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新闻 玉门新闻 敦煌新闻 瓜州新闻 金塔新闻 肃北新闻 阿克塞新闻
地方网 > 甘肃 > 酒泉市 > 敦煌新闻 > 正文

小脚丫重走丝绸之路寻根 走出教室“短学程”实践育人 从金苹果锦城第一中学的“研学旅行”看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来源:成都日报 2017-11-29 04:10   https://www.yybnet.net/

2017年11月中旬,金苹果锦城第一中学(简称“锦城一中”)的所有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分成12个小组分赴北京、云南、甘肃等地,展开了为期5天的“行走丝绸之路,探究大美中国”研学旅行。

研学活动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措施被提到重要的位置,教育部等11个部门2016年12月联合出台《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中,教育部2017年10月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将综合实践活动列为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中的必修课程。在此背景下,锦城一中成为“吃螃蟹”者,锦城一中的研学活动是以项目研究为课程载体、全校集中展开研学旅行的实践,也被认为是中学生认识“一带一路”的有益尝试。

锦城一中的这次“吃螃蟹”之旅效果到底如何?我们不妨循着这帮13岁左右的孩子们的“小脚丫”来追寻这次中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有益探索。

革新

大胆设立新颖“短学程”

其实,这次“行走丝绸之路,探究大美中国”研学旅行,也是锦城一中提出“办世界一流中学”定位后,实践“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校训的具体举措。据了解,锦城一中把每个学期分为了四个学程:长学程+短学程+长学程+短学程,以实现不同功能——“长学程”主要在校内完成,发展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短学程”则突破校园围墙,在融通校内外的大时空里触摸鲜活世界,感受祖国山河,进行传统文史研究、科技创新和职业生涯体验等,提升学生的综合发展素养。

为期五天实施大规模的研学旅行,对于有着较大升学压力,特别是刚刚建校不久的锦城一中来说,无疑是冒了极大风险的。是否会影响学习?这也是家长们最为担忧的问题。锦城一中认为研学本身就是一种学习,而且是全方位的学习,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在锦城一中人心目中,成长才是最重要的,学习仅仅是成长的一个方面!锦城一中研学旅行的目的,就是要教会学生有效学习的方法,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学习能力。锦城一中的发展定位于“世界一流中学”,不会将目光仅仅停留在“升学率”这样的眼前目标上,而是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着眼于学校的品牌定位!在锦城一中的教育教学目标中,让学生健康成长涵盖了许多方面,不仅要为孩子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学科学习基础,更要为孩子的终生发展储备足够的动能。

锦城一中研学旅行的重点在于“研学”,旅行是“研学”的途径和内容。锦城一中认为,学校开展的“行走丝绸之路,探究大美中国”研学活动,是基于关键能力的获得和学校的育人宗旨而开展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仅要走出去“行万里路”,更要在旅行中“读万卷书”,要有放眼世界的胸怀,联结世界的能力。锦城一中认为,在旅行中不仅可以锻炼学生,还可以发现教育的问题。

锦城一中表示,“行走丝绸之路,探究大美中国”研学活动,是以游历为载体,以课题研究为核心,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在领队教师的指导下经历了选题、做开题报告的过程,积极查找文献资料,不断完善研学考察的计划,并在研学之旅中实地考察、思考、记录,完成研学课题汇报。锦城一中认为,研学旅行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必须有行之有效的课程载体,“只有当学校、学生以及家长都将其作为一门课程来认识并认真对待,研学旅行才有意义,也才可能取得预期成果!”

教学时间如此紧张,学校是如何保证正常教学与研学旅行等个性化课程实施的时间的?

