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该怎么写? /对话杨献平/
“历史的深邃而可亲,时间的神秘而可敬”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丝绸之路”是当下写作、出版的热点,其实早在1990年代末开始,你就已经关注到这个,写了不少文章。谈谈你当时的心路吧。
杨献平:1991年我从河北来到西北当兵,在那里度过近20年的戎马生涯。我慢慢意识到,在看起来表面荒凉的西北大地,有着辉煌的过去,深深吸引着我这个来自外地的年轻人。求知的渴望,把我带进入历史的隧道之中。只要有业余时间,我就阅读资料,实地寻访,试图获取关于时间、历史和地理的秘密。西北土地曾经承载着中国历史在陆地文明时期的重大文明。物质交流、商旅来往、宗教文化、故事传奇,战争政治,连结欧亚大陆的通道,对世界文明史的贡献,等等,对于一个喜欢写作的人来说,是一所巨大的求知的殿堂,也为写作提供源源不断的写作素材。尤其是,我作为一个外地人,从河北到西北,闯入一个陌生的场域,不管是从感性层面还是理性层面,都带来很大的触发点。就是一站到大漠雪山之上,你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历史的深邃而可亲,时间的神秘而可敬。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就您的经验看来,历史应该如何更好地进入写作?
杨献平:我认为,还是要将个人体验、思考与历史找到一个契合点,多阅读,多实地行走,进行场景还原,亲身感受。我常常有一个感受:当你阅读到一定程度,然后你站在一个历史点,你会发现,隔着几千年,你也可以跟那些历史人物发生联系。你会对一个历史人物的处境,突然就理解了。比如李广、张骞,他们当初为什么会做那样的选择。
我非常喜欢对西北历史的发掘式、感悟体验式书写,虽然我现在定居在四川成都,但我经常回去。比如我对敦煌很感兴趣,也读过大量的书。正在计划为敦煌写本书。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这样的文学理念跟您个人的性格是一致的。
杨献平:对,完全是一致的。我的性格耿直,喜欢大气,不喜欢拐弯抹角。我是农民出身,长期从军,这两个在我个人生命和秉性里是最为持久和隆重的。尽管进城很多年了,开始以为自己真的身上没有泥巴了,忽然有一天,我发现自己还是一个农民;军人这个身份和历练,对我的意义也很大,我知道自己血液里有相当比重的铁的成分,自己的灵魂有一些英雄主义的火苗和种子。一个男人,必须要血性足,一个男人,要有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要有一种纵马沙场、横刀江湖的豪气与决绝之心。农民的自卑和卑微,自知和朴素,军人的铁血梦想与正直坦率,这对我的文学写作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再者,我还有点书生的羸弱和某种顾影自怜。关于这一些,我相信在自己文字中体现得更为真切一些。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您的履历很丰富。从南太行山的乡村到河西走廊的沙漠,再到上海去求学,返回河西走廊,如今又到天府之国的四川定居工作。这形成地理方位上的三角形。在定居有几年的天府之国开始人生的又一旅程,有怎么感受?
杨献平:2010年我被调到成都工作,至今已经七年。蜀地很仙、灵、仙风道骨,人们对生活的理解很别致,对于我这个在北方生活太久的人,是学习柔软的好机会。而且,四川既有南方细腻,也有北方的因素。而且这里离高原近,有丰富的多民族文化。这些都启发我对生命有更丰富的理解。
“崇尚康健雅正、大气端庄、生猛自由的风格”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对文学的体裁,你有怎样的具体实践感受?
杨献平:我每年大概写三四部短篇小说。我正计划写一部长篇小说。我很看重小说。精神上的困境、思考,我愿意以小说的形式表现。因为小说、诗歌是藏的艺术,隐喻的艺术。而隐喻是最有力量的。散文是露的艺术,是“出卖”自己的艺术。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现在的农村,经济条件好多了,人们也开始富裕起来了。但是不可否认,功利主义盛行,精神文化生活贫瘠,留不住人才等等也令人痛心。你现在每年回南太行山里的老家吧,对此应该有自己的观察和思考。
杨献平:我现在回老家,还是有很多写作的冲动。不可否认,由于传统的东西失落,而新的精神还没生长起来,就出现了一个比较空白的状态。但我们也要看到,其实农村也在变化。农民在物质安康富足之后,必然会对精神文化有需求。我相信,将来的农村最终还会恢复生机。农村的生活,是自然的,健康的。人永远会回到最初的地方。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您是“原生态散文”概念的积极提倡者。为什么要强调“原生态”?
杨献平:我认为,散文要格外看重原创性。现场精神、人间烟火、众生关怀要占首位,而不是过于停留在历史考据、故事复述上。散文需要回到现实生活和我们这个时代的现场。具备大地原声与现场精神,人间烟火与众生关怀的品质。将时代的个人经验和个人的时代经验,结合起来。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就您个人的想法,怎样的境界才是值得努力的散文写作方向?散文到底该怎么写?
杨献平:在我看来,国内写散文最好的是张承志和于坚。他们的散文有自己的生命体验,具有深刻的思想性。他们当然有渊博的知识,但他们将之内化在文章之中,而不是在文章的表面上把知识来回搬运。如果一直过多强调古今中外谁谁谁怎么说,我认为这是有碍于原创性的。写文章不是不可以引用别人的东西,但不能过多停留在引用上。我更注重文章的原生性。作者要更多表达自己对世界的态度,单刀直入比迂回曲折更好。总体来说,我崇尚康健雅正、大气端庄、生猛自由的风格,对历史和现实进行正面陈述和思考的做法。比如陈忠实的《白鹿原》那样的气象。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实习生胡闻文徐思浩上官国风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罗双红】近日,甘肃省委、省政府下发《关于表彰奖励第八届敦煌文艺奖及在全国性文艺评奖中获奖作品和个人的决定》。天水市共有7部作品获得甘肃省第八届敦煌文艺奖,其中天水原创历史...
敦煌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敦煌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