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贤 李世成 魏志玥
走进敦煌市敦煌彩塑厂展厅,宛如踏进了千年莫高窟的洞窟。一尊尊精美绝伦的彩塑,惟妙惟肖、形态各异。敦煌彩塑厂厂长鲁勤学30年如一日,致力传承、弘扬敦煌彩塑制作技艺,使饱含敦煌文化的敦煌彩塑跨出了国门,走向世界。目前,敦煌彩塑制作技艺已被列入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67岁的鲁勤学是土生土长的敦煌汉子。从记事起,莫高窟内瑰丽多姿的彩塑就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对敦煌艺术的认识也逐渐加深。
1987年的一天,一位来敦煌旅游的日本客人从敦煌工艺美术厂购买了一尊敦煌彩塑。由于当时的彩塑全是用石膏制作而成,这尊彩塑在路途中断为三截,日本客人很遗憾地寄来了彩塑破碎的照片。时任敦煌工艺美术厂厂长的鲁勤学看到支离破碎的照片,内心很不安,他马上无偿地邮寄了一尊新的彩塑给这位日本客人。也就是从那时起,鲁勤学在心里开始琢磨如何研制质地坚硬、又能代表敦煌艺术特色的敦煌彩塑。
为解决石膏制成的敦煌彩塑易碎、不能永久保存的弊端,鲁勤学提出了利用敦煌取之不尽的泥土——当年莫高窟泥塑所用之土,以传统的烧陶工艺制造敦煌彩塑的设想。这一设想一经提出,就被列为国家“星火”计划。
1995年,鲁勤学自筹资金成立了自己的彩塑厂,他立志要用敦煌的土和敦煌的泥,烧制出原汁原味的敦煌彩塑。他跑遍了敦煌各个乡镇,选取各地的优质红土精心烧制,最终发现玉门关外的红土和敦煌本地土掺和在一起的泥土烧制陶器成功率较高。鲁勤学借亲戚家一块地修建了小土窑,并专门从琉璃瓦厂请了一位烧窑师傅,潜心研发陶质敦煌彩塑。经过反复试验,鲁勤学终于在自己的彩塑厂成功烧制出了第一批附着力强、着色好、表现感优越的陶质敦煌彩塑,结束了“自古敦煌不成陶”的历史,也填补了敦煌旅游产品的空白。
鲁勤学趁热打铁,又相继开发出了莫高窟卧佛、思维菩萨等经典艺术品的仿制品,这些彩陶工艺品不仅还原了莫高窟雕塑的精髓,而且因其材质的不同而赋予了新的表现形式,深受中外游客的青睐。
鲁勤学还参照莫高窟220窟隋唐壁画中的桃形陶埙,精选了阳关,玉门关一带特有的泥土原料,烧制出了音色饱满浑厚的陶埙。陶埙是我国最古老的吹奏乐器,其形状有管形、橄榄鱼形、圆锥形等多种。敦煌陶埙一经上市,就广受中外游客的喜爱,成为敦煌旅游工艺品的新宠。
曾有一位擅长音律的日本游客来敦煌旅游,在市场发现敦煌陶埙,专门乘车满大街寻找鲁勤学。当鲁勤学用敦煌陶埙吹奏出幽深、哀婉的乐曲后,他欣喜若狂地央求鲁勤学收他为徒,成为鲁勤学唯一一名外国籍陶埙吹奏弟子。
借助国内的各类艺术博览会、贸易洽谈会,鲁勤学常常带着各种艺术品赴会参加,并引起了一次次的轰动,敦煌彩塑也逐渐被世人所认识。
近两年,鲁勤学借鉴游客的意见和建议,在查阅了大量历史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精心研制,推出了“献花菩萨”“思维菩萨”“敦煌飞天”“反弹琵琶”等系列敦煌彩塑新品。目前敦煌彩塑已开发的品种达60余个,每年可生产5000余件作品。产品不仅在国内广为热销,而且还漂洋过海,被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外客人收藏。
鲁勤学30年的心血使藏在深闺中的敦煌彩塑走出了敦煌,跨出了国门,并形成了敦煌旅游产品中比较成熟的知名品牌,使敦煌彩塑这一“非遗”制作技艺在传承中不断发扬光大。
新闻推荐
本报敦煌讯(记者张春生)近日,敦煌市委以文件形式向全市印发2013年度10位市委常委各自分担的关乎敦煌经济发展的“奋进之笔”三件事,并把这三件事的完成情况纳入今年目标责任考核中。今年,敦煌市认真贯...
敦煌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敦煌,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