锦城一中的课程安排体系全面协调了诸如研学旅行之类的课程所需时间的问题。据介绍,该校在完全按照教育部及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开齐开足所有课程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学生住校等优势,每周下午都安排有5次完全不同的“活动课”——周一至周五分别是全科阅读、书法、艺术、体育、科创,周日晚上则是社团活动。学校时间安排紧凑,重视教学效率,为了真正实现轻负高效,学校对作业布置也有着严格的要求:每天的数学作业须在40分钟内能完成,语文和英语作业须在30分钟内能完成,其他科目不留作业。锦城一中的老师们认为,这样的要求给老师带来了压力,必须在40分钟的题量下,尽量优选、精选所需练习的题目,从而提高效率。而对于学生们来说,限时、高质完成作业,意味着必须提高学习效率。这种有效学习,包括了课堂的高效、练习的高效,以及综合素养的提升、学习能力的提升。

研究

博士导师精心指导

研学旅行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形态,到底该怎么开展才能取得预期效果,对于学校来说无疑是需要深思熟虑的。毕竟,研学旅行绝不仅仅是组织一天近郊“春游”“秋游”那么简单。

为了开展好这次研学旅行活动,锦城一中先期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包括反复调研设定研学路线,为研学过程设定“知识点”……他们甚至还预设了研学旅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以及会遇到的障碍,并给出了相应的问题解决预案。

为了让研学更有研究性、针对性,锦城一中还组织教师编写了16开本超过100页的《“行走丝绸之路·探究大美中国”研学手册》。手册中不仅详细介绍了研究性学习的含义、方法,以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等相关知识,还向学生详细分析怎样实施研究性学习——怎样确定研究项目,如何开题,怎么开展研究,结题报告如何撰写等,还附录了此次研学旅行将涉及的重要景点所蕴含的知识。

最让孩子们感兴趣的是,他们的这次研学旅行,得到了该校专职教师、毕业于清华大学等名校的博士研究生的指导——如何开题、如何搜集资料、怎样制定研学旅行计划……“博士老师”几乎手把手地指导着这些初一学生。据了解,锦城一中目前有两名毕业于名校的博士在校专任教师。

确定了“行走丝绸之路、探究大美中国”这个研究性学习的大主题后,锦城一中的老师们结合成都作为南丝绸之路起点的实际,契合我国所发起的“一带一路”倡议精神,预选了古丝绸之路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上涉及北京、浙江、江苏、福建、河南、安徽、甘肃、陕西、云南以及四川等省(直辖市)的9条线路供学生和家长们自主选择,或探访祖国名川大山,或穿越悠久历史长河,或欣赏丝绸之路大美景象,或感悟自然与人文交融壮丽诗篇。

这9条线路地域分布较广,又涵盖了文史、自然等不同学科内容,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比如,喜欢历史的可以选择去中原大地河南,走进龙门石窟;对自然地理感兴趣的,可以选择去安徽观黄山雄奇,感受徽州古文化;热爱动植物的,可以选择去美丽的西双版纳,走进原始森林,观察野生大象的家园……

其实,对于学生们来说,这远不是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按照锦城一中的规定,每一名学生在选定研学旅行线路后,都必须提交完整的研学计划,包括研学项目、研学方法、预期目标等。研学计划在老师的指导下反复修改,基本符合正常的科研基准后,学生们还要在完成“开题”后,才可以获得参与研学旅行的资格。厦门研学组的学生徐艺桐在笔记中写道:“厦门研学之旅本以为只是去看看风景,可当我们小组在制作开题报告的过程中,我才真正对这六个字有了新的认识——这不是一条玩的路,而是一条求知的道路。”

事实表明,学生们的学习潜能是值得挖掘的。450名锦城一中的初一学生都才13岁左右,以前也没有接受过“课题研究”方面的训练,“由于有极强的参与和学习欲望,又有家长的大力支持和学校老师的细心指点”,所有学生所选定的“项目”都顺利“开题”获得了参与研学旅行的资格。据了解,学校所设定的9条线路都有学生选择参加,最后共设立了12个研学旅行分队。

体验

孩子们行走中“五学会”

锦城一中初一三班学生谭思麓选择了到西安,她想“研究”法门寺。旅途中,她还不时翻看着老师推荐的书籍《万世法门》和《复活的军团》。据介绍,与谭思麓一道赴西安的同学,大多由4人组成一个研究小组,但各组的研究“课题”各不相同,有对西安大小雁塔建筑形式进行比较研究的,有对寺庙建筑色彩装饰图案研究感兴趣的,有分析兵马俑雕塑造型特点的,还有针对西安旅游资源与其他历史古都开展价值比较的……

