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列展览作为博物馆的基本职能之一,是博物馆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直接载体和最佳切入点。深入挖掘展品内涵和展品背后所关联的相关学术研究,努力打造文化含量高、可读性强的陈列展览,是一个博物馆的重要工作。
西安碑林是一座收藏古代石刻的专题博物馆,唐代墓志在其藏品中占据重要地位,但由于条件所限,这些墓志多是“养在深闺人未识”。为了展示西安碑林的文物特色,我们策划了“桃花依旧:唐代诗人墓志特展”,以期让广大游客进一步了解唐代文学文化的诸多影像与细节。
展览主题
唐代诗歌,乃是中国古代文明中最璀璨的一颗明珠,仍然在为今天的人们提供着精神供给泉;墓志,作为当时文人撰写并且镌刻于石头上的人物传记,展现出了生活在七至九世纪的文人群像。诗人墓志相关的研究一直是当前学界关注的焦点,产生了许多重要的成果,极大地促进了唐代文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但对于普通的观众来讲,墓志还较为陌生。根据这个现状,在策划此次展览时,我们以“走进唐代历史、领略文学家的生活世界”为基本定位,将“唐代诗人墓志特展”做为展览的副标题,希望借此缅怀唐代诗人与诗歌,并谨此献礼西安碑林肇建九百三十周年华诞。
在唐诗中,以植物物象为题材的诗歌充满了浪漫主义气息,其中以桃花为主题的诗歌在此类诗作中数量最多,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广为人知,诗云:“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鉴于展览题目的考虑,结合传播的便利性,我们确定此次展览的名称为“桃花依旧——唐代诗人墓志特展”,希望通过题目给观众更直接的文学观感。
展览内容
有唐三百年历史中,根据最新的研究统计,诗歌总数约53000余首;20世纪以来,发现的唐代墓志约15000余种。考虑到时间的延展性和类型的多样性,我们在馆藏唐代墓志的基础上,汇聚了国内十余家文博单位珍藏的总共37种墓志和12件陶俑文物,集中表现唐代诗人墓志的整体面貌。据此我们安排的单元如下:
第一单元 巾帼文宗 后宫才女:上官婉儿的诗歌艺术
第二单元 青石不朽 斯人永恒:墓志上的诗人影像
第三单元 文能旷世 书可长存:诗人笔端流露出的撰与写
第四单元 中唐文韵 大历才子:诗人卢纶的家族墓志
第五单元 乐章送行 幽冥长生:墓志上的唐代挽歌
在初盛唐部分选择了上官婉儿墓葬的集中展示。上官婉儿作为唐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女性诗人,在各种影视作品中常有出现,在2013年她的墓葬被发掘后,又引起了学界的关注。上官婉儿文华出众,曾竭力鼓动帝王从事文学创作,并以个人的品鉴才能影响了武则天至中宗时期朝廷上下的文学风尚。上官婉儿留存诗歌32首,或应制奉和,或出游纪胜,或抒情寄怀,尤以《彩书怨》“露浓香被冷,月落锦屏虚”而脍炙人口,诗风自然平淡、返朴归真,是初唐诗风转变过程中的代表人物。近年来,随着上官婉儿墓葬的发现,她在内政与文坛上“称量天下”的双重才华及其生命轨迹始更加鲜活的呈现在人们面前。墓志作为比较单一的文物类型,陈列方式需要考虑多种元素的配合,所以在这个单元中不仅陈列上官婉儿的墓志,同时把墓葬中的11件随葬品进行集中展示,构成一个人物墓葬的专题单位。
中唐文学中,“大历十才子”尤其重要,相关研究汗牛充栋,其中卢纶家族墓志出土达到7种之多,为研究卢纶本人的诗歌和个人经历提供了直接的史料依据。随着进士科的发展,中晚唐时期出现了一个独特的清流文化群体,为后来宋代文官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卢纶家族正是清流文化家族中的佼佼者,从卢纶开始,经过卢简能、卢知猷,再到卢文度、卢文纪等人,不仅每一代人都有进士及第的成员,而且不断进入台阁,在政治上发挥着极其特别的作用。卢纶家族正是深入理解这种精英家族发展轨迹的最佳例证,所以在这个单元中,我们呈献给观众的不仅仅是卢纶本人和其家族的文学诗歌情况,还同时展示中晚唐清流文化家族对于整个中古历史进程的影响。
