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孙逊“即便是普通年景,种芦笋的年均亩产收入也能保证在1.2万元以上,比种棉花、大蒜的收入高多了。”忙着在地里收获芦笋的村民梁龙兰笑着对记者说。在鱼台县鱼城镇田集村的芦笋种植基地里,一株株碧绿的芦笋带着暖暖的春意破土而出,带给村民们无限的生机和希望。
4月是芦笋的最佳生长季,一天就能长出十几厘米。村民李文师是种植芦笋的行家了,他告诉记者,每年3月到7月是芦笋“窜”的最快的时候。“特别是到了4月份,芦笋长得可快了,今天才露一个头,明天就一根筷子那么长。要是漏割了,过两天就顶上开花了。”据田集村党支部书记闫三群介绍,芦笋属于多年生宿根农作物,地下根系发达,长到20多公分就可以开采。“现在的芦笋收购价每斤5元左右,如果栽培得当,一年种植,十年受益,村民们如今一亩地年收入都在万元左右。”闫三群说道。
俗话说,“沙土看苗,粘土打粮”,而田集村是个地地道道的沙土村,村里将近一多半的土地都是沙土,肥力小,效益不高。十多年前,受李文师种植芦笋成功的启发,闫三群也打算在村里推广,但由于芦笋种子价格较高,一两就得900多元,一亩地需要一两种子,因此在推广初期,闫三群面临的问题自然少不了。
为了消除村民的顾虑,2011年,闫三群率先在自家的8亩地上种植了芦笋,第一年的亩产值就在5000多元。他的成功激起田集村越来越多的村民效仿种起芦笋来。目前仅鱼城镇田集村的芦笋种植面积就达到了300多亩,辐射带动远至江苏地区的种植面积1000多亩。
刚过了晌午,来自丰县的芦笋商贩准时开着大货车来到村里,李文师碗里的水饺还没来得及吃上两口,赶紧把这天收割的200多斤芦笋装车,赶往村头销售。“这是商贩来俺们村收购交易的地点,不管刮风下雨,他们都雷打不动地来。”李文师一边忙活着一边对记者说:“今年的芦笋市场非常好,收购价一直维持在每斤5元,即使小棵的也能卖到4元。”在收购现场记者看到,来自丰县的收购商一过完磅,立马按照老价格当场给村民“点票子”,这几筐芦笋给李文师换来了1000多元。
据收购商介绍,这几年,芦笋凭借富含多种氨基酸、蛋白质和维生素以及良好的保健和药理功效,一举占领市场,成为市民餐桌上的“稀罕物”。前几年价格还比较低的时候,收购来的芦笋大多用于制作罐头并销往日本、韩国。如今,随着国内市场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吃芦笋的人越来越多,推升了芦笋价格。“就拿我们丰县来说吧,每天对芦笋的需求量就有三四千斤。我们也会送往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那里的需求量达到每日三四吨,批发价也在每斤10元左右,超市的零售价至少在15元以上。”收购商贩李大哥告诉记者。
随着芦笋市场被打开,种植户的积极性也日益高涨。如今在田集村村支书闫三群的带领下,成立了三群芦笋种植合作社,现已发展社员60余户,年均亩产收入保证在1.2万元以上,多数村民年收入10万元不是梦。
新闻推荐
——鱼台创建省级生态县工作侧记■本报通讯员乔志宇姜潘峰立夏过后,驱车穿行在鱼台县城乡,无论是城镇与乡村,还是湿地与田野,到处天蓝水碧...
鱼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鱼台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