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大概是冬季里人人都需要的东西。不仅是生活中,作为媒体人,我和我的同事们在工作的日子里同样倍感温暖———因为那些不断呈现在《济宁晚报》版面上的人和故事。
梁山县优秀农村女教师李秀云,在冬天透风、没有任何采暖设备的办公室里,数十年如一日地为学生呕心沥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女协警刘会一年365天、一天4次护送济宁学院附属中学的学生过马路,没有一次缺席,在她执勤该助学岗的一年多时间里,5000多名孩子不曾发生一例交通事故,老师、家长称她为“马路天使”;邹城市第二实验小学的徐辰杰,患有成骨不全症,体型不仅比同龄孩子小了很多,连打个喷嚏都有可能骨折,而他不仅没有自卑消沉,反而坚强乐观地生活着,学习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辰杰的爷爷更是用尽全部精力悉心照料,日日陪伴,祖孙俩的故事感动着同学和老师,而这些平凡的人们更感动着、温暖着我们。
这些温暖的人,用他们各自的故事,标刻出济宁的体温;同样的,一座城市的温暖,说到底,是许许多多温暖城市的人。
其实,我们的生活中有随处可遇的温暖。早晨上班路上,眼前的城市是干净的,因为那些顶着严寒工作的环卫工人在黎明之前便已经收工了;下班路上堵车了,不用急,因为在十字路口,一定有坚守在车流中的交警在忙碌地疏导;夜班后很晚回家,看到小区门口的门卫仍端坐着,留意进进出出的人,用心为居民打造安全的居住环境……我们的生活因他们而变得温暖,城市也是如此。
济宁有着两千多年的儒家文化积淀,养成了“仁”与“礼”的儒家气质,打造温暖城市、美丽济宁,有着得天独厚的历史条件。当翻开往昔的一份份报纸,回忆那些温暖过我们的人,感受这座城市的变化,便更觉如此。这些被我们记录下来的温暖,既有让人热血沸腾的爱心活动,也有使人心生敬意的风雨坚守,既有催人泪下的生死大爱,更不乏那些从小小感触中沉淀下来的生活真谛。而这千万个故事,每天仍在继续,关键是你能不能用心去感知,将温暖酝酿成内心的力量。
北方的冬季寒冷而漫长,我们需要多穿几件衣服,给身体一些温暖,同时更需要感知、奉献关爱,给心灵一些温暖。2014年的日历就要翻过去了,希望所有生活工作在这座城市的人,于忙碌的日子里,学会从身边的温暖中找到勇气和力量———艰难打拼、温暖前行,生活的底色便是如此。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盖鸣霆通讯员高晶1月6日早上6点多,家住任城区长沟镇的伊奶奶去集市上买早点。老人已经75岁了,走起路来依然步伐矫健。让她万万没想到的是,早点铺子还没走到,...
邹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邹城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