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查看原图点击查看原图点击查看原图这两天,有这么一群人成了全市上下争相学习的“大明星”,他们来自最朴实无华的生活,他们来自最平凡无奇的岗位,他们就是2016年度善行义举四德榜“榜上有名”先模人物。今天,记者带您走进扎身基层二十三载的法庭庭长、40多个春秋不离不弃的好媳妇以及20年拯救11条生命的退伍老兵,让感动继续。
张卫东,男,1973年出生,任城区人,汉族,中共党员,现为任城区法院李营法庭副庭长。
人民好法官张卫东:率先设立“礼让调解室”,融入儒家文化的教化内容自1993年以来,张卫东已在法院工作了23年,他坚持在法庭审判第一线,共审结各类案件3000余件。由他审结的案件无一引起矛盾激化,无一缠诉上访,无一错案。在法院工作的人们都知道,案件质量是审判工作的生命线。张卫东牢固树立“小案也要办成精品”的意识,不但自己坚持多担任审判长审理案件、多参加庭审旁听、多参与疑难案件研讨,还要求全庭法官严格遵守程序法和实体法,把好证据关、事实关、法律程序关、法律适用关,提高了全庭法官的业务素质。
不管是家长里短的“小事”,还是重大疑难新型案件,他都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鼓励全庭法官以和谐的司法手段化解矛盾纠纷。在张卫东的带领下,李营法庭在全市率先设立了“礼让调解室”。即在所有民商事案件的立案、开庭、审判、庭后等全程开展调解工作,调解过程融入儒家文化的教化内容,将儒家的“礼让”文化运用到案件调解中,促进矛盾纠纷的有效化解。“礼让调解室”通过场景布置、音乐图片、以案说法等感观冲击,营造一种宽容礼让的氛围,让当事人在温馨的人文关怀情境下化解矛盾纠纷,达成调解协议。
不仅如此,为了进一步履行好立足基层、服务辖区百姓,司法便民、为民的宗旨,他认真总结“礼让调解室”的工作经验,开展了“礼让调解室”进社区活动。在有条件的社区设立调解室,并在每个社区(村、居)选定一名“调解联络员”,认真开展舆情调查、预约调解、巡回审判、矛盾排查和法制宣传等工作,与构建的“调解联络员”网络进行有效对接,形成了“庭、站、员”三位一体的“礼让调解”新机制。畅通了社情民意表达,充分调动了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社区礼让调解室成为了法庭乃至于法院服务社区的平台、沟通民意的桥梁和宣传法治的前沿阵地。
张卫东先后被记“个人一等功”一次、“个人二等功”两次、“个人三等功”一次,连续两年被评为全省法院“办案能手”,并先后获全省法院首届“十佳办案标兵”、全省法院第四届“优秀法官”、全市政法系统“优秀党员干警”荣誉称号。
宋桂芝,女,1952年出生,邹城市人,汉族,群众,现为邹城市中心店镇后西村人。
好女儿好儿媳宋桂芝:嫁到本村只为照顾养父母,精心伺候患病公婆作为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宋桂芝40多个春秋不离不弃,精心伺候着她的养父、养母、丈夫和公婆。64岁的她,在儿子不幸离世后,仍用柔弱的身躯托起家人的希望。人生贵在平凡的付出和坚持,对于亲人,她用一生诠释着爱的奉献。
宋桂芝原本姓胡,但因生活困难,自小便被邻村一对50多岁的孤寡老人收养。宋桂芝打小就十分懂事,因养父母身体不好,十几岁的她就把家务活全部揽了过来。转眼间,宋桂芝到了待嫁的年龄,养父母希望她能嫁给别村的工人或教师,以后可以生活得好一些。但她说什么都不愿意,最终嫁给了本村在家务农的穷困小子宋海泉。为此养父母十分生气,周围人很不理解,几经追问下,宋桂芝才道出了实情,她说:“爹娘都70多岁的人了,走远了我不放心。要嫁就嫁到咱村,天天能照顾着爹娘。”嫁人后,养父母渐渐行动不便,宋桂芝便每天奔走照料,挤出时间多做零工为老人贴补。在她的悉心照顾下,养父母得以安享晚年。
