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张长青郑莹莹
近年来,邹城市抓住“全省县域经济科学发展民营经济试点县”的重大机遇,积极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建设特色鲜明的小微企业园区和专业市场,引导民营企业聚群聚集式发展,为经济转型、城镇化建设注入了勃勃生机和强劲动力。今年1至7月,该市私营企业达到13139个,同比增长1411个,私营企业注册资金510.3亿元,同比增长67.5%,上半年,民营企业主营业收入完成102.4亿元。
搭建平台——城镇转型“产业区”
“我们在镇里买了房子,每天到工厂上班,既能赚钱,又能照顾老人和孩子,比前些年在外漂泊好多了。”家乡城前镇这两年的变化让段修英切实感受到了生活的改变。基于群众的心声,该镇以小微产业园为平台,先后招引海鼎饲料、康美食品等外向型加工企业,不仅延伸了农业产业链条,增加了农产品附加值,产品远销俄罗斯、日本和华东等国内地区,更为当地群众带来了大量就业岗位,实现了他们在家门口就业的梦想。
为鼓励民营经济发展,该市专门制定扶持政策,设立了小微企业专项资金,重点帮助大中专毕业生、城镇困难居民、返乡农民工、农转非人员等“九类人群”创业就业,着力推动小微企业发展,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渠道。同时,根据民营经济及乡镇民营企业小而散,关联度低的普遍现象,通过整合资源建设8处特色小微企业园,配套完善办公研发、公共服务和生活配套设施,围绕形成轻工纺织、建材家具、现代物流、农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大力招引一批科技型、外向型、劳动密集型企业,形成抱团发展的特色中小微企业群体。
创新服务——升级发展“软实力”
“吸引我到城前做生意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这里的交通区位条件很好,另一个就是这里的‘环境\’很养人”,在邹城经营家具生意的孙强是山亭区店子镇人,当地的经商环境让他颇为满意。该镇通过设立的中小企业服务平台,简化审批程序、加强技术培训、健全再就业及创业体制机制,为小微企业发展提供全面保障和服务。
为全面鼓励民营经济发展,邹城从投资领域、经营条件、投资人资格、注册资本和投资方式等方面,降低准入门槛,放宽政策界限、文化建设及特许经营等领域全面向民资敞开怀抱,进一步拓展民营经济发展空间。同时,通过简政放权、压减行政审批事项、收费项目,向园区和镇下放审批和收费项,并实施重大投资全程代理,畅通项目办理绿色通道;为有创业意愿的城乡劳动者有针对性地提供创业指导培训、法律援助和后续扶持相结合的“一站式”免费服务。为破解中小企业发展瓶颈,该市成立专项资金,分类增加财政支持,用来鼓励民营企业发展,先后组建农户、商户和中小企业三大信用联盟,实行互联互保,帮助民企抵押担保、还旧贷新,降低融资成本,扶持企业做大做强。创新升级——打开筑梦“新空间”
创新是发展的“源头活水”。如何能够吸引更多的科技元素聚集创业发展这个大舞台,邹城突破旧思维,以创新驱动为核心,打造企业竞争力,华煤创昊多路真空电磁起动器、天河科技的智能化混凝土搅拌上料(防尘)喷射系统、天工机电的百吨级蓄电池牵引调车机车等一批省内国内首台套项目相继研发成功。
为优化民营经济产业结构,该市通过引进新技术、培育新业态、创建新模式、发展新产业,发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创新与转型统筹发展。全面提升邹城经济开发区、邹城工业园区、兖矿·中心机电产业园、华电国际·唐村循环经济产业园创新能力,加快建设特色突出、错位发展的创新创造创业“三创”体系,构建起以创新型园区平台为基础,以专业性公共服务平台为引领,以企业研发平台和产学研合作为主体,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开放高效的完备创新体系,实现了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民营经济发展互补良性格局。相继成功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大学科技园、智能矿用装备科技园2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实验室等企业创新平台28家,一批科研成果实现就地转化,形成产业优势,为民营经济打开更加广阔发展空间。
新闻推荐
■本报通讯员张长青赵海燕***,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任务,也是贯穿整个“十三五”时期的重点工作。在这场攻坚战中邹城市把第一书记作为“精锐部队”,充分发挥部门、项目和资金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