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国乐吕光社张誉耀张长青
初春,素有“岱南奇观”之称的峄山脚下春意萌动,今年就可挂果的苹果树栽满了南山坡。邹城市峄山镇沈庄村党支部书记王计得高兴地说:“这600亩苹果园能建成,多亏了市里的补贴政策,每亩苹果园第一年补300元,后三年每年补200元,不见果就有收益。”
邹城山区丘陵多,农民多种植花生、地瓜等农作物,产量低,效益差。为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同时又绿化生态,2012年起,邹城市在全省率先实施退耕还林生态富民工程,规划10年内新建经济林基地30万亩,逐步把山区打造成为集林果生产、观光采摘、生态体验、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生态花园。市财政每年列支1.4亿元用于山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造林绿化奖补,其中4000万元对连片500亩以上的经济林基地进行奖补,连续补助4年,第一年核桃、板栗、樱桃等林果每亩补助500元,苹果、桃等每亩补300元,第2年、第3年、第4年每亩补助200元。
邹城市委书记张胜明告诉记者:“这种补助方式变过去花钱买树苗为花钱买‘活树\’,农民也从‘花公家钱为公家栽树\’向‘花公家钱为自己栽树\’转变,造林成活率由原来的不足50%提高到现在的90%以上。”
在退耕还林上,邹城坚持群众自愿原则,同时鼓励土地流转、土地置换和大户规模经营,实行连片开发。实施山、水、林、田、路、景综合治理,树栽到哪儿,水、电、路就跟到哪儿。市财政每年投入1亿元以上用于山区基础设施建设。“村里1300多亩退耕还林区全部栽上了果树,除了补贴,政府还给修上了路,挖好了渠,建好了桥,通上了电,还提供有机肥。”城前镇河南村农民武永理说,过去水土流失很厉害,现在基本上不流失了。
为解除林果销售的后顾之忧,邹城市积极发展冷链物流,扶持得阳枣业、康美食品公司等20余家林果生产加工企业和十八趟、盛世良田等70个专业合作社,签订供货协议。通过政府网站发布供求信息,在国内大中城市设立连锁超市,积极对外促销。
良好的奖补政策带动资本下乡以及农民种植经济林的积极性。截至目前,该市发奖补资金1.5亿元,建成核桃、大枣、大樱桃、苹果、桃等经济林基地61个、8万亩,栽植各类优质果树400余万株,初步形成了“一镇一品”的林果产业发展格局,走出了一条“农民得实惠、政府得生态”的双赢之路。
为帮助农民种植好林果,邹城与省果树研究所签订科技合作协议,实行“技术托管”,退耕还林区域按每500-1000亩公开选聘一名林业技术员,与市、镇林业技术人员一起,分区包片,靠上指导。新建经济林基地推广应用优质苗木、立架栽培、矮化宽行、微灌设施等20余项国内领先实用技术,打造精品示范园20余个,提高建设管理水平,实现果品优质、高产、高效。
省林业厅厅长刘均刚认为,邹城市持之以恒抓造林绿化,起点高、措施实、效果好,为全省实施退耕还果还林建设积累了经验、探索了路子。
新闻推荐
□吕光社报道3月12日,邹城市郭里镇林业站副站长杨延明(右)在核桃园指导农民刘胜利给核桃树压枝。□本报记者姜国乐吕光社张誉耀 本报通讯员张长青编者按本...
邹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邹城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