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张彦彦本报通讯员张宝奎张怀华
2月20日,邹城市北宿镇后贾村的一处香椿芽大棚里暖意融融,一股股清香扑面而来,一片绿油油的香椿芽生机盎然,煞是惹人喜爱。“一个大棚的香椿,春节前后能卖两万多,除去农资化肥、增暖投入、工人等费用,一个大棚的香椿芽一年能收入近万元!”村民杜来勇笑着告诉记者。“去年我们村实行了自愿土地流转,我包了70亩地搞集约化经营,种植了香椿芽、大蒜和一些果树。”50多岁的杜来勇在种植方面自有一套经验,打破了以往一麦一棒的模式,搞起了特色农业,实现了集约化生产。除此之外,该村目前已有87户农民签订了土地流转合同,流转土地面积300多亩,由9个承包户承包。
后贾村怎么有这么大变化?记者在采访中得知,原来去年村里来了“第一书记”张胜超,他走访村民群众了解民情民意,发现该村濒临城区靠近矿区,好多农民外出打工,家中种植的粮食由于管理跟不上影响了产量,并且一到麦收秋收时间回家忙种忙收影响打工收入,好多农户都不愿意种地了,但也有几户种植大户想搞集约化种植而没有大面积的耕地。为解决种地农民的负担,节约种植成本,张胜超和村两委一班人多次开会研究,积极向上级农业部门咨询政策,又召开党员大会、村民群众代表会,多方征求村民意见,征得全村90%以上的农户同意,在全村搞起了自愿土地流转模式。
本着“双方自愿”的原则,农户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村与村民、村与承包户都签订了土地流转合同,按照每亩每年1000元的补偿标准,承包户补偿给农户,并且根据粮食价格行情,土地流转金三年调整一次,每年付一次。解放出大部分农村劳动力转向工业、服务业等其它行业,培育了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为群众铺就了一条致富快车道。
该村50多岁的村民陈召海告诉记者:“我家6亩多地全部流转给了种植大户,不用种地每年还能净挣6000多元,我和3个儿子都在矿上打零工,一年收入10万多元,生活迈进了小康水平。”
北宿镇结合该镇实际情况,创新农村土地管理的新模式,推行土地流转,让村民在自家门口就能有活干、有工打、有工资领,切实增加了农户的收入。目前,该镇有5个村、近600户农户进行土地流转2000多亩地,4000多名农民在家门口就能上班了。
新闻推荐
本报邹城讯(通讯员李长井)3月5日,由51辆出租车组成的首支“雷锋车队”正式亮相邹城街头,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以优质高效服务打造出租车行业...
邹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邹城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