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新闻 泗水新闻 汶上新闻 嘉祥新闻 金乡新闻 鱼台新闻 微山新闻 邹城新闻 曲阜新闻 梁山新闻
地方网 > 山东 > 济宁市 > 邹城新闻 > 正文

邹城互助养老院窘境:无年轻人、后继无人,邹城互助养老院窘境:无年轻人、后继无人

来源:老年生活报 2013-10-21 00:39   https://www.yybnet.net/

核心提示

山东省邹城市北齐村这个远离市区的小山村,像邹城市其他100多个村庄一样,从2013年4月开始尝试这种互助养老,老人告别了世代散居的老屋,住到了村集体的宿舍里,吃“大锅饭”,互相照顾生活起居。

在被抽空的空心村里,乡村为空巢老人置办了一个“大家”,互助养老院模式试图解决空巢老人的生活、孤独以及养老问题。但他们一天天老去,这些年迈老人之间的互助养老,又能撑多久?

80岁的照顾77岁的

活了77年,邹城市香城镇北齐村村民王计兰住进养老院时,才第一次用上淋浴。帮她搓背的,不是她的儿女,也不是养老院服务人员,而是同屋的另一位老人——80岁的张召娥。

当邹城市香城镇北齐村在4月初挂起“互助养老院”牌子时,过惯了平静生活的老人带着马扎,争相来看看这个村里的“新单位”。后来,一些老人陆续住了进去,引发了全村老人的“骚动”。

“只要生活能自理就可以住进来,不要钱,但吃饭自理,没有服务员照顾,来去自愿。 ”王计兰揣摩了好几天村支书的这番话。她有三个儿子、一个闺女,还有五个孙子、孙女,但现在留在她身边的只有准备生孩子的三儿媳,想来想去,王计兰还是递交了入院申请。

“要是我有个头疼脑热的找谁去?孩子们都在外地上班,三儿媳妇转过年生完孩子也走了。 ”一句“都走了”,王计兰就把自己所有孩子的情况介绍完了。

住进这个互助养老院,王计兰和78岁的黄兴梅、80岁的张召娥分到了一个互助组,住在一间房里。平时除了听戏、看电视,三位老人就在一起拉呱,“白天在养老院里呆着,晚上也住在这里,没事再回家看看。 ”张召娥说。

没怎么经村支书号召,养老院里能容纳40多个老人的第一批房间就住满了。村里虽然也有过“养儿防老,住养老院丢人”的大讨论,但村支书说,自己养活自己不丢人。

在养老院里,这些以前独居的老人中,年轻些的被选为管理员,照顾大家的起居饮食。农闲的时候,几十位老人住在一起,集体生活,轮流做饭,互相照顾;农忙时,再各自回家干活。虽然这是个松散的集体,但日子仿佛又回到了公社“大家庭”。

如果遇到谁生病,大家再不用担心没人管了。 “一个人生病,十个人盯着,院门口就是村卫生站,乡镇医保都联网了。 ”大律村互助养老院管理员王长喜说,每个村里能有的“现代化”都集中到养老院周围了,超市、澡堂、燃气灶应有尽有。

生活和孤独都解决了

村里这种互助养老院建起的背后,是老人逐渐老去的年龄。互助养老,让空巢老人不再孤独。

在较早尝试这种互助养老的邹城望云一村,住进养老院的不只是独居老人,还有老人家庭。村支书孙善成说,在这个互助养老院里,每位老人一年都能过一次生日,一个月看一次电影、演一次大戏。

“每个老人过生日,村里一次拿出400块钱,买个蛋糕,送瓶红酒,炒上菜,大家坐一起唠唠家常,回忆过去的生活。每个月老人能参加三四次生日宴会,可高兴了。 ”孙善成说。

前几天,大律村联系民政局,给60多位在这里居住的老两口拍结婚照。满玉伦和王长兰老两口因为去济宁看孩子,没赶上照相,懊恼了好几天。

在邹城市,有100多个村庄建起了这样的互助养老院。因为场地是利用闲置的学校、村社兴建,用水、用电有政府补贴,每个村的成本并不高,只需要给养老院添置一些桌椅床柜。

在独居老人比例比较大的邹城农村,每个村支书都为有了互助养老院而高兴。“村里独居老人的生活、看病、孤独问题,一下子都解决了。 ”孙善成说。

抱着自己4岁的孙女,满玉伦和王长兰老两口说,因为村里没有寄宿制幼儿园,互助养老院里还住着四个孩子,也算幼儿园。院里的大爷、大娘谁都可以担任一天幼儿园的“保姆”。

随着村里近三分之一人口往互助养老院集中,村里的卫生站、超市甚至村委都在向养老院集中,一个养老院成了一个村的公共资源,甚至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家里没人是人命关天的大事”

距离邹城市十几公里的山区小村北齐村,原有1500多名村民。随着年轻人外出打工,村里剩下的900多名村民里,有370多人是60岁以上的老人,大部分独居老人的生活只能依靠互助养老。

对于农村互助集中养老的模式,有人认为这违背了几千年中国农村分散居住的老传统,但现实让农村选择了这样的互助养老。如今,穿过邹城一个个村庄,访客很少能够看到20岁以上、50岁以下的中青年人,靠子女养老送终的传统,在现实中不得不改变。

