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庆之在白墙上即兴创作。□ 本报记者 陈巨慧
本报通讯员 王崇印
在邹城市有一位“民间高手”,挥“毫”泼墨不见毫,奋“笔”疾书不见纸,点顿提摁间,一副“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跃然墙上。
“这是手指书法艺术,就是以手指代笔书写。”这位“民间高手”名叫常庆之,今年50多岁,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自幼酷爱书法艺术,现为济宁市书法家协会会员,邹城市级非遗项目“指书”代表性传承人。
指书,亦称染指书、手指书或指墨,就是用手指蘸墨书写的一种艺术,是中国书法里的一个特殊技法。其与毛笔相比,最大的难处在于以手蘸墨含量有限,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准确地写出来。
常庆之告诉记者,指书艺术最早可追溯到远古时期,相传鼻祖为介子推。春秋时代,重耳流亡出走饿晕了过去,一直追随着他的介子推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介子推心灰意冷,背着老母亲躲进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寻找两个人谈何容易。于是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可是,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现身。火熄后,才发现介子推母子俩抱成一团,被烧死在了一棵大柳树下。晋文公安葬介子推后,发现柳树树洞里有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做鬼终不见,强似伴君做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介子推的血书诗便是最早的“指书”,距今已有2600多年历史。
指书的主要特点是以手指的轻重、徐疾、点按顿挫、旋转等手法来表现毛笔所具有的笔法,书写者需具备深厚的硬笔、软笔基础和书写技巧。因此,以手指写书法,多是草书、行书。以手指书写隶体,可谓难上加难,几乎无人问津。常庆之却以楷书入手,三十多年来坚持不懈,熟练运用手指各个部位的变化,由楷入隶,练就了一手好隶书。书写时,常庆之五指并用,提顿自如。
“我的大拇指是大号笔,食指、中指是中号笔,小拇指是小号笔。”随着时间的推移,常庆之的字越练越好,找他写写画画的人也越来越多。后来,他利用自身优势,开始从事室外墙体手工彩绘工作,实现了兴趣和谋生两不误。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常庆之在家里闲着的时候,就自发创作战疫情的作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中国加油。“我们不能去治病救人,但是我们可以为疫情防控工作助威呐喊。”复工复产以来,常庆之又每天起早贪黑地忙碌起来。
新闻推荐
在邹城新冠肺炎战“疫”一线,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穿着厚重的防护服,拎着沉重的采样箱,奔走于各个医院和隔离区,被誉为“离...
邹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邹城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