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新闻 玉门新闻 敦煌新闻 瓜州新闻 金塔新闻 肃北新闻 阿克塞新闻
地方网 > 甘肃 > 酒泉市 > 敦煌新闻 > 正文

抗战期间郑振铎抢救珍贵孤本

来源:江淮时报 2018-05-25 11:54   https://www.yybnet.net/

郑振铎(1898-1958)

□赖晨

郑振铎,福建长乐人,著名学者、藏书家。上海沦陷后,他留在上海,见到街有饿殍,狐兔与魍魉横行。兵荒马乱,江南文物流散,北平到上海来的书贾就很多,每日搜刮于旧书店,遇到好书必携之而去。郑振铎心里明白,在北方能买得起这些书的人,大多是汉奸官僚,或是敌伪机关如华北交通公司,以及美国人的文化机关如哈佛燕京学社;再有就是为伪满洲国所购买。他奋起抢救,两年之内,他就抢救搜集了一万五千种近代史资料、古代文献和宋元版本。其中,他抢救国宝《脉望馆抄校本古今杂剧》珍本最富传奇色彩。

国宝出现

1938年五月的一天,中国书店经理陈乃乾打电话给郑振铎说,一个苏州的书商发现了三十二册的元剧,带到了上海,其中有刻本、抄本,抄本多半有明朝清常道人赵琦美的题跋。郑振铎怦然心动:难道是他寻访已久的那本书?而陈乃乾补充说:据说书是从江苏常熟丁家散出的!这更证实了那就是他所盼望了近十年的书!于是郑振铎郑重拜托陈乃乾:一定设法替我买下!又进一步叮嘱:恐怕还会有三十来册出现!注意:一共应该有六十四册!

原来这是著名的国宝:《脉望馆抄校本古今杂剧》,它为收录古代戏曲最多的珍本秘籍,是研究元明杂剧及其作者的重要资料。六十四册书中存杂剧二百四十二种,其中近一半的堙没了几百年的孤本,而这一百多种孤本中,元朝文人所作就有二十九种。有关汉卿的四种,王实甫的一种,还有郑德辉、高文秀、李文蔚、贾唐、白仁甫、史九敬先、秦简夫、郑廷玉、朱凯、刘唐卿以及无名氏等剧作家的杂剧。

《脉望馆抄校本古今杂剧》一书的问世,被视为仅次于敦煌石窟经卷、西陲居延汉简、北平内阁大库档案的发现,可见其价值的高昂。该书所收剧目颇多孤本,版本价值、资料价值极高。本书由于其珍贵的资料价值,向为世人所重。

国宝身世

《脉望馆抄校本古今杂剧》编者是明朝江苏常熟人赵琦美(1563-1624),他字元度,号清常道人,曾任户部郎中。他生平节衣缩食,借书抄写,反复校对。得到善本,往往是其父赵用贤序而他由他刊印。其题跋自号清常道人,家里的藏书室名叫脉望馆。

赵琦美收集古书十分专心,他对收集元明杂剧尤其有兴趣,先后搜得许多刻本和抄本杂剧。具体数字不得而知,估计至少有三百四十多种以上。他先将这些杂剧的内本和于小谷本进行了钞校,而后便把息机子辑的元人《杂剧选》和《古名家杂剧选》拆散,和抄校本混合在一起重新编排,装订成大约一百来册。此套书是我国古代空前未有的戏剧大宝库。不仅所收的元明杂剧比臧晋叔的《元曲选》多出两倍,而且在保存剧本原貌方面也比《元曲选》有更多的研究价值。

可惜此套书没有刊印发行,成为一个孤本。以至于辗转在钱谦益、钱遵王(钱曾)、季沧苇(季振宜)、何煌、顾珊、黄丕烈(黄荛圃)、汪阆源(汪士钟)、赵宗建和丁初我(丁祖荫)这些藏书家手里。这些藏书家只知道私有,将它独吞。比如丁初我曾是常熟县长,所以他从赵宗建的藏书楼(旧山楼)获得古籍最多。他生前对于赵琦美这套书极端保守秘密,即其至友也不知其藏有此套书。 《脉望馆抄校本古今杂剧》不为世人所知,沉晦、经历了三百年兵火大劫。