此次研学旅行也是锦城一中践行“涵养创造未来的智慧、沉淀行走全球的品格”育人理念的试金石。锦城一中认为,课本不仅仅在课堂里,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家国情怀也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上。“世界那么大,锦城一中的学生必须走出校园去看看;祖国那么美,锦城一中的师生都应该走出教室去亲身体验。”他们说,“要培养孩子行走全球的品格,首先就要了解自己的祖国,了解我们的文化之根。只有通过脚步丈量,那份记忆才会镌刻在孩子的脑海里,他们才能真正领悟到我们国家山河的壮美,历史文化的灿烂。”

停课5天走出校门,而且是远距离的研学旅行,对于学校的压力可想而知,但对于学生的影响也是巨大的。锦城一中认为,此次研学旅行的重要目标就是要契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学会改变”原则,让孩子们“研”有所得,“他们不仅要在实践中主动进行分工与合作,进行良好的沟通协调,还要培养个人服从集体的意识,锻炼面对困难的勇气和意志。”

敦煌研学组学生肖壹心在笔记中写到:“莫高窟里一尊尊佛像、一幅幅壁画令我们惊叹不已。平时总是嘻嘻哈哈的同学们现在都安静下来了,倾听讲解员用悦耳的声音讲述一个个以故事画面记载的史事。这是我们学会学习的一种表现。”苏杭研学A组学生何融澈、吴冠初对这次研学旅行也颇有感悟:“求知,是获得智慧的重要途径。求知不只是坐在书桌前学习书本知识,更要通过实践,去体验、去探索、去发现。一个人对获取新的知识充满欲望,并且全心全意投入其中,就是“求知若渴”。要学会求知,必须保持一个乐观向上的学习态度。在求知的漫漫旅途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逆境,我们不能在此停步,要正确地去面对它,坚持下去。”

其实,学生们不仅学会了学习,还学会了观察。云南研学A组学生余思阳写到:“求知,是一个学习与成长的过程,而这一次,却是与众不同的求知。坐在教室里,翻这一页又一页的课本,或站或坐,无一不听着老师讲的内容。出门在外研学,却只有靠自己的自觉,亦或玩闹亦或记录,每个人都在做着自己的事……一举一动,都透露着每个人的个人品质。

改变

学生情感体验“看得见”

研学旅行,贵在让学生从单一的课堂模式中走出来,去体验多彩的生活。然而,如果仅仅将学生从室内搬到室外,就是所谓的研学旅行吗?在常规的课堂上,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然而,在实践性课程中,教师不能像以往一样用“上课”的方式去“教”学生,而要成为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组织者、参与者、促进者,这对老师的综合能力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为期5天的行程中,每个小组成员需要为了完成此次研学的课题而互相配合,相互合作。在合作交往中,学生们能表现出自己的本真,在和老师、同学亲密相处中,这种情感体验的获得也是无可替代的。

云南研学B组学生雷苏阳在赴西双版纳之前就参考文献和图片资料等形式“完成”了开题报告,但当他真正走入实景才发现,实际情况与预期完全不同,“通过实地考察,我们了解到需要切身体验,认真地听导游老师讲解和实际地观察才能够发现出西双版纳真正的特色。”

旅程中,学生们也迎接着不小的挑战:这些13岁左右的孩子几乎都是首次离开父母远行,旅途中必须学会照顾自己、照顾他人,还必须学会沟通协调与分工合作,更要有独自面对困难的勇气。

学会共处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旅行中的锦城一中的学生表现了较高素质:有同学生病了,同宿舍的孩子主动精心照料,半夜还起来照顾同伴服药。苏杭研学B组学生白沂臻说:“从课题研究到吃饭,团队之间的共处无处不在,它影响这一个人的受欢迎度。课题研究,从分时间段进行研究,再到按分工来进行研究,团队共处与个人处事,无一不是重点。团队共处与个人处事无处不在,它影响着这个人的生活。”云南研学A组学生虞小语也认为,研学旅行中大家都有了转变:男生们变得更大气,女生们变得更有勇敢,“去植物园离地面大概有三十多米的树冠走廊时,男生毫不畏惧争先恐后走在前面都想做一个好榜样,也有一些男生走在后面,为队伍断后。没有人退缩,没有人离开,因为我们是一个集体。”

