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缸好酱要12道工序,经过春夏秋冬四季方可酿成。
本报记者王雁南梁琨摄影报道
11月3日,冬阳正暖,上九山下的一处村落格外僻静,悠长的小路尽头飘来阵阵调味香,深深浅浅的味道沁人心脾。记者一行来到邹城市郭里镇独山村,一处写着“陈世家酿”的精致牌坊闯入记者眼帘。
“醋,又称酢、醯、苦酒、米醋,起源于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周礼》记载‘醯入主醯’,‘醯’是指醋和其它各种酸味品,由此推算,醋有3000多年历史。”随着讲解员的讲解,记者在调味品的历史长河中重新认识醋、酱油、酱这些再平常不过的生活调味品。
活灵活现的泥塑模仿古法制醋现场,充满韵味的调味文化长廊……这都出自做调味品的陈伟之手。“柴米油盐酱醋茶,人们每天都离不开的调味品,有着自己悠久的发展历程,是有生命的。不仅要让传统手工艺做出的调味品摆上百姓的餐桌,还要让浸染着儒香的调味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在陈世家酿酱香国学文化园内,陈伟掷地有声。“老辈人开了调味品家庭作坊,生产的酱、酱油、醋在本地散卖,虽是家庭作坊产品,但由于是家传手艺、纯粮工艺、味道醇正,在当地百姓中也小有名气。”由于父亲年事已高,2006年,在外地闯荡十多年的陈伟便回到了家中,接过父亲手中的担子。走村串户,送散装酱油,年产值有二三十万元之多。渐渐地,他不再满足于家庭作坊、“走村串巷”式的“提篮小卖”,他决心突破自我,让浸染着儒香的传统手工艺再获新生。
为丰富产品种类,他虚心请教,到济宁玉堂、淄博玉兔、巧媳妇、枣庄豹犊等调味品厂家拜师学艺。在不断改良自身工艺的同时,他经历过多次探索实验,并对每一个新品种都要亲自品尝。他凭借自己的一颗诚心和坚持不懈的恒心打动了一个又一个客户,一些大的经销商纷纷与他签约。2012年,陈伟的山东省汇香源食品有限公司被评为济宁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山东省同行业内处于领先位置,成为了带动一方经济发展的主力军。现在的汇香源食品公司拥有三条高标准生产线,生产食醋、酱油、甜面酱、酱腌菜等30多个品种,主要销往济南、徐州、菏泽、临沂、聊城、泰安、安徽等地,年产量可达2万吨,年销售总额2200万元,实现利税400余万元。
做好企业的同时,陈伟更钟情于传统调味文化的传承与推广。为做出真正让老百姓放心的调味料,他在家传古方手艺的基础之上,严格把控原料,紧跟时令进行酿造。“酱的历史很悠久,制作也很讲究。酱的酿造过程是春曲、夏晒、秋油、冬享,需历经四季,自然发酵,才有本酱的独特酱香。”陈伟一边介绍,一边舀出即将出缸的酱让记者品尝,厚重、鲜香的味道在口腔蔓延,格外香醇。
陈伟不仅悉心钻研调味品的制作历史和演变历程,结合本地儒家文化,他还精心打造了一处陈世家酿酱香国学文化园,吸引许多游客前往游览,成为当地旅游产业的网红打卡点。“调味品虽是生活用品,但文化深远。要让更多人了解调味品的传统文化以及传统的手工艺,要让人们在品香醇的调味品的同时,还能“品味”出它古香的历史和传承。”陈伟说。他们一方面由做终端产品自行营销,向商家供应基础原料调整,同时,又创新营销方式,通过微信公众号、小程序、社团微信群等新兴方式,推广新创品牌“陈世家酿”。
传承传统文化,陈伟格外用心;帮助街坊四邻,陈伟则格外用情。在当地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陈伟成立了邹城市大丰收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吸纳周边用工78人,以蔬菜加工为主,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管理模式,实行保护价收购农民手里的蔬菜,提高农民收入3-5倍。他与朝西村种植户签订了100亩蔬菜种植购销协议,发展订单农业,为种植户提供相应的配套技术服务,安排技术人员进行各种问题的指导,让老百姓吃下了定心丸。围绕产业结构调整,他还带动更多的老百姓做一些加工性蔬菜,主要种植胡萝卜、大头菜等,目前已发展种植基地500余亩,每亩可增收2000余元。
“计划再在朝西村邻近村庄开发2000亩种植基地,可扶持带动2000多户农户从事腌制咸菜菜品的种植,不仅要让人们品尝到优质的‘陈世家酿’,还要让周边群众‘品’出‘调味品’的醇正和幸福。”陈伟说。
产品销向全国各地。
泥塑模仿古法制作醋现场。
展馆内陈列着各式各样的醋。
新闻推荐
本报通讯员段彤彤今年以来,邹城市持续加大城市环保投入和绿化建设力度,把城区公园绿地新建及提升改造工程项目作为为民办实...
邹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邹城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