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周莉娟接待尼泊尔政要。
她在北京故宫学习参观。
生活中的周莉娟。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国际博物馆协会每年都会针对这一特
别的日子挑选一个主题,以反映社会关切的核心议题。2018年
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确定为:“超级连接的博物馆:新方法、新公众”。
为此,宽窄巷特别推出“图博百讲”围绕我省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及民间博、图举办的重要活动等,打捞“镇馆之宝”或“蜀地宝藏”,或对话重量级考古专家、讲解员、文物保护及修复专家。
这一期的“城市笔记”,我们先来看看四川博物院的一位年轻讲解员,是如何从一个“小白”成长为金牌讲解员的?她在自己的讲解耕耘中收获了哪些鲜为人知的体验?
在四川博物院的“四川汉代陶石艺术馆”展厅门口,一块石砖一样的藏品总会在第一时间引起游人的注意。它身着历史的尘埃,泛起青色的古韵,安静地躺在玻璃罩下。
“这是东汉的‘二十四字砖\’,上面有四行字:富贵昌,宜客堂;意气扬,宜弟兄;长相思,毋相忘;爵禄尊,寿万年。我把它叫作‘汉代的中国梦”。清脆的女声中断了人们思考的涟漪,讲解员周莉娟拿着激光笔,透过玻璃罩拂去历史的层层尘埃。它展现在观众面前的,是古代人民期望美好生活的希冀。
距离周莉娟第一次站在这块“石砖”面前,已经过了将近十年。彼时,四川博物院新馆落成,周莉娟作为第一批讲解员加入其中。如今,她成了当年仅剩的十分之一中的一位。
“大部分的讲解员都已离职或者转岗,留下来的人只有三四个。”周莉娟说。
在5·18世界博物馆日即将到来之际,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特别采访了四川博物院的“金牌讲解员”周莉娟,听她讲述与文物背后的“十年故事”。
2009年,随着新馆落成,四川博物馆正式改名为“四川博物院”,急需年轻的血液流进历史的“聚宝盆”。还未从四川师范大学毕业的周莉娟,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参加了川博的面试,她去应聘“双语讲解员”。
由于本科学的播音主持专业,加上一口流利的英语,形象好、气质佳的周莉娟很顺利就进入川博。其实这之前,她已经在川博实习了一段时间,当同班同学都倾向于“光鲜亮丽”的主持人的时候,这位20出头的成都妹子却一头扎进看似“沉闷”的博物馆行业。她把这一切称之为偶然。虽然自小喜欢历史,但当“讲解员”不在她的计划之内,来到这里,初衷是与自己的专业还算对口。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她干起了这一行。
周莉娟经常说:“我也没想到,这一试,就试了快十年。”
近十年里,周莉娟以讲解员的身份接待过各级领导和外宾和不同的文化名人——包括国外政要、财政部长、金融大咖和著名演员(如林青霞)等。
2013年,由于接到上级领导的紧急通知,周莉娟曾在50天内5进庐山,顺利完成地震纪念馆讲解工作。可以说,周莉娟俨然成为了川博一张行走的“名片”,但凡是重量级的接待讲解,都会有她的身影。连川博录制的微信官方讲解都出自于她之手。
然而,并不是博物馆专业出身的周莉娟,一 开始也是“小白”一个,闹过不少笑话。
周莉娟向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回忆道,2009年新馆建成后,她接待的第一位“观众”就是当时四川的一位省领导,后来想起来,自己说话都在打磕巴,“我们几个女生被安排站在不同的展厅门口,战战兢兢的。”
还有一次,为西藏博物馆的馆长讲解“藏传佛教文物馆”展览,为了和对方套近乎,她一时紧张便说:“你们那儿是不是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了呀?”当时那位馆长听了噗嗤一笑:“姑娘,你说的那是新疆吧!”
