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长剑
十余年前就知道李樯先生的大名,知道他的字写得很好,多次在中国书协主办的活动中获奖或入展,系中国书协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但真正认识李樯先生是近几年的事情,先生初给人的印象是身材魁梧,衣着整洁,既有朝气,又有文气。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国内开始改革开放,全国人民都朝气蓬勃,一大批青年憧憬着自己的文学梦,先生便是其中一位,并连续不断地在报刊上发表着自己的文学作品。但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李先生却由文学转向了艺术,从一个笔耕不辍的文学青年转型为一位成熟的书法家,完成了一次华丽的转身。
李樯先生的书法境界颇高,隶书古雅清丽,情趣盎然,有碑的拙趣又有着简的率意,一些顺势夸张的笔画极富个人特色,如末笔的横画和某些捺笔都处理成优美的弧线,极力开张。而短点与长线的组合不仅丰富了书写节奏,它造成的疏密对比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极具现代感,让观者在对其变形能力的惊愕中赞叹其空间布白的巧妙。他的草书洒脱、飘逸,尤其是连绵的细线如舞女的长袖,在富有韵律的旋转、翻腾中自有情致流出。诚如段玉鹏先生所言:“李樯所具有的境界,所秉承的天赋让人觉得不靠勤奋达不到,光靠勤奋也达不到”。
每次去先生的办公室,都是见到他在伏案工作,几张桌子拼成的工作台很大,上面堆满了书籍、手稿。一面墙壁上挂满了先生创作的书法作品,有挥洒自如的草书,也有充满金石味的隶书,每一幅都是那么精彩,都充满了书卷气。
随着书法热潮不断的推高,一部分书法家不断地追逐展览、追逐名利,跑场子、占山头,忙炒作、忙营销。导致艺术水平不断下滑,结果是“名有了,字无了”。先生近十余年来基本上不再参加比赛性质的展览,不慌不忙,不哗众取宠,潜心做学问。书法最终写的是个人的学养、境界,而这一切都必须有学问来滋润,他是深知这个道理的,并及时调整了主攻的方向,转向学术的高端攀登,从一位成熟的书法家,成为一名学者型书法家,完成了又一次的华丽转身。
他的成功之路体现了书坛对“书家学者化”的呼唤,古语云:“汝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深厚的文化积淀使先生卓具慧眼,取法自然不同流俗。因此,我们再看他近期的书法作品,其作品境界之高、书卷气之浓郁的,在当代全国中青年书法家中,也属翘楚。
一个文化人,都有着对自己生长、生活环境的偏爱,这种特殊的情感往往体现在他们的作品中。如贾平凹商州系列的文章,莫言以高密为故事发生地的小说,王安忆的海上风气。在绘画领域如岭南画派、长安画派、海派等等。这不仅因为他们熟悉、热爱这儿的风土人情,同样这片土地也在养育、滋养着他们的灵魂,把他们的作品打上深深的烙印。身处孟子故里的李樯先生也常常被这种情绪所激动,孔孟之乡是文化的圣地,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抬头摩崖石刻,俯首秦砖汉瓦。这儿到处弥漫着传统文化的气息,先生不仅敬畏文化、保护文化,还在传播文化、创造文化,于是就先后更有了“中国著名书法家写邹城”等大型活动。其碑学专著的《秦汉刻石选译》一举拿下了山东省政府颁发的“泰山文艺奖”和山东省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并被数十所高校书法专业用于本科生教材。并应山东省政协之邀撰写《山东省区域文化通鉴》济宁卷汉碑部分。近日又有碑学论文《汉碑考辨六题》获山东省第三届书学讨论会优秀论文提名。还被山东省委、省政府聘为第四届泰山文艺奖评委。对于取得的成绩,先生看得很淡,他知道都是“过去式”了,同时,他知道自己的理论研究才刚刚开始,他有更高的目标。
从文学到艺术,从艺术到学术,似乎先生在每一个时间段都有着自己的主攻方向,而且在每个领域都做的非常出色,让人们看到绚丽的花、丰硕的果。他的这种强烈的文化情结让人感动,而在此的种种努力也成就了他。纵观九十年代成名书家在新世纪的十年中,在艺术上很多都销声匿迹了,有些停滞不前甚至越来越差,究其原因恐怕在于学养不足,制约了发展空间。
李樯先生有着诗人般的才情,有着学者的素养,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有着深厚的书法功力,相信其艺术之路将会更为宽广!
李樯艺术简介
李樯,字吟舫,别署杞芳堂、杞芳草堂。著名学者、书法家。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书法家协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第四届泰山文艺奖评委;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山东楹联学会理事;邹城市文联主席、党组书记。
主要学术专著有《秦汉刻石选译》、《杞芳堂读碑记》、《山东省区域文化通览·济宁卷·汉碑》等。其中《秦汉刻石选译》获第三届泰山文艺奖、2011年度山东省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等。论文《汉碑考辨六题》获山东省第三届书学讨论会优秀论文提名奖。
书法作品入展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各类展览13次,其中全国第三届楹联书法大展获奖提名。
杞芳堂记
李樯
余祖籍古邾之乡,龆龀嬉遊于铁山之下。山阳有大石坪,纵横可十数亩。于其平处则奔逐之,陂处则攀爬之。每值春日融融,风满襟抱,徜徉其间,洵可乐也。其有凹凸处,皆见之惯矣,初不知其为文字也!及负笈入学,乃与铁山暌违。然时心驰而神往之,犹周迅翁之与百草园也。
幼时立志学书。稍长,由唐楷上溯汉晋碑帖,寝馈其间几三十年矣。曩者,偶得铁山摩崖拓片而大陶醉焉。再往其处则躩躩然畏敬之,颤颤然摩挲之矣。读其文字,乃大赞叹。经文左下有记,记其刻经缘起。言经主数姓者,“可谓门抽杞梓,家握芳兰”。余思杞梓,比其质也;芳兰,喻其气也。古人成此旷古之大事业,其情怀岂止杞梓、芳兰而已哉!
值修葺故家旧宅,以备兄弟子侄辈春秋祭扫时起居之所。乃借取“杞芳”二字以颜其额,喻吾志也。
济宁日报社书画院主办
第13期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苏玉)记者昨日获悉,2012年高考保送生资格名单已经公布,济宁市共有12名学生,这其中有8位同学是因省级优秀学生称号而获得保送资格。从名单中记者了解到,这8名...
邹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邹城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