到了晚唐,墓志上的挽歌诗颇为独特,目前在志盖上镌刻挽歌的墓志已经达到150多种。这些墓志显然是匠人根据死者家属的要求而制作,挽歌的季节与氛围当然也要根据死亡的时间作适当调整,而数量如此之多,则显然与成规模的商业活动有关。或者说,匠人手上有不少模板,可以根据顾客要求随意改写。这批墓志均发现于今天山西的东南部,即唐代的泽潞地区,这个地区在晚唐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而这批独特的挽歌墓志更是唐诗民间书写的集中反映,为民间文学的一部分,同时也反映了繁荣的唐代诗歌文化从上层社会向民间普及的现象,所以我们选择了西安碑林收藏的此类墓志进行集中陈列展示。
在这三个单元之外,我们又安排了唐代诗人墓志和诗人撰、写墓志的两个单元,分别用来表达诗人的生命历程对其诗歌风格在不同阶段的影响,以及展示诗人在诗歌之外的文学成就和书法面貌。南北朝时期,墓志铭上署名撰者与书者的情况极少,初唐以后逐渐增多,到了中晚唐已成为墓志铭中的常见要素。墓志文通常由序文和铭文组成,序文是以散文形式记述墓主生平,铭文是以韵文的形式给予赞颂,一般多是前序后铭的体例。墓志铭的撰书人尽管角色身份各异,但一般都会由文词出众者编纂文字、书法超群者书写志文。诗人群体所撰、书的墓志铭,不仅对于了解诗人多方面的文学才能提供了新颍素材,而且为透视诗人的书法艺术打开了一扇窗扉,可以说诗人撰写或书丹的墓志文字,已经成为深入理解唐代文学的最直接且最重要的出土文献。
展览叙事
文物展览可分为审美型展览和叙事型展览两种,审美型展览强调艺术品本身美的呈现,在展示方式上一般采用美学价值展示法,强调突出文物艺术品本身的展示,关注的焦点是艺术品的外貌——造型美、装饰美、色彩美、质感美,旨在给人以美的享受,进行美学教育。“桃花依旧”展无疑属于叙事型展览,叙事型主题展览需要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来呈现展览的主题思想,所以“桃花依旧”展览的文字说明除前言、单元文字说明、文物说明、辅助展品说明外,还增加了相关文学知识及历史背景介绍,其目的主要在于增加展览的信息量和文化含量,有助于观众对展览主题及展品的理解,达到不用讲解员讲解即可看懂展览的效果。
展览文字中,以前言、结语和说明文字最为关键,行文风格、文字数量都是影响观众阅读的重要因素。此次展览虽然是一个较为学术性的陈列,但为了文化传播和教育的目的,文字不宜过于学术化和艰深化,而更要求达到通俗易懂的目的。考虑一般的阅读习惯和观众在每件文物前面停留的大概时间,每块说明文字我们基本把握在240字左右,通过尽可能多的文字阐述,把墓志所蕴含的信息呈献出来。
如许肃之墓志的文明文字:“许肃之(693-748),高阳人。许肃之曾祖许圉师官至左相,在唐代文学史上广为人知,是因为李白有入赘许家娶许圉师孙女为妻的记载。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中说:‘见乡人相如大夸云梦之事,云楚有七泽,遂来观焉。而许相公见招,妻以孙女,便憩迹于此,至移三霜焉。\’今从许肃之墓志的相关记载分析,当时李白所娶者并不是许圉师的直系孙女,而只是远房的亲戚,许肃之就是李白夫人许氏在洛阳的一个远房侄子。在唐玄宗开元年间前往洛阳干谒的李白写下的诗篇,也许就是在许肃之的家中有感而作的。”许肃之为大诗人李白的内侄,他的墓志发现对于理解李白的生平和一些诗歌具有重要的参照意义,通过相关研究可以推测李白的名篇《春夜洛城闻笛》写作的时间和地点。
王翊元暨妻李灵素墓志由李商隐撰并书,大诗人李商隐撰书的墓志在学术史上是第一次发现,其价值不言而喻。此方墓志说明文字如下:“王翊元(776-820),濮州濮阳人,生平事迹最主要的是参与了平定卢从史之乱。李商隐在墓志文写作中经常通过人物的话语来表达其性格特征和心灵世界,并且使用多种传奇笔法,呈现出不同文体间渗透交融的现象。王翊元墓志多用散句,文辞平白精炼,为了加强叙事甚少用典,在形式上避免了四六文习见的对称和回环的表现方式,同秦汉古文中常用的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的表现方式如出一辙。王翊元墓志是今天唯一可以看到的李商隐书法作品,用笔端庄儒雅,秀整而雄劲,转折处又圆润含蓄,颜筋柳骨,形瘦实腴,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对于李商隐墓志文的写作特征,正是基于对其不同文体的比较之后才得出的观点,他的诗歌影响巨大,而通过此方墓志可以表达李商隐在四六文体和书法上的造诣,不管对于学术研究还是普通观者都有着一定的借鉴作用。