宋桂芝自嫁入婆家就担起了好儿媳的角色。婆婆一直体弱多病,她便肩负起洗衣、做饭的责任从不厌烦,直至老人去世。公公是老复退军人,心中始终装着党,对党的组织生活很是上心。但20多年前公公就患上了哮喘,常年养病在床,别说去村里上党课,想从床边挪到自家院子里都难。宋桂芝明白老人家的心,自己出钱买了辆三轮车,等村里上党课或开党支部大会的时候,她就用三轮车推着公公去参加。十几年来,她就是这么一次次将老人扶上扶下,风雨无阻,从不缺席。近两年,90岁高龄的公公病情恶化,需住院治疗,但她始终未忘记公公对党的忠心,每年再忙都亲自到村大队为公公交上党费。
2015年,丈夫宋海泉患上脑萎缩,生活不能自理,宋桂芝更像上紧的发条,一边照顾住院的公公,一边照顾卧病在家的丈夫。但噩耗再次传来,宋桂芝唯一的儿子不幸身亡,留下儿媳和两个十多岁的孙女,这个家庭又一次陷入了困境。在家人悲伤之时,宋桂芝挺身而起,成为家里的顶梁柱,照顾孙女们上学的同时,劝慰儿媳尽早走出悲伤,好好生活。在宋桂芝的照料下,一家人逐渐恢复平静的生活。如今,64岁的宋桂芝仍在用苍老的双手、柔弱的身躯,不辞辛劳地照顾着她的家人,奉献着自己的爱。
赵中全,男,1972年9月出生,汶上县人,汉族,中共党员,现为汶上县高级职业技术学校教师。
见义勇为的退伍老兵赵中全:即便遇到危险,还是会做出同样的选择“别人遇上困难,我怎能视而不见?我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情,没什么好宣扬的。”谈到他的救人义举,赵中全说。
在2013年6月的一天晚上,赵中全和两个朋友开车刚进入临沂服务区,突然听到“哐当”一声巨响。他和两个朋友迅速赶过去后发现,有两辆大货车撞到一起,后面的车头严重变形。“在后面睡觉的司机直接被甩到前面的大玻璃上,开车的司机则由于巨大的冲击,被方向盘直接卡到盆骨上。”赵中全回忆说,这名司机满头是血,就这样被困在驾驶室内,一条腿还在不停地流血。当时高速路上堵车非常严重,救护车和警察一时半会儿根本来不了。赵中全和朋友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把人救了出来并送到了骨伤医院,赵中全二话不说垫付了2000元的住院费。半个月后,被救司机的父亲带着一面锦旗来到赵中全的工作单位,这时候大家才知道他在高速路上救人的事儿。
如果说这次高速路上救人没有承担什么风险的话,那2011年东平湖中的救人,则是危急关头尽显英雄本色。事情发生在5月1日,当时赵中全和朋友在东平湖观看龙舟比赛。突然听到“有人落水了,快来救人”的呼喊声,赵中全赶紧跑到了岸边,看到几只手在水面上扑腾。原来,落水的是一名女子和她十几岁的女儿,先是小女孩不小心掉入水中,情急之下,妈妈在无保护措施的情况下跳下去救孩子。见此情景,赵中全想都没想就纵身跳入水中。他游到落水母女身边用力往岸边推,这时岸上的人也帮忙往上拉,所幸母女两人都没事。“我19岁当兵入伍,在部队5年,立过一次二等功、一次三等功。”赵中全说,军旅生涯对他的影响非常大。1996年,赵中全转业后,被安排在汶上县高级职业技术学校任教。之后的20年里,他从玉米地中捡过弃婴、在学生宿舍救出过煤气中毒的学生,在105国道上营救过摔成重伤的青年……每当谈起救人的事儿,赵中全总是说,他只是做了一件普通的事情,即便遇到危险,他还是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在20多年的时间里,赵中全先后救了11个人的生命,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一位市民对社会的担当。
新闻推荐
心性儒学与政治儒学研讨会在邹城举行 50余名国内专家学者共话孟子思想
11月12日,由邹城市人民政府、中国孟子研究院、中国孟子学会、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联合主办的“心性儒学与政治儒学”研讨会在邹城举行。来自全国各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儒学、哲学和政治学知名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