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新闻 玉门新闻 敦煌新闻 瓜州新闻 金塔新闻 肃北新闻 阿克塞新闻
地方网 > 甘肃 > 酒泉市 > 敦煌新闻 > 正文

葛剑雄:丝绸之路历史回眸

来源:齐鲁晚报 2017-12-11 14:28   https://www.yybnet.net/

葛剑雄教授在尼山国学大讲堂。张洪刚摄“一带一路”分别指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不管陆上经济带还是海上,都有“丝绸之路”这个概念。那么,今天讲的“一带一路”,跟历史上的丝绸之路究竟有什么关系呢?日前,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做客尼山国学大讲堂,作了题为《“一带一路”的机遇和挑战》的讲座。

“丝绸之路”,由德国人1877年命名

有很多人不知道“丝绸之路”这个名字是外国人取的。为什么两千多年来,中国古代没有人命名“丝绸之路”这个名称呢?

我们所讲的丝绸之路一般是指中国古代从西安、洛阳出发,经过河西走廊,到达今天的甘肃西部,也就是敦煌一带,敦煌往西有两个关,玉门关和阳关。然后分几条路径,最后到达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当然,撒马尔罕不是终点,继续往西,就进入西亚、欧洲和非洲。

丝绸之路是谁开辟的呢?我们现在已经不知道具体的开辟者了。上世纪60年代,在河南安阳发现一个古墓葬,考古证实墓主人是商王王后妇好。墓里出土的玉器经鉴定用料是和田青玉,这说明至少在3200年前就存在从新疆昆仑山北面到河南的道路了。再比如,新疆阿斯塔纳古墓中有不少2000多年前的干尸,其中有很多欧洲白种人。

但在二十四史、《四库全书》中都检索不到“丝绸之路”这个词。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第一次命名“丝绸之路”。他提出,公元前2世纪开始形成的由洛阳、长安至中亚到达撒马尔罕的商道,以后慢慢为地理学界、历史学界所接受,之后才出现了将对外交通命名为“丝绸之路”的现象。

命名为“丝绸之路”,其实是张骞通西域起到的效果。但张骞通西域不是为了经济贸易,也不是文化交流,而是出于军事和政治目的。当时,汉武帝了解到有一个种族叫月氏,在今天的祁连山一带,后来被匈奴打败被迫迁到大夏(今天的阿富汗),于是派张骞为特使,想说服他们与汉朝一起夹攻,将匈奴彻底打败。但张骞历经磨难十年后到达大夏,却无法说服大夏国王,用司马迁的说法就是“不得要领”,只好回来。

等到张骞回来,汉朝已经打败匈奴,并且控制了河西走廊。之后,汉武帝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这次出使没有军事目的,却肩负着政治目的,即向西域宣扬汉朝的强大和富裕,号召西域各国来长安朝见。出发时,张骞带了大批礼品,准备赏赐给西域各国君主,其中最主要的是丝绸。这次通西域后,汉武帝每年都派出使团,源源不断地把丝绸运到西域,并配合进行一次次的扩张。公元前60年,到他曾孙汉宣帝时,汉朝正式设立西域都护府,统治了这片2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所以,丝绸从一开始并不是作为一种正常贸易品出现的。不过,从张骞出使后,西域商人开始从事丝绸贸易,中亚、波斯、罗马帝国对丝绸的强烈需求是维持丝绸之路的动力。

那么,为什么中国人不进行丝绸贸易呢?因为中国固有的天下观念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再加上古代黄河流域的粮食足够自给,对外没有什么需求,所以没有“外贸”的概念,只接受别国的朝贡,并且薄来厚往,重加赏赐,以显示天朝的气派。现在挖出来的那些沉船,里面那么多货物是中国的,但船主都是外国人。

此外,中国历来对边疆地区控制严密,不许老百姓出去,唐朝的玄奘取经就是偷偷出去的。海上也动不动实行海禁,明朝初年朱元璋曾下令“片板不得下海”。为防范在台湾的郑成功利用大陆的人力物力,康熙下令“迁海”,从辽东到广东所有沿海居民统统内迁20里到50里,形成一片无人区。

