渠系遗迹。锁阳城始建于西晋元康五年(295年),为晋昌郡治所。唐武德四年(621年),设置瓜州,锁阳城为瓜州郡治所。唐大历十一年(776年),吐蕃占领锁阳城。大中三年(849年),敦煌世族张议潮归义军政权驱逐吐蕃,锁阳城复归于唐。宋仁宗景三年(1036年)被西夏军占领,设西平监军司,仍名瓜州。蒙古成吉思汗二十二年(1227年)灭西夏,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复立瓜州,属沙州路。明成化十年(1474年)因吐鲁番久据哈密,朝命边臣筑苦峪城(锁阳城),移哈密卫于其地。明武宗正德(1506年~1521年)后,苦峪城被吐鲁番攻破,徙民于嘉峪关内,锁阳城遂荒废至今。

作为古代丝绸之路上连接中原与西域地区的交通枢纽,锁阳城城址包含内城、外城和外城西北角两处堡子遗址,是我国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古城之一。内城为不规则四边形,东墙长493.6米、西墙长576米、南墙长457.3米、北墙长534米,面积28.5万平方米。墙基宽19米,残高9米~12.5米不等,顶宽3米~4.5米不等。外城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东墙长530.5米、西墙长649.9米、南墙东段长497.6米、西段长452.8米、北墙总长1178.6米,总面积76.6万平方米。墙基宽8米~16米不等,残高4米~11米不等。内外城墙体均为夯土版筑。

塔尔寺遗址区西距锁阳城城址1公里,寺门向南,留存残基。东西两侧存鼓楼及钟楼建筑台基和僧房遗迹。寺院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146.41米、南北宽104.45米,面积15292.5平方米。寺院前部现有大型庙宇建筑台基,残存大塔1座,残高14.5米,用土坯砌成,白灰抹面,塔身上部为覆钵式结构,下部为须弥座,大塔北侧残存小塔11座。整个建筑呈中轴式对称格局。

锁阳城墓群主要分布在锁阳城南面和东南面,在南北宽5公里,东西长16公里范围内,分布了2157座墓葬,墓群规模大,形制复杂,以东汉、魏晋、唐代为主,墓群尚未正式发掘。

锁阳城遗址周边的古代农业灌溉系统,主要包括疏浚工程、拦水坝、干渠、支渠、斗渠、毛渠等。干渠和支渠的总长度大约在90公里,灌溉了锁阳城遗址周围方圆约60平方公里以内的耕地。其水系发源于青海省的疏勒南山,位于锁阳城东南51公里处的昌马冲积扇上缘山口的古河道,西汉时叫籍端水,东汉、唐宋称冥水。其渠系从锁阳城东7公里处拦水筑坝,向西修渠分水,其渠道分南、北、中三路向西引水,直至锁阳城以西的踏实农场和锁阳城镇农丰村一带,仍有古代的渠道分布。

锁阳城的内城、外城双重城墙,以及墙体上的瓮城、马面、角墩及堡子等共同构成了保存完好的城市防御体系。塔尔寺遗址以其寺院格局及锥形佛塔建筑展现了唐至西夏时期佛教在河西地区的传播。锁阳城墓中出土的三彩马、驼、俑、镇墓兽、丝绸、瓷器、钱币、胡人俑等文物以及历史文献,与唐代丝绸之路沿线繁盛的国际性商贸活动密切关联。锁阳城遗址集古城址、古寺院、古墓群、古渠道等多种遗迹为一体,保存了较为完好的古代军事防御、城市建筑和农业灌溉体系,展现了长距离交通条件下人类对荒漠戈壁自然环境的依托、利用和改造,是人类开展长距离交通和交流的典型保障性城址。锁阳城遗址是古代帝国交通防御保障制度以及诸多已消逝的古代民族及其文明的见证。锁阳城遗址保存了中国古代最为完好的农业灌溉水利体系,是河西走廊人类土地利用的杰出范例。同时,也是多民族文化交会之地,其文化面貌的多样性和复杂丰富的内涵,见证了中原农耕文明、草原文明之间的交流、冲突、兼容、融合等对话过程,以及这一过程所经历的若干重要历史阶段与突出的多元文化特征。锁阳城遗址因其巨大的文物价值、对“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支撑的突出普遍价值、生态借鉴价值和社会价值等,2014年6月22日,作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产点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酒泉市文物管理局

酒泉因“城下有泉、其水若酒”而得名。酒泉是世界四大文明(中国文明、印度文明、希腊文明、伊斯兰文明)、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交会点,历史上各民族融合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古代连通中原地区与西域、中亚、欧洲的交通要道和战略门户。在这片充满神奇和勃勃生机的热土上,华夏文化、西域民族文化、中西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重组、生发,创造出了风格独特、绚丽多姿的地域性特色文化,留下了无数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

玉门油田老一井

肃北大黑沟岩画

金塔地湾城遗址

酒泉晋城门

新闻推荐

今年端午好礼多,西北的驼绒被,东北的人参等您拿

盛夏已至,是时候规划一下自己的避暑旅行了!家天下安徽夕阳红暑期精彩避暑旅游专列——闯关东,是中老年朋友出行的不二之选!七...

敦煌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敦煌,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酒泉:世界文明的重要承载地)
频道推荐
  • 近日,漳县检察院联合漳县公安局城关派
  • 为有效遏制大货车交通违法行为,改善道
  • 陇西:“三强”行动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大地回春添新绿植树造林正当时
  • 安财山: 发展藏羊养殖 带富左邻右舍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