在邹城市兴办互助养老院的100多个村庄中,每一位支部书记谈及自己村庄这些年发生的变化,似乎都讲述着一个相似的故事。

“一批批的年轻人离开孩子、老人,远赴城市打工,再后来,孩子也离开了农村。 ”孙善成说。

在只有电、自来水的家里,每一位独居老人每天从床上爬起来时,在完成一个农民全部自给自足的生活后,要“忘记”自己已经是一个老人了。

在只有120户、450人的康桃村,60岁以上的老人达到80余人。 “村里的常住人口只有不到300人,中老年人占了一半多。 ”村支书康梅青无奈地说。

康梅青和妇联主任每天的任务之一就是在村里转上一圈,对这些空巢老人挨家挨户敲门探望。之所以这样“巡视”,是因为一件事情让他触动很深:村里一位老人的儿女都出去打工了,老人突然发烧,不能动弹,等到村里发现的时候,老人发烧十几天,奄奄一息。

“家里没人,这可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啊! ”康梅青说,他的手机半夜里从不敢关机,因为总会有老人半夜找他。

在康桃村党支部的对面,村医务室的大门已经生锈。

“原来村卫生服务站就在村委会门口,村医60多岁,去年得癌症去世了。以前村里人有个小病还有村医,现在生病了只能跑两里路去邻村看。我现在正愁得慌。 ”康梅青坦言。

实际上,像康桃村这样的小村庄面临着更大的生存危机。人都走光了,有的小村已经消失了。

“互助也有不行的那天”

满玉伦注意到,村里没有年轻人喜欢的网吧、台球室和KTV,老两口担心,总有一天,“第三代”孩子们也要离开这里,到县里上学去,最后村里只剩下一堆“老骨头”。

“如果有一天大家都不行了,最后谁照顾谁呢? ”作为养老院里“最年轻”的人,年近60岁的王长喜自问自答,“来到养老院的人不会一天比一天结实,村里如果没有年轻人,互助也不是长事。 ”

曾有专家将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农村发展设计为四个阶段,家庭承包责任制改革、乡镇企业发展、小城镇建设、区域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但很少有人知道,在经过30年发展后,一些农村只完成了四个阶段里的第一步。

“我们在改革农村生产关系的同时,并没有配套改革农村的公共产品供给制度,致使在集体经济逐渐空壳化的同时,留下了一个公共产品供给的重大制度缺陷。 ”一位专家表示。

在养老与生存之间,大多数家庭的老人选择牺牲自己,让孩子外出谋生。

然而,子女外出打工并没有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相反,村里的老人看到城里子女的周期却越来越长。子嗣的生存与发展,大都摆在长辈的亲情之前。

作为一个60岁的老人,孙善成坦言,自己的两个孩子也没能留在村里,既不能“养儿防老”,也不能为村里的发展做贡献。在劳动力过早被城市“抽空”的农村,农村的养老和整个农村能否继续生存下去实际成了一个问题。

“不把年轻人找回来,互助就后继无人了。 ”王长喜说。

盘活“空心村”

能不能把年轻人从城里喊回来,每一位农村老人都有自己的思念和苦衷。

作为村支书,孙善成在回忆过去那个村集体的劳动与互助时,另有一番感慨。

“现在这个村庄,其实是一个没有约束力的集体。现在个人干个人的活,个人打个人的工,个人发个人的财,没有人再考虑村里的发展了,连家里老人都没有时间照顾。 ”孙善成无奈地说,“过去,农民有土地拴着,现在,土地、老人都拴不住年轻人,咱们村里连个像样的村集体会议都开不起来。 ”

一位大学时专门研究西方农村发展的邹城市当地民政干部说,现在在一些村里,村集体会议要求30位村民代表出席,实际上,这30个村民代表,一年到头甚至连春节都无法回家凑到一起,更不用说村里平时有什么“政治生活”了。

有专家称,中国农村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四位一体的社会生态,想要挽救政治、社会、文化以及经济逐渐“老龄化”的办法,就是重新盘活村里剩余的全部资源。

一些有经济头脑的村支书在想,随着农村人口的减少,农村的各种资源越来越有集中的可能。现有的“养老公社”也许将成为撬动农民工和土地两个资源的一根“撬棍”。

“反过来想,如果我们把他们的后顾之忧解决了,替他们尽孝了,让老人享福,也算村里给小的们办了一件实事,这也是拴住他们心的一个好法子。 ”一位当地民政部门干部说。

孙善成书记的想法则更加直接:“有些老人的孩子在外面当领导,当企业家、工头,可以调动这些人的积极性,给村里搞点投资和赞助,上个项目啊,完全可以,这就是老人身上最大的资源,咱不能浪费了社会资源是不是? ”

跟孙书记想到一起的还有后瓦村支书王守春。种着大片果园的王守春认为,随着老人被集中起来供养,他们的农田、宅基地都闲置下来了,这对于村集体而言,正是集中起来搞经济的一个好机遇。

“我也想过,把这些闲置的宅基地、农田统一收回来,统一包出去,搞点果园、绿色蔬菜。 ”

农村问题专家党国英认为,把农民工的父母供养起来,并不能“挽回”外出农民工的心,反而可能让他们更无后顾之忧了。不过,通过自愿的方式,让一些老人手中无力耕种的田地、废弃的宅基地统一使用起来倒是可以盘活农村经济,同时也是一种新型的土地养老模式,村集体可以通过收取土地租金,供养村里的老人。齐鲁

新闻推荐

机器人“开战”

选手展示机器人性能参赛选手入场。选手们整装待发。试运行现场,选手们测试机器人。文/图本报见习记者朱熔均通讯员吕卫锋冲上山坡、漂移过弯、跨越“...

邹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邹城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邹城互助养老院窘境:无年轻人、后继无人,邹城互助养老院窘境:无年轻人、后继无人)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