短短的五天时间,锦城一中的孩子们却有着大大的改变。云南研学A组学生周子茗说,这次研学活动让自己懂得了很多,改了很多,变得相互包容,变得相互帮助,“最重要的是我们变得更加团结了,改变了把自己作为中心的想法。”让他记忆犹新的是,在这次云南之行的最后一天晚餐时,有位同学不慎手划伤了,全组同学都关心他为他买药。苏杭研学A组学生马杨睿、江晋丞也说,五天的研学旅行,让他们学会了克制对电子产品的依赖;学会了准时到达,整齐列队;学会了文明就餐和参观……

研学旅行不是旅游,也不是普通的游学,它最根本的目标是让孩子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

在锦城一中的设计中,这次研学旅行绝不是5天的“任务”那么简单,甚至还不只是包括了前期的准备工作。他们更希望将这次研学旅行作为一个课题继续向后延伸。据介绍,回到学校后,学生们已经分小组撰写了简单的研学总结,并在各班进行了交流。锦城一中认为,由于各班的学生分别参加了不同的小组,选择不同的线路,参与了不同的课题,因此班上的交流和分享又是一次再学习的过程。他们计划近期还将举办一次全校性的分享活动,将各班的“优秀课题”集中起来展示给全校师生,让大家分享到彼此的成果。他介绍,锦城一中今后每学期都将安排研学旅行活动,并计划按照文化涵养、红色寻根、高校探秘、大国创新、职业生涯为主题分别展开,让学生在初中阶段有五次研学旅行的机会,初步培养起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锦城一中开展的这次“研学旅行”活动表明: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大格局大境界系统化设计“研学”项目,以一流的课程建设选择“研学旅行”的内容和方式,就能把“行走”前后的每一步变为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的契机,就能为学生“行走世界”奠定一流的基础。

周波

最美的学习在路上

教育界名人看研学

研学旅行等综合实践课程在学生的成长中价值几何?如何实施才能让实践性课程扎实落地,充分发挥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随着研学旅行课程的轰轰烈烈开展,实践性课程的有效落地问题引起业界人士的高度关注。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北大附中原校长康健退休后到云南参与了一项名为“美丽中国”的公益项目,在一所农村小学当校长。他认为,综合实践课程是所有孩子成长的必修课,也是判断现代学校前沿性、前瞻性的风向标。康健呼吁学校要抓住研学旅行等综合实践性课程的机会,创新教育教学方式,让教育回归生活,回归自然,回归生态。

“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一定是通过“行走”而建构起来的。”中国科学院附属玉泉小学校长高峰认为,研学旅行将“学”与“行”融为一体,就是要重新回到原初意义的学习方式和成长状态上来。所以,学校就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学生开拓课程空间,扩大教学生活的时空。

“游玩也是一种学习,但是很多孩子的生活被课外班占满了,甚至已经不会玩耍了。”北京市海淀区教科院院长吴颍惠也道出她对当下儿童成长现状的隐忧。她认为,研学旅行课程能打通学校和社会的教育界限,给学生提供更广泛的学习场所和场景,为学生的未来创造无限可能。“学生在研学旅行过程中会得到更为丰富的关于社会的、生活的体验和感受,加深孩子对国家进步、社会生活、文化传统和自然环境的理解。”

新闻推荐

华旅打造“一带一路”自驾露营线路

本报渭南讯(李强记者杨晶)11月27日,以“‘一带一路\’自驾房车露营地”为主题的合作论坛在西安索菲特传奇酒店举行。此次论坛由陕西华山旅游集团有限公司与法国户拓匹亚集团主办,是华旅集团按照“大...

敦煌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敦煌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李云鹤事迹2017-11-24 09:55
评论:(小脚丫重走丝绸之路寻根 走出教室“短学程”实践育人 从金苹果锦城第一中学的“研学旅行”看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频道推荐
  • 近日,漳县检察院联合漳县公安局城关派
  • 为有效遏制大货车交通违法行为,改善道
  • 陇西:“三强”行动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大地回春添新绿植树造林正当时
  • 安财山: 发展藏羊养殖 带富左邻右舍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