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约生于公元前372年,卒于公元前289年。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代,因幼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家境十分贫寒。相传,孟子的母亲仉(zhǎng)氏十分贤惠,辛劳地抚养孟子,为了给孟子创造一个良好的邻里环境,她三迁其家,最后找到一个读书人作邻居,使孟子终成大器,成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学说,是儒家第二大宗师,被后世尊为“亚圣”。
断机教子我国旧时蒙学课本《三字经》中,载有“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的话,讲的是孟母“三迁择邻”和“断机教子”的故事。孟子家贫,无钱上学,他经常趴在学堂的窗外听书。孟母发现儿子有学习的兴趣后,便因势利导,用树枝做笔,地当纸,教孟子识字。
春秋战国时代,学术风气蓬勃发展,诸子百家争奇斗胜,使人眼花缭乱,不知如何选择才好。然而孟母有她坚定的主张,她无视老庄的玄虚,惟独醉心于孔子的忠恕之道,亲自寻寻觅觅,终于在孔门诸子中为孟子找到了启蒙老师。古籍中记载孔子的孙子孔伋曾这样评价年轻的孟子:“孟孺子性乐仁义,言称尧舜,世所稀有也。”
小孟轲终于进了学堂,但贪玩是孩子的天性,有时,小孟轲偷偷遛出学堂,到外面玩耍,自然荒废了学业。一次回家,孟母询问他学习情况,小孟轲支支吾吾,孟母很生气,就拿刀把织机上正在织的布一刀割断了。并对小孟轲说:“这布是一根根线织起来的,线割断了就无法织成布了。读书求学问也是同样的道理,平时学习不用功,荒废学业,就永远别想学到真本领。”孟母的这一举动,给小孟轲的心灵以极大的触动,小孟轲向母亲认了错,从此朝夕苦读。孟母“断机”教育激励孟子刻苦读书之法,既朴素又科学,对今天那些望子成龙的父母不无启发作用。
休妻风波孟子成年后,经常外出讲学。有一年夏天,他从外边回来,推门进屋,见妻子田氏裸着上身在织机前织布。孟子见状大怒,当即写了一纸休书,要将妻子赶出孟家。孟母知晓后,非旦没有怪罪儿媳,反而批评孟子说:“古人言:‘将上堂,声必扬。\’你是个通文晓礼的人,怎么连这个规矩都不懂呢!进你妻子的房间,你为什么不敲敲门,或者咳嗽一声呢?你不声不响推门而入,这是你的不是,怎么能怪罪你媳妇呢?”孟子闻言大悟,立即给母亲认了错,向妻子陪了不是。休妻风波就此化解了。孟母不仅是位教子成材的慈母,还是一位善于处理家庭纠纷的好婆婆。
孟子曾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传说孟子婚后无子,不得已领养了一个孩子。孟子四十岁时,妻子田氏竟有了身孕并顺利生下自己的骨肉。孟母见有了亲生孙子,一连几天喜得合不拢嘴,就对儿媳说:“你这是带人家的孩子,修自己的孩子。这不,人家的孩子带大了,自己的孩子也有了。”据说,“带孩”的风俗就是从孟家传下来的。
孟母对儿子的教育无微不至,即使在成亲之后,夫妇相处之道,还得烦劳老母为他操心。孟母一生操劳,身体十分硬朗,对于孟子的照顾及督教也毫不放松。孟子也十分孝顺,他为了奉养老母,只到齐国担任一个清闲的教授职务,而不忍远离故国谋求更大的发展。
懿范千秋孟母曾对儿子说出了一段千古名言:“夫妇人之礼,精五味,擅酒浆,养舅姑,缝衣裳而己,故有闺内之修,而无境外之志。以言妇人,无擅制之义,而有三从之道也,故年少则从乎父母,出嫁则从乎夫,夫死则从乎子,礼也。今子成人也,而我老矣!子行乎子义,吾行乎吾礼。”这段话的大意是:妇女的礼节德行是专重家务的操持,不过是精于做好五种饭食、酒浆,奉养好公婆,缝补衣裳而已。只有忙于院内的事情,而无过问院外之事的志向。一个贤良的主妇,不议人非,管好家务是本分,妇女没有自己做出决定的事情,只有三从之道。年轻时听从父母的安排,出嫁后就顺从丈夫,丈夫去世后就要听从儿子的,这是符合礼仪的。现在你已长大成人,我也老了。你不但是一家之主,还是一个要走仁义之道的大丈夫,我当然听从你的。即使在生活上苦一点,我也没有怨言。你不要为了我而迟疑不决,果断地决定你自己的事情吧!
孟子能成为“亚圣”,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体系中地位仅次于孔子的人,多得力于他的母亲。孟子的母亲是位伟大的女性,她克勤克俭,含辛茹苦,坚守志节,抚育儿子,从慎始、励志、敦品、勉学以至于约礼、成金,数十年如一日,丝丝入扣,毫不放松,既成就了孟子,更为后世的母亲留下一套完整的教子方案,她本人也成为名垂千秋万世的模范母亲,典型的中国良母,至今仍传为懿范。
新闻推荐
点击查看原图眼下正值邹城市张庄镇大樱桃销售旺季,今年张庄镇大樱桃销售改变了以往摆摊设点的模式,利用互联网平台,做起了网售。目前,全镇已有500多户大樱桃种...
邹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邹城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