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兰魁(前排右一)在上海举行的“韩兰魁交响乐作品音乐会”上向观众谢幕受访者供图
著名作曲家韩兰魁:
“西安是一座有震撼感的城,音乐,则展现了这座城中,所有人的生命体验和生存张力。如何让音乐和城市相匹配,产生一种和鸣,提升城市气质,这是我们所有音乐工作者该潜心思考的问题。”
30多年来,始终身体力行用音乐“描摹”古城与丝绸之路,也因此尤其关注西安“音乐之城”建设——近日,陕西省政协委员、西安音乐学院副院长、著名作曲家韩兰魁教授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谈及对西安建设“音乐之城”的思考,韩兰魁认为,除了具有国际视野的“引进来”,积极“造血”更将为西安“音乐之城”建设增添耀眼亮色。
用音乐“装点”西安
更“描摹”丝绸之路
出生于甘肃,成长于西安,很多人说,韩兰魁是一位“丝路”起点上的作曲家,他则将自己称为“钟情于西部音乐的作曲家”。
因为这种“钟情”,如今在西安很多地方,都能听到韩兰魁的作品,比如大雁塔北广场音乐喷泉水舞的音乐《水韵雁塔舞动西安》,正出自他2015年的创作。久演不衰的大唐芙蓉园经典舞剧《梦回大唐》,也有韩兰魁的参与。
近年,韩兰魁在西北交响乐创作和“丝路音乐”发展的推动上做出了令业界瞩目的成绩——他进行丝绸之路音乐的历史与现状研究,更矢志不渝积极参与到“丝绸之路”音乐题材的创作中,为促进丝绸之路的文化发展作出贡献。
从前几年的音乐作品《绿色的呼唤》《丝路断想》,到近年参与创作的交响乐《大秦岭》《丝路粤韵》;从担任今年获国家基金项目《敦煌神女》的音乐创作,到执掌话剧《明天》的音乐部分;从创作民族管弦乐《月牙泉的故事》火爆海内外,到不久前以一台“韩兰魁交响乐作品音乐会”成为首位在上海开作品音乐会的西北作曲家……韩兰魁用音乐作品,将家乡以及一条“乐化”的丝绸之路,带到全国乃至世界面前。
当丝路起点的大气、包容;祁连冰雪的冷峻、孤傲;海市蜃楼的缥缈、幻化;丝路古道上的思索、追忆……以曼妙音乐的姿态浮现于眼前,韩兰魁表示,用音乐“描摹”丝路,是深受这方土地的滋养,也是希望将陕西故事和拥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东方音乐带给世界,“丝绸之路的亮点之一,是多元文化汇聚。音乐,则更容易汇聚这种多元文化的历史想象。”
打造“音乐之城”
需要“顶层设计”
关注本土音乐以及“丝路”音乐,韩兰魁也因此非常关心西安“音乐之城”的建设。在他看来,西安自古就有“音乐之城”的基因,“历史上的长安,音乐发展最鼎盛时有一千多个乐坊,从业人员上万,这个数字是惊人的,也说明了这里的人们从古至今对音乐的热爱。”
如今,西安市建设“音乐之城”的举措,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音乐街区建设、原创音乐创作、户外交响音乐会演出等相继开展,为广大市民和游客奉献了一道道音乐大餐。韩兰魁也为打造“音乐之城”提出自己的建议,“建设音乐之城,需要有‘顶层设计\’——既有阳春白雪,也有下里巴人;既引进高规格国际性的歌舞剧、芭蕾舞、交响乐,提升城市艺术气质,也应该关注群众基础,利用音乐街区引入爵士、嘻哈这类街头艺术;既有高端音乐节的演出,也有配合的音乐讲座、论坛,同样非常重要——它们能让理论和实践形成全方位的对接,当每个音乐团体都能够在西安畅所欲言音乐话题,发表音乐观点,这座城市将从根本上成为音乐交流的国际平台。”
此外,韩兰魁认为,完善城市“音乐造血机制”与引进国际高端演出同样重要,“毕竟音乐之城是否能发展起来,最终取决于群众基础,取决于市民的音乐素质,音乐热情,音乐参与度。音乐是人内心最直白的情感的抒发,当城市处处都有音乐的时候,自然印证了这个城市人们幸福指数的高度。”
他以合唱团体举例,认为虽然西安群众性合唱团体众多,“但坦诚地讲,具有专业性、高水平,能够与西安城市高度相匹配的合唱团却没有,这让人惋惜。”
打造音乐之城,韩兰魁认为音乐创作者也应有所作为,“潜下心来做研究,打磨精品。陕西的秦腔、碗碗腔、陕北民歌……都是中国音乐文化中最宝贵的资源,把这些资源,用新的理念和手法,用既接地气又高于生活的方式去表现,这样才有可能让本土创作有所提升,让世界更好聆听。”
韩兰魁至今记得,2014年,他与著名作曲家,好友谭盾在南门时,谭盾发出“震撼极了”的感慨,“让在这座城市诞生的音乐也产生一种震撼,与城市带给人的震撼相匹配,这是我们所有音乐工作者所要潜心做的事情。”记者孙欢
打造音乐之城提升西安形象
新闻推荐
艺术名片贾得梅,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省妇女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金昌市书法家协会主席,省书法院、金昌画院院聘书法家。现供职于金昌市文联。作品入展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全国第三、...
敦煌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敦煌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