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新闻 玉门新闻 敦煌新闻 瓜州新闻 金塔新闻 肃北新闻 阿克塞新闻
地方网 > 甘肃 > 酒泉市 > 阿克塞新闻 > 正文

追踪“沙漠之王”野骆驼

来源:甘肃日报 2014-04-28 08:10   https://www.yybnet.net/

追踪“沙漠之王”野骆驼

红外线拍到的野骆驼群饮水场景。

保护区工作人员正在安装红外线设备。  本报记者 朱师良摄  

通过电脑察看监控图片。  

本报记者 朱师良

野骆驼学名野生双峰驼,全世界目前大约有800余只,其中约500只生活在中国。

我国的野骆驼主要分布在罗布泊-阿尔金山区域。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范围迅速扩大、狼害严重等原因,野骆驼生存环境受到威胁,种群数量下降非常迅速。专家认为,如不加大保护力度,我国境内的野骆驼将很快灭绝。

4月15日至17日,记者跟随甘肃安南坝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安南坝保护区”)管理局办公室主任海拉提一行,深入荒漠,追寻野骆驼踪迹,探究它们的生存状况。

追寻野骆驼的足迹

安南坝保护区是我国设立的两个野骆驼保护区之一,位于甘肃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境内的阿尔金山北麓(另一个是新疆罗布泊保护区)。长期的观测表明,在安南坝保护区内,生活着200余峰野骆驼,约占我国已发现野骆驼数量的三分之一。

大家都知道大熊猫很稀少,但很少人知道,在沙漠中生活的野生骆驼,数量比大熊猫还要少,它和大熊猫一样珍稀。

春天里,在安南坝保护区核心区,一簇簇顽强生长的沙生植物刚刚身披绿色。

安南坝保护区管理局办公室主任海拉提,每个月都会前往距离县城百公里之外的核心区看望野骆驼,8年来风雨无阻。

4月15日,记者跟随43岁的海拉提和他的同事,穿行在库姆塔格沙漠边缘,一路颠簸,向核心区前进。

经过4小时的跋涉,我们在核心区水源地附近发现了野骆驼的踪迹。记者有幸看见一群23峰的野骆驼群。但当记者想靠近拍摄时,野骆驼已经跑得无影无踪了。

海拉提说,野骆驼奔跑起来时速能达到80公里以上,且能连续奔跑100公里以上。“在荒漠无路的情况下,越野车常常追不上野骆驼。”

进入核心区后,有一个胡杨泉小型野骆驼饮水工程点。海拉提通过设在这里的3架红外线照相机和摄像机,发现了更多不同群落野骆驼的踪迹。

“从照片和视频上可以看到,不到3个月时间内,总计10多批次的野骆驼前来这里饮水。”保护区护林员刘海涛说,“少则三四峰,多则20多峰,几乎每次都有幼驼,这表明野骆驼的种群和数量有所增加。”

野骆驼不同寻常的基因

野骆驼是如何在荒无人烟的罗布泊地区生存下来的?它究竟是不是家骆驼野化形成的种群?

100多年来,有关野骆驼的生存之谜,在国际学术界有很大的争论。

安南坝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张振明介绍说:“研究表明,在人口稀少的古代,整个中亚到西亚东部的低海拔丘陵及平原地区,西起里海,东达陕西境内黄河,南到青藏高原北部,北至贝加尔湖,都有野骆驼分布。随着人类活动的影响,野骆驼的分布区域迅速缩小。”

1876年,在新疆发现“普氏野马”的俄国探险家普尔热瓦尔斯基,在罗布泊以北的库鲁塔格山南麓“阿提米其布拉克”(维吾尔语:有60眼泉水的地方),第一次发现了野骆驼,其制作的标本在俄国展出后,引起了国际上的轰动。人们惊悉世界上还有野骆驼的存在。

