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为进一步宣传报道济宁市在***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典型事例,反映帮扶干部深入基层、真诚服务的工作态度,反映困难群众受到党和政府帮扶后的温暖之情和感激之情,再现一幕幕令人感动和温暖的场景,本报即日起开设《讲述冬天里最温暖的故事》栏目,敬请关注。
■本报记者宋仪凯
一张老式的陈旧沙发靠墙而放,一个红色的高低柜因油漆脱落露出了斑驳的颜色,九袋半没有脱壳的稻米因无处安放索性就堆放在一旁,让本不宽敞的门厅显得更加局促。12月19日,记者来到鱼台县谷亭街道蒋庄村贫困户蒋召海的家。“这是孙子的午饭,孩子没有娘了跟着我们吃住。”在低矮简陋的厨房里,记者掀开锅盖看到黑色的铁锅里盛着地瓜和大米一起熬成的粥。“鸡鱼肉鸭的多长时间能吃上一次?”“唉,7年前看病借的5万块钱现在还有1万多没还上呢,哪舍得吃肉。”蒋召海的眼里不知不觉已经噙满了泪水。短暂的难过后,老人的言语变得自信和坚强,他表示,有了上级的救助和乡亲们的帮助,最困难的光景已经过去了。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同。73岁的蒋召海没有想到在垂暮之年开始经历生活的不幸。大儿媳妇因尿毒症医治无效在4年前去世,大儿子因为胃癌做了胃切除手术,保住了一条命但从此失去了劳动能力。二儿媳患有精神分裂症,身体状况时好时坏,不仅不能从事生产劳动,还需要有人贴身看护,二儿子又患有严重的癫痫,时常发作,夫妻两人都需要服药治疗。几年间,无情的病魔吞噬了蒋召海家人的生命和健康,儿子儿媳们的医药费像一个无底洞一样填也填不满。唯一的一个孙子是蒋召海最大的希望,但孙子的抚养费和学费又常常让他犯愁,各种困难像枷锁一样套在蒋召海身上,让他不堪重负。“我必须撑起这个家,要不然一大家子就散了。”年过7旬的蒋召海毫无选择的再次成为这个家的顶梁柱。
在蒋召海勉力支撑这个家的时候,党委政府、街坊四邻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他儿子儿媳看病把家里的积蓄花得差不多了,村民们看到他家实在是太困难了,就自发捐了12800块钱,算是帮他解决燃眉之急。”村支部书记蒋召赞说。据蒋召赞介绍,得知蒋召海家庭贫困的情况后,有关部门为蒋召海的大儿子办理了低保,学校免除了蒋召海孙子的学杂费,驻村干部也经常送些米面油等生活用品。蒋召海向记者介绍的声音比先前高了许多:“家里的五亩来地,现在是村里帮忙耕种,不收一分钱,一家人的吃粮没问题。村里的建筑队还免费给俺家建了淋浴间安了太阳能。”“多谢党委政府的照顾和兄弟爷们的帮忙,我虽然日子过得艰难,但心里是暖的。”生活的重担没有压垮这位羸弱的老人,来自方方面面的温暖却让他泪流满面。
陪同记者采访的乡干部介绍说,县里已经将蒋召海一家列为***对象,建档立卡。以前仅蒋召海的大儿子一人享受低保,老两口享受社保,医保的个人部分免交。下步将加大扶助力度,为一家5口人申请低保救助,并为二儿媳办理残疾证申请残疾补助。
站在一旁的蒋召海先前已经知道了这些救助措施,但听到乡干部的介绍后,还是不停地说:“谢谢、谢谢……”记者注意到,此刻蒋召海的眼睛还是湿润的。这位历经生活艰难的老人,也在感受着***带来的温暖和幸福。
新闻推荐
4个民生项目列入国家建设基金计划,争取基金3.35亿元本报鱼台讯(通讯员吕继军乔志宇姜潘峰)新年伊始,漫步于鱼台城乡,一处处如火如荼的建设...
鱼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鱼台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