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施秀萍
题记:把最好的,给最爱的。因为,值得。
敦煌,三危山下,有一个美丽的小女孩,她的名字,叫作“莫高女孩”。
她,很温柔,总是面带微笑,彬彬有礼,从来不会乱发脾气;她,很爱美,总是以最美形象示人;她,很上进,总是自我提升,想成为内外兼修的业内专家;她,很单纯,总想着千方百计让五湖四海来朝圣敦煌的人满意而归;她,也很专一,自始至终,只为让敦煌文化走得更远、更广。
这个美丽的“女孩”,其实,不止是一个女孩。
她,是莫高窟的“第一形象代言人”——以专业化、科学化、人性化、特色化的优质服务,赢得社会各界普遍赞誉的莫高窟开放管理服务团队。这个团队,由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150多名员工和莫高窟接待部130多名员工共同组成,有男有女,有老有少。
从头认识,“莫高女孩”重任在肩
认识这个“莫高女孩”,还得从头说起。1979年,莫高窟正式对外开放。负责接待的讲解员只有5名,当时被誉为敦煌文物研究所的“五朵金花”。当年游客总计只有26271人次。
但,此举让“藏在深闺少人识”的莫高窟焕发出巨大魅力。
从不到3万再到10万,再到20万、30万直至一路跃升至年百万人次……随着莫高窟以符合世界文化遗产的全部6项标准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以及蓬勃兴起的丝绸之路热、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与世界旅游市场的繁荣发展,莫高窟旅游人数几乎是“井喷式”增长。
面对这样的境况,“敦煌儿女”喜忧参半。
喜的是,莫高窟精美的壁画、彩塑以及独特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技价值散发出夺人光芒,悠久灿烂的敦煌文化得以展示;忧的是,历经千年风霜雨雪的莫高窟,如此高速攀升的游客量是她“难以承受之重”。
“一些游客或许一生就来一次莫高窟,不能把他们挡在门外。”“莫高窟是不可复制、不可逆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不好就是历史的罪人。”
两种声音,始终在“敦煌儿女”耳畔萦绕,也成了抹不去的一块“心病”。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可“敦煌儿女”不信,非要保护开发与开放利用双赢。
增加开放洞窟+法制建设+规划制定+国际合作+适度利用+展示讲解+预约参观+游客调查+宣传教育……随着时代变迁,“敦煌儿女”打出一系列组合拳,效果日益显现。(转2版)
新闻推荐
本报敦煌讯(记者张春生通讯员马文龙)“全市范围内的公务活动,一律禁止提供任何酒类,一律不得饮用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的任何酒类,包括私人自带的酒类。”这一条款出自于近日敦煌市出台的《公务活动全面...
敦煌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敦煌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