辅助展品
在叙事型展览中,针对墓志这种艺术性较差的文物展示,辅助展品的选择就更为重要了。根据“桃花依旧”展的内容设计,我们使用了一般展板、古籍刻本、一般书籍和书法作品来营造较为丰富多彩的参观空间,以避免展品的单一性,来提高展览叙事的多样化和深度。
在序言部分,先把墓志的基本形制、唐代文学的发展分期和代表诗人、唐代诗歌的总体面貌利用展板呈现出来,给观众一幅直观的唐代诗人概观。第一单元用展板把上官婉儿的生平大事年表、墓葬的外观、发掘中的情况、随葬品位置图做了一一展示。整个展览中,我们使用了三个典故展板“称量天下”、“终南捷径”、“散雪团雪”来说明上官婉儿、卢藏用、独孤申叔的故事,来增加观看的趣味性和知识性。
上官婉儿是唐代女性诗人的代表,为了更好地呈现学界对唐代女性研究的现状,我们选择了荣新江、姚平、邓小南的论著配合墓志做集中展示。在不同单元中,分别辅助展出有张九龄文集、李商隐诗集、权德舆诗文集、韦应物诗集、卢纶诗集等最新的古籍整理论著(一般采用中华书局古典文学基本丛书,或上海古籍出版社古典文学丛书系列的权威文本)。
陕西省博物馆在1993年一分为二,在原址的博物馆改名为西安碑林博物馆,主要保存石刻类文物和古籍碑帖类纸质文物;新成立的博物馆命名为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原来属于陕西省博物馆的石刻类和纸质类文物之外的其他门类文物。西安碑林博物馆的藏品系列中纸质类文物数量多达四千多种,其中古籍善本不乏珍品,为了更好地展示西安碑林的收藏,“桃花依旧”展选取清康熙46年《全唐诗》刻本、清浙江书局《旧唐书》刻本、清同治9年《李义山诗集》批校本、清《韦应物文集》覆宋本等古籍,除了增加展览的可观性,同时也让历来少为人知的碑林馆藏古籍活起来,使展览的学术性和观赏性进一步增强。
为了展览的书法表现,我们邀请了四位学者书写展览中相关的唐诗,以达到唐诗和唐代文史学者的交融,构建一种别致的展览效果。四位学者书写的唐诗分别为:程章灿教授书写张九龄《望月怀远》、韦应物《滁州西涧》和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朱玉麒教授书写上官婉儿《彩书怨》和卢纶《塞下曲》;史睿教授书写贺知章《咏柳》和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王其祎研究员书写李商隐《无题》、王之涣《登鹳雀楼》和韦应物《悲纨扇》。程章灿教授师从程千帆先生,现为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所长,长于中古文学研究;朱玉麒教授师从启功先生,现为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长于唐代文学研究;史睿教授师从郝春文先生,现为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副主任,长于敦煌文书和古籍善本研究;王其祎研究员师从黄永年先生,现为西安碑林博物馆研究员,长于石刻文献和书法史研究。
“桃花依旧”展把诗人、墓志、诗歌、书法等各种元素融为一体,共同构成展览的有机组成部分。墓志所呈现的文学世界和历史记忆,为我们复原了诗人群体在文学创作之外的情感与生活。斯人已去,诗卷长留,“桃花依旧”展带给每一位观众的心情与感受,或许正是相思长安,桃花依旧。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陈思侠通讯员殷梓翔城市街道、社区党的建设如何面对新挑战?如何树立城市大党建理念,推动传统社区与驻区单位、新兴领域党建融合,夯实党在城市的执政基础?市委作出了...
敦煌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敦煌,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