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万德龙 通讯员 赵丽华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在位于孟子故里的孟府习儒馆里,我们经常可以听到孩子们抑扬顿挫的吟诵声,仿佛穿梭于时光隧道。邹城市圣城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孟府习儒馆首任馆长苏艳芝,则为这场跨越千年的传承场景赋予了更多的时代元素。
伺候公公照顾丈夫,十年打拼还清外债
1992年,苏艳芝大学毕业后在两孟景区担任讲解员,从此与儒家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次年,她与空军后勤部队复员军人吴德斌相知相爱。当时吴父身患脑梗,卧床不起。婆婆先后照顾过四位老人,直到老人们安详过世。婆婆孝敬长辈、吃苦耐劳的品质,深深震撼着苏艳芝,优秀家风的传承就此展开。在苏艳芝和婆婆的悉心照顾下,公公的身体逐渐好转,一家人其乐融融,孟母对于家庭的作用,在当代得到了最好诠释。
2004年底,吴德斌骑摩托车时不慎摔了一跤,腿伤几个月不见好,直至双腿突然不能动弹,医生诊断其双腿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苏艳芝从此踏上寻医问药之路,几年来坚持为丈夫中药治疗。为了不耽误工作,她把熬药时间放在了清晨和晚上。每天凌晨三时起床,熬药到七时左右,晚饭后,熬药的同时为丈夫按摩、泡脚……每天只睡三个小时。经过长期的精心照料,丈夫的病一天天好转,慢慢地能走路,如今可以行动自如。为了治病,家里欠下了近三十万元的外债。那时,夫妻俩每月工资还不到两千元,不吃不喝也要将近二十年才能还清全部欠款,一家人的生活陷入了困境。
2006年,越来越多的游客走进两孟景区,苏艳芝在文物局允许的情况下,尝试研发孟子文化的小纪念品放到景区旅游商店里出售,广受喜爱。此后,她承包了两孟景区所有的旅游商店,并注册了山东大儒文化产业有限公司。经过十年的辛苦打拼,她不仅还清了全部外债,而且让丈夫得到了更好的治疗。同年,文物局决定把孟府的“玉兰院”打造成“孟府习儒馆”,委派苏艳芝策划管理。由最初的无人问津到后来的学子满堂,孟府习儒馆成为了海内外知名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和青少年德育教育基地。
一场重病激其奋进,传承文化教子有方
由于长年的奔波劳累,2013年,苏艳芝被查出患上重病。经过复查、确诊、手术后,苏艳芝的身体逐渐恢复。经历生死后,她开始思考让余生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随即,她注册成立了山东孟母教子文化交流有限公司和“孟母教子”商标,接着个人成立了孟母教子读书会。从此,每月开展三次成人传统文化学习,周末、寒暑假开展户外经典诵读和亲子游。读书会还在全国举行了百场公益学习和几十次社会公益活动。多年来,苏艳芝补贴读书会费用二十多万元。目前,孟母教子读书会已有山西、南京、北京等十个分会,全国共有上万名会员。
2015年底,为响应邹城“文化兴市”战略的需要,苏艳芝调到新成立的国企——圣城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工作。她用自己的人脉资源,开展单位广告位的营销和文化礼品的研发销售,整合资源研发出修学游新的亮点产品,并着手更具地方文化礼品的研发。在事业寻求更进一步的同时,苏艳芝更兼顾着教育下一代的职责。儿子三年级便开始接触传统文化,多年的国学滋养让孩子知书达理、阳光上进。在父亲生病后,儿子自己上学、放学,小小年纪就学会了洗衣、做饭。苏艳芝生病后,儿子更是在母亲病床前照顾起居。后来,儿子考上北京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大一时拍摄导演的《寻乐》微电影获得全国最佳导演奖,大四正式成为“中国影视摄影师学会”会员。
回忆过往,苏艳芝曾在那次大病醒来后说:“要把今后的每一天当做生命的最后一天过”。如今,投身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她说:“要把每一天当做生命的第一天过!”她的每一天,充满着热情、朝气、活力,还有希望。
孟府习儒馆里,苏艳芝手拿《孟子》。
新闻推荐
济宁市表彰一批精神文明建设组织工作先进单位和获奖作品27件作品入选“文艺精品工程”
本报济宁1月22日讯(记者汪泷)日前,中共济宁市委宣传部对济宁市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文艺精品工程”组织工作先进单位和获奖作品进行了表彰。包括戏剧《大哉孔子》等在内的27件作品入选市“...
邹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邹城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