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宋仪凯
本报通讯员缪学振马洋洋
“小柳编,不起眼,投入少,无污染,伸手就能把钱赚”、“来料加工不垫钱,坐在家中把活干,种地做饭两不误,每天能挣百十元。”在鱼台县清河镇农村流行的一句句顺口溜,生动地描绘了该镇杞柳产业给农民带来的幸福生活。
“家里也种了杞柳,收完杞柳后,我就来这里打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们靠杞柳吃饭。” 12月11日一大早,清河镇清河村村民张华思就赶到镇上的金筑工贸有限责任公司,他今天的工作是编织一个杞柳篱笆。“计件工资,平均一天收入在100块钱左右。”张华思一边忙着手里的活,一边跟记者拉起了家常。
说起种植杞柳给群众带来的实惠时,清河镇分管副镇长许庆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杞柳亩产一般在6000斤左右,价格每斤在1元左右,这样每亩收益将近6000元。如果加工成白条,按2.4斤柳条出1斤白条计算,白条每斤3.5元,亩产效益将翻番。杞柳皮还可冬贮养羊,每亩柳皮可育肥3到4只羊。老的杞柳根还可以做成根雕艺术品原料售卖。粗略算来,杞柳的经济效益是水稻、小麦的3到5倍以上。
当下农村已进入了冬闲时节,但在金筑工贸有限责任公司,到处是一派忙碌的景象,公司生产的柳编产品畅销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生产能力达500万件,销售收入5000万元,外贸出口额700万美元。“下步,我们将不断加大杞柳工艺品研发和创新力度,全力做强做大杞柳产业,带动周边老百姓增收致富。”公司负责人王勇峰介绍说。
为进一步做大做强杞柳产业,擦亮“中国杞柳之乡”金字招牌,鱼台县清河镇按照“上规模、高水平、强带动”的发展目标,采取政府扶持、招商引资、兼并联合等多种形式,培育杞柳种植基地,新建了500亩杞柳良种繁育基地,大力扶持润柳、金柳园、鲁岭工艺品有限公司等省市级龙头企业,扩大生产规模、研发新产品、打造自主品牌,形成杞柳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带。积极推广“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鼓励企业与农户签订杞柳保护价回购协议,形成企业与种植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实现农户种植、家庭加工、企业收购“一条龙”经营模式。截至目前,该镇种植杞柳面积已达2.5万余亩,杞柳深加工生产企业30余家,成立杞柳专业合作社30家,杞柳从业人员达1.2万人。清河镇“中国杞柳之乡”的美誉享誉海内外,成为全国知名的杞柳加工出口基地。
新闻推荐
■最美基层干部□本报记者赵德鑫姜国乐本报通讯员乔志宇村里的沟渠重新得到了清理;两个自然村通上...
鱼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鱼台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