“我们最早那会儿还是很痛苦,半年突击熟悉10万字的讲解词,这是非常大的量啊。”周莉娟说,厚重的文化历史和川博收藏的32万余件藏品,给当时这批刚刚大学毕业的年轻人带来了不小考验。为了迅速地熟悉讲解词和相关背景资料,周莉娟把所有资料统统录制在MP3里,她一逮到空闲时间就听——坐车听、走路听,上厕所也会听。收获还是很大的,即使到现在,川博九大固定展厅的讲解词,她已经不需要任何准备,烂熟于心。如今,周莉娟的手机里除了讲解词和英语,几乎没有任何一首歌曲。
“我记得那个时候,我们天天躲在厕所里,不敢出来,怕被主任‘抓\’去讲解。”她似乎心有余悸。
2013年,周莉娟进入四川大学攻读“文物与博物馆”硕士。期间,她仍然保持每周2-3天的川博讲解工作。这段经历,成为了她讲解员生涯的分水岭。如果说前五年周莉娟只是个初出茅庐的新人,后五年,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就完成了在博物院重要接待工作的最后一道“防线”。
博物院里的时光冗长而单一,一头栽进去,动辄就是几千年的沉浮。光阴恰恰对于女性而言,显得格外珍贵。和周莉娟同期进入博物馆的其他讲解员,百分之九十已经离开曾经的岗位。
十年过后,当初的30人只剩下三四个,其中就包括周莉娟自己。
并不是没有私人博物馆找过她,开出的薪水比这里高很多,但周莉娟从来没有动过念头。这些年来,即便有过彷徨,但她还是在“情怀”二字面前低下了头。
在周莉娟看来,讲解员的工作已经不单单是一份职业,从中获得的眼界和学识不是其他东西可以比拟的。“这是没有办法用金钱来衡量的,你的谈吐,你的气质。在博物院的文化积淀和感受到的文化氛围,绝对是可以碾压所有其他行业。”她这样认为。
最近,周莉娟正在读一本关于汉代墓葬研究的学术作品:《汉帝国的遗产:汉鬼考》,这是作者姜生在参观完”四川汉代陶石艺术馆”以后亲自送给她的。这位四川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的教授在听完周莉娟的讲解后,和她成为了好朋友。周莉娟说,姜生老师在参观过程中甚至会兴致勃勃地拿起激光笔,自己“化身”讲解员,从历史学家的身份讲解眼前的文物。“我在专家面前,始终是个学生。有时候遇到某个方面的专家,会意外地学习到很多知识,也是一个很充实的过程啊。”
她总说,讲解员是观众与博物馆之间的一条“纽带”。
周莉娟也坦言,就讲解员现状来说,干了十年还在做这一行的人确实很少。一般来说,大家更愿意往管理岗位靠齐,不愿意留在讲解一线。与之相对应的是新生代力量的匮乏,虽然博物院定期会有校园招聘和社会招聘,但周莉娟告诉记者,在面试中她经常会发现现在的大学生文化积累、对博物馆的了解还是不够,很难遇到优秀的人才。
“我最爱问的一个问题是,你近期读过的三本书是什么。但是大多数人都回答不上来。”
周莉娟说,在博物院,讲解员成为不了“专家”,必须是“杂家”。“川博是综合性的,有美术,有陶瓷,有青铜,有佛教。不是你精通‘中国美术史\’就可以应付的展馆。”她说,这十年间,周莉娟印象最深的一次特展,是2016年举办的印度佛教展《梵天东土并蒂莲华》,因为集结了中国和印度能够想象到的各种流派,学术价值非常高。“所以当时我们准备得也很痛苦,它的面太大了,各个朝代都会有涉及到。就是那一次,我发现自己还是有着巨大的‘短板\’,在佛教造像上并不那么熟悉。”
周莉娟回忆道,在准备张大千画展的时候,遇到了一个在文献里找不到实证的问题:他的画作中,究竟有没有使用过红珊瑚这种颜料?为此,她特意找到了著名的工笔画画家任重,寻求一个正确答案。
对她而言,除了各类展览带来的讲解词考验,还经常会遇到现场观众的刁钻问题。“比如说张大千究竟画了多少幅画?因为到现在也没有统计清楚,一般说3万到5万。观众就会追问到底3万多少。我们都说观众的需求就是我们的追求,尽量能够解答他们的问题,就算回答不上来的,我把问题记下来,知道答案了,我会回复他。”
由于“张大千书画馆”算是四川博物院的一张名片,来到此地的观众总会特别留意这位传奇画家,尤其是他身上那些轶事。周莉娟说,正因为张大千的故事实在太多了,讲解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甄别,哪些可以用,哪些要摒弃。“我特别爱讲的是他去敦煌的一段‘文化苦旅\’,这是他画作很明显的一个分水岭。我们可以看到成都到敦煌的直线距离大概是2400公里,就是我们现在去敦煌也得到兰州去转机或者转火车。当时张大千是带了一个20多人的团队浩浩荡荡去敦煌,一待就待了31到32个月。你就可以讲到他之前的风格和他之后的风格的一个特别大的变化,这是我必须要讲的。”她说。