历史上中国没有主动地利用丝绸之路,也很少从丝绸之路贸易中获得利益,在这条路上经商的主要是今天的中亚、波斯和阿拉伯商人。

海上“丝绸之路”,使运输成本降低

西方海洋观的形成也是有特定历史背景的。跟中国同时代的西方人,最频繁接触的是地中海。地中海周围集中了发达的古代文明,如两河流域、巴比伦、爱琴海、小亚细亚、希腊、罗马、埃及,可以说是群星灿烂、交相辉映。所以,地中海周围的人对海洋特别重视。他们通过海洋可以接触到各种文明,接触到外国人,因此,把海洋作为他们的希望、财富和文明。

中国没有西方意义上的海洋观念,这也是有其特定历史背景的。古代中国人到了海边,不是看到希望,而是穷途末路,所谓“天涯海角”。而阿拉伯人因为陆路成本太高,特别是唐朝安史之乱后陆路断了,只好改走海路。唐朝以后,中国出口的丝绸、茶叶、瓷器等都是东南沿海生产的,海上运输更方便,运输成本也降低了。

在唐朝后期,广州已形成了番坊,即国际社区,居住着好几万名阿拉伯人、波斯人;番长即类似于现在的社区管委会主任,也由外国人担任。所以,海上丝绸之路也不是中国人开辟的,严格来说是阿拉伯人、波斯人开辟的。

郑和下西洋是明朝初年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郑和下西洋,他的目的是什么呢?有一种说法是,寻找建文帝的下落。这个说法其实没有太大根据。找一次没有找到,要连着找七次吗?一点消息都没有,后来还越找越远找到东非了,可能吗?还有一种说法是联络外界,共同打击蒙古,这个更没有道理了。其实,真正的原因是为了宣扬明朝国威,让沿线小国知道明朝的强大,然后派使者前来朝觐,以此增强永乐帝的政治合法性。但实际结果是,国库空了,大臣都反对。到了宣德帝时,一天他心血来潮要看郑和下西洋的档案。大臣们害怕皇帝又要搞第八次、第九次下西洋,就骗他说找不到了,然后把档案全部销毁。所以,今天有关郑和下西洋的档案都没有了。

这致使郑和下西洋在外界的影响很小,到目前为止,中国以外已经找不到多少郑和下西洋的实际遗存和遗迹了。到了清朝末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逃到国外,到了欧洲、美洲,看到了航海家哥伦布的雕像,才想起了郑和,他写文章称“郑和是伟大的航海家”。所以说,海上丝绸之路并非由中国开辟和掌握。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

今天的“一带一路”则更为全面,不仅有贸易往来,更要建设经济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合作,还有密切人员往来、文化交流推动地区共同发展,其开放程度远非古代“丝绸之路”可比拟。

但是WTO的红利和前景、TPP的挑战、人民币国际化、产能过剩、就业形势、劳动力成本、外向经济、国际合作等等,一带一路带给我们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挑战。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契合沿线国家的共同需求,为沿线国家优势互补、开放发展开启了新的机遇之窗,是国际合作的新平台。(本文由张洪刚根据葛剑雄讲座整理)

新闻推荐

助力农业发展 呵护优美环境 敦煌市全域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项目见闻

酒泉日报记者王新成王丽君今年深秋农忙结束后,敦煌市各乡镇的农田里,以往浓烟弥漫的场景消失不见了——许多农民并没有在田间地头焚烧秸秆,而是把一车车玉米、棉花秸秆和葡萄枝送到秸秆集中粉碎回收...

敦煌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敦煌,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葛剑雄:丝绸之路历史回眸)
频道推荐
  • 近日,漳县检察院联合漳县公安局城关派
  • 为有效遏制大货车交通违法行为,改善道
  • 陇西:“三强”行动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大地回春添新绿植树造林正当时
  • 安财山: 发展藏羊养殖 带富左邻右舍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