购买波折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部书终于露面了。但为什么只有三十二册呢?应该是六十四册呀?郑振铎心中又起了疑团。但他相信,有了这一半,另一半也一定会出现。这一夜他辗转反侧睡不着,索性披衣起床,秉笔给他在北平图书馆当馆长的好友袁守和写了一封信,又给当时在重庆国民政府教育部任职的原暨大同事、词曲专家卢冀野写信。

第二天一大早,他就到来青阁找杨老板。杨老板告诉他确有这事,卖主要价一千大洋,还告诉他另三十二册在古董商孙某那里。郑振铎一听十分欣喜,这部书的另一半也有了下落;一千大洋对他来说不是个小数目,加上前段购书,他手头已很诘据,只好向暨大的同事们借,好不容易凑齐了一千大洋。天有不测风云,当他怀揣一千大洋兴冲冲地赶到来青阁时,杨老板的一番话使他从头凉到脚。杨老板说他来迟了一步,苏州唐某的三十二册古今杂剧已被古董商孙某以九百大洋之价买走,现在孙某一共有六十四册,书已完璧,不打算卖。

然而性格一贯坚强的郑振铎是不会就此罢休的,只要有一线希望,他就要作百分之百的努力。他又找到中国书店的陈乃乾老板,经过陈老板找到孙某。孙某一听来意,便狮子大开口,要价一万大洋。一万大洋对于郑振铎来说是个天文数字,他一下怔住了。但对方肯卖,对他来说多少是个安慰。看来光凭个人的力量是不行了,必须借助公家的财力。于是他又向北平图书馆馆长袁守和、教育部的卢冀野发去两封电报,希望北平图书馆能收购或教育部能出资。次日北图就有了回电,说无法支付如此巨款,郑振铎的心凉了半截。

第三天卢冀野的回电使他冷却的心一下又热了起来,卢说教育部打算买下。当时兼任教育部部长的陈立夫也来了电报,要他尽量压价,由教育部承担这笔巨资。郑振铎极为兴奋,他立即与陈乃乾去找孙某交涉,经过三天讨价还价,终以九千大洋成交。成交之后,郑振铎将先前同事们凑的一千大洋交了定金,并约定二十天内将全款付清。

真是一波多折,谁知两个星期过去了,重庆方面的汇款还是没有到。他又急了,二十天之内钱不到位,孙老板是会毁约的!情急之中他又想到一个“借”字,可再找谁去借呢?他想到了与他是平级,但此时代理暨南大学校长的商学院院长程瑞霖,只有他有支配这笔巨款的权力。于是他找到程,说明来意。程看他为难的样子,很理解地说:“看来郑振铎你又有好几天没睡好觉了,我就借给你吧。 ”他谢了又谢,取过支票便赶到孙某处,经过付款、签字、取书,那凝结着中华民族祖先优秀文化结晶的六十四册宝书终于呈现在郑振铎眼前,他眼睛湿润了,用手来回抚摸着这些书。书一运回家里,他便急不可待地翻阅起这部书来,还要母亲和妻儿都来看这宝贝。后来他对这部书作了深入研究,定名为《脉望馆抄校古今杂剧》,还撰写了一篇长达三万余字的跋。

教育部的书款过了两个多月才汇到上海,郑振铎庆幸自己采取了超前措施

经过近十年的努力,郑振铎终于花了九千大洋为国家买下了这块国宝《脉望馆抄校本古今杂剧》,后捐给国家图书馆。其影印本得以出版,并广泛流传,大显于世。三百多年来的秘册,最终成为人人可得之物了,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郑振铎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和保护。

新闻推荐

新疆和田 来合肥招商引资

12个项目签约落户皮山

敦煌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敦煌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抗战期间郑振铎抢救珍贵孤本)
频道推荐
  • 近日,漳县检察院联合漳县公安局城关派
  • 为有效遏制大货车交通违法行为,改善道
  • 陇西:“三强”行动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大地回春添新绿植树造林正当时
  • 安财山: 发展藏羊养殖 带富左邻右舍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