长年接待外宾,周莉娟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比如说讲到张大千就一定要讲毕加索,只有这样,观众才能理解毕加索立体主义和张大千的“写实”是完全两种不同的风格。“张大千和毕加索在上世纪50年代的时候又碰过面,这就是他们之间的连接点。”她这样解释。
为了接受采访,周莉娟特地把自己“捯饬”了一遍,但是在平日的工作中,周莉娟总说自己糙得很,天天戴着一副黑框眼镜,也只有遇到重要的接待,才会收拾一下。她不喜欢被别人说成“花瓶”,尽管气质和声线出众,但她更为在意的是肚子里那点墨水。
“我经常会看网上对于讲解员的评价,好像会‘背\’,长得好看就成了。”周莉娟很不服气地说道。
为了给四川博物院的官方微信号录制音频讲解,一个展馆就得花费周莉娟一个月的时间准备。期间,她要在工作之余阅读50份以上的文献,再结合讲解框架,组织成自己的语言,讲得还必须有故事性。
从去年10月接到录制任务,到现在,周莉娟才完成了四个展馆的讲解。有游客在公众号下留言:“这位讲解员小姐姐声音好听,讲得也很幽默”。
“我们讲解不可能只讲一件文物的朝代背景和它的长、宽、高,那观众不如自己看文字介绍就好了。需要挖掘背后的一些故事才行。”“接地气”,“贴近生活”,周莉娟如此评价自己的讲解。
就像开头提到的汉代“二十四字砖”,周莉娟形象地把它比作“汉代的中国梦”。“它囊括了我们现代人对于一生追求的一个浓缩,有关于升官发财的、有关于爱情甜蜜的、有关于身体健康的,等于我们现在所有的这个梦想都浓缩在了那一块砖上边。”她的讲解里显然融入了自己的见解。
四川博物院的青铜器展厅里,有一件被誉为“镇馆之宝”的藏品——“嵌错宴乐攻战文铜壶”。由于上面有着两百多位人物形象,周莉娟给它取了个名字,叫作“古代的朋友圈”。而古人宴乐请客的情景在她口中,也变成了“唱卡拉OK”,编钟则是古代的“音响设备”。
周莉娟把自己现在的工作形容为“三分讲解、七分社交”,除了日常讲解,她还要承担各种各样社会教育活动的组织策划和实施。
周莉娟喜欢给小朋友讲历史,每周三她都会来到成都市实验小学,那里有专门的“博物馆课程”,一学期16个课时,每次去两节课90分钟,古代交通、古代服饰、古代军事与战争都是她的课题。
小朋友对历史知识接受有限,她就把课堂设置成“闯关”,周莉娟说,比起传统意义上的看展,这样的课堂教学,对于小学生的收获会非常的大。周莉娟还透露,自己也承担了一些市州博物馆的讲解员培训工作,在采访结束后就要启程前往雅安,“我希望博物院多进来一些新人,我们这种‘老人\’也该退下了”。
第一次见面,31岁的周莉娟给人的感觉,知性、优雅,谈吐极佳。聊天中,我们慢慢发现了她活泼可爱的一面。
周莉娟的朋友送了她一个名号:“优雅的疯子”。但其实,私底下,这位“大龄女孩”生活比起同龄人简单得多,闹腾起来的时候,也有女神经的一面。周莉娟笑着说,自己的社交圈太窄,因此也一直没有恋爱,工作之余健身成为她唯一的爱好,在她的朋友圈里,可以看到很多在健身房的照片,“早上6点20分起床,去健身房跳完操,八点出门去上班。”她这样安排自己的生活。
做了近十年讲解员,周莉娟几乎没有过一次完整的春节假期和国庆,她告诉记者,对家人是有“愧疚”的。
如今,四川博物院的专业讲解队伍里有十名讲解员,其中最小的去年刚刚大学毕业,这也是周莉娟招聘进来的。
周莉娟说,看到她,就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见习记者 钟雨恒
国际博物馆日定于每年的5月18日,是由国际博物馆 协 会(ICOM)发起并创立的。197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为促进全球博物馆事业的健康发展,吸引全社会公众对博物馆事业的了解、参与和关注,向全世界宣告1977年5月18日为第一个国际博物馆日,并每年为国际博物馆日确定活动主题。2018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超级连接的博物馆:新方法、新公众”。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许成儿)记者从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有限公司获悉,为助力即将到来的旅游旺季,自5月11日起,兰铁集团继续加开兰州至陇南、陇南(兰州)至敦煌“环西部火车游”旅游专列。其中,兰州至陇南Y802次列车,...
敦煌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敦煌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