据介绍,骆驼科家族有6个种,分别是非洲和西亚的单峰驼、中亚的双峰驼、南美的原驼、羊驼、骆马和驼马。它们体形各异,大小不同,但它们均来自同一个故乡,即北美大陆。

最早的骆驼化石,发现于距今4000万年前的始新世晚期。此后,一支骆驼经白令陆桥从阿拉斯加到西伯利亚,由于不同地理和气候的影响,到达亚洲一些地区后,有的骆驼进化为双峰驼,到达西亚和北非的变成了单峰驼。另一支则越过了巴拿马,分布到南美地区,繁衍成没有驼峰的变种——原驼、羊驼、骆马和驼马。在骆驼科真驼属的两个物种中,单峰驼的野生种早已在数百年前消失,唯一剩下的就是野生双峰驼。而野双峰驼的分布,最主要的就在新疆罗布泊野骆驼保护区,目前大约还剩400余只。

野骆驼白血球的染色明显比家骆驼的淡,此外,在对二者血液中的遗传基因进行分析后发现,野骆驼血液遗传基因与家骆驼有明显差距,达到了3%,而人和猩猩遗传基因差别也不过5%,这些都说明野骆驼和家骆驼分属两个不同的种。野骆驼是靠着独特的构造,在罗布泊这种恶劣的环境下生存下去的。

海拉提介绍说:“辨认野骆驼与家骆驼有一个最简单的方法,那就是看它怕不怕人:野骆驼生性机警,一看见人就拔足狂奔,速度非常快;家骆驼则性情温顺,一点都不怕人,跑起来最快也就是每小时25公里左右。”

在严酷环境中的生命奇迹

张振明说,作为濒危独特物种,野骆驼是地球上唯一可以靠喝盐水生存的陆生动物,野骆驼能在严酷环境中顽强地生存下来,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因此,野骆驼素有“沙漠之王”之称。

“野骆驼是目前世界上最濒危有蹄类动物之一,全球种群数量仅为730-880峰,中国境内约为420-470峰。”张振明说,“野骆驼已被列入世界濒危物种红皮书。作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它比‘国宝\’大熊猫还稀少,其保护意义重大。”

目前,常年栖息、繁殖、活动在安南坝保护区的野骆驼有200多峰。

为了给野骆驼构建健康生存和繁衍后代的栖息环境,2006年起,国务院批准将安南坝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央和甘肃省共投资872万元,开始保护区野骆驼生存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保护区内设立4个保护站、1处地面气象观测站、2处野骆驼饮水工程、3座瞭望塔等,并安排60多名护林人员常年巡护检查,维护野骆驼的原始生存环境。

野骆驼保护区地处戈壁荒漠,荒漠化面积占保护区面积一半以上,受地理和气候条件制约,人工恢复植被难度大。海拉提说:“我们就把野骆驼保护与生态公益管护林结合起来,签订管护合同,落实任务,杜绝人为破坏,开展鼠兔害生物防治,累计完成2.5万亩防治面积,同时累计完成治沙封育5000亩,引导牧民在试验区实行退耕还草和禁牧工程。”

多年来,通过努力,安南坝保护区的野骆驼生存环境明显改善,种群数量不断扩大,保护区逐渐成为野骆驼休养生息的生态“乐园”。

为野骆驼建造生命水源地

据安南坝保护区管理局冬格列克保护站站长胡阿提介绍,安南坝保护区内的库姆塔格沙漠主要以戈壁、荒漠、沙漠为主,年降水量不足60毫米,蒸发量却超过了2600毫米。近年来,干燥的气候使保护区内泉眼干涸,小溪断流。另外,在野骆驼保护区边缘,人类活动的影响越来越大,通往核心区的外来水源补充途径被阻断,致使野骆驼核心区域水资源越来越少,许多野骆驼不得不冒着生命危险长途跋涉到保护区边缘寻找水源。

记者在保护区也看到,核心区内的一些小河道已变成了流沙沟,许多泉眼已经干涸,沙生植物大面积枯死,植被出现退化,水资源的缺乏直接影响到了野骆驼的生存。

“新疆罗布泊保护区内几乎没有可供饮用的水源。”安南坝保护局工作人员李涛说。“那里的野骆驼会长途迁徙到这里寻找水源,安南坝保护区实际上承担着两个保护区的重任。”

不仅野骆驼饮水面临困难,就是保护区的工作人员,饮水也有很多困难。记者了解到,保护区范围内有4个保护站,最远的保护站紧靠罗布泊,距离阿克塞县城有280余公里。“保护站工作人员的饮水都是从县城送去的,每半个月送一次水。”海拉提说。

张振明说,水危机导致生存环境变差,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野骆驼的生存以及种群数量的扩大。

保护区护林员刘文涛介绍,在安南坝保护区核心区,目前只有一处水深约半米、面积有30平方米的野骆驼饮水工程点。这个被称为“胡杨泉”的饮水点,是在2011年8月,保护区工作人员先砌池,再通过铺设管道,引来山泉水而成。这已成为方圆百余公里范围内野骆驼群荒漠生存的生命之水。

安南坝保护区边缘有条安南坝河,年径流量347万立方米,这也是目前保护区唯一可利用的水源。张振明说:“我们计划修建引水工程,将安南坝河的河水引往沙漠深处的黄羊沟一带,以满足保护区内200多峰野骆驼饮水要求,以及区域内部分荒漠植被恢复用水要求。”通过人工引水的方式为核心区野骆驼“灌水”,是目前解决野骆驼饮水问题的唯一途径。张振明说。

安南坝河发源于阿尔金山北麓,流经20余公里后,就渗入砾石戈壁滩。安南坝河流域南部降水相对充沛,阿尔金山海拔4500米以上区域终年积雪,并分布大片现代冰川,基岩裂隙水储存丰富,多以泉水的形式排泄。

记者了解到,就野骆驼保护的水源问题,安南坝保护区管理局进行了3年多调查论证,已经编制了项目规划,计划建设全长60公里的引水工程,将安南坝河的河水,以自流方式引到核心区黄羊沟一带,在野骆驼活动频繁、植被生长较好的区域修建一些小型蓄水池,确保枯水期野骆驼能够喝到水。

保护野生物种需要更多人参与

张振明说,2011年,科研人员在保护区科考期间观察到野骆驼最大种群为62峰;2012年、2013年观察到最大种群分别为52峰和72峰。今年2月26日至28日,保护区工作人员在例行巡护期间,观察到野骆驼种群最大数量达到154峰,是该保护区有历史记录以来最多的一次。“这说明野骆驼活动场地逐步由西北向东南推进,其活动范围在扩大。”

野骆驼得以有效保护,这对野骆驼的“守护神”——奋战在“保护一线”的工作人员来说是最大欣慰。他们坦言,野骆驼不仅是一个物种,更像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好朋友。

“我们今年计划在保护区内设置一个野骆驼繁育基地,让野骆驼在基地里繁殖后代,以防止狼害和人类活动的侵扰。繁殖完毕后,再将其放生大自然。这有利于野骆驼繁殖。”海拉提说。

海拉提告诉记者,保护区除了承担国内约三分之一野骆驼的保护任务外,还承担野骆驼栖息环境的保护任务。“保护区内还有野骆驼生存的伴生野生动物,比如国家濒危野生动物物种野驴、雪豹、猞猁。还有一些濒危植物,比如国家一级保护植物裸果木、三级保护植物胡杨和梭梭,这些都需要我们保护。”

另外,工作人员还面临不少困惑。随着人类活动范围不断扩大,即使地处偏僻的保护区,也难成为一方“净土”。

“保护区内有一定的矿物、奇石和植物标本,有些闲散人员为了‘猎奇\’,往往乘机进入保护区破坏自然环境。”海拉提说,“保护野生物种需要更多人的参与。同时,要尽量减少人类活动对野生物种的干扰。”

新闻推荐

陇南市各乡镇均建立幼儿园

陇南市各乡镇均建立幼儿园本报陇南讯(记者周者军通讯员张霞)近日,记者从陇南市教育局获悉,2011年以来,陇南市新建、改扩建幼儿园288所,其中乡镇幼儿园195所,全市195个乡镇均有了幼儿园。为提高学前教...

阿克塞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阿克塞,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草原儿女筑辉煌2014-07-02 18:09
评论:(追踪“沙漠之王”野骆驼)
频道推荐
  • 近日,漳县检察院联合漳县公安局城关派
  • 为有效遏制大货车交通违法行为,改善道
  • 陇西:“三强”行动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大地回春添新绿植树造林正当时
  • 安财山: 发展藏羊养殖 带富左邻右舍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