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季鸾 李浩然1947年7月25日,李浩然在搭乘电车上班途中遭遇车祸去世。就此,张季鸾和李浩然这两位民国报坛南北两大巨擘相继离去,但二人的办报精神却激励着一批又一批新闻人。
□石绍庆
在民国报坛上,曾一度有“北张南李”的说法。“北张”即指在天津主持《大公报》的张季鸾,“南李”指的是在上海主持《新闻报》的李浩然。张季鸾与李浩然曾同窗共读,又分别在当时国内极有影响的两大报纸任总编,“中国三大报”(另一报为《申报》)之一任总编辑,一南一北,倡论时事,一度传为民国报坛佳话。
一
张季鸾(1888—1941),名炽章,祖籍陕西榆林。张季鸾的父亲张翘轩,中进士后以知县分山东,先后在山东汶上、平度、曲阜县任职。后被巡抚张曜欣赏,特奏授邹平县知县,在任四年。1888年3月20日,张季鸾生于山东邹平。1901年,张翘轩病逝后,他随母亲扶柩返回榆林,后就读烟霞草堂,师从“关学大儒”刘古愚。
张季鸾出生前一年,李浩然(1887—1947)出生于陕西咸阳,取名寿熙,字伯虞,“浩然”是其从事新闻业后的笔名。李浩然出生于书香门第,祖上三代均为翰林。父亲李岳瑞,曾任工部主事、工部屯田司员外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等职;祖父李寅,曾授翰林院庶吉士;曾祖父李善荣,曾官翰林院学士。
早年,李浩然的祖父李寅在关中书院求学时,与贫寒的同乡刘古愚同学,二人品行相投,都有一颗忧国忧民之心,于是“订昆弟交”。家境优越的李寅不仅在生活上接济这位出身寒微、生活十分贫困的同学,还让他读遍家里的藏书,且悉心讲授,从而使刘古愚得以顺利完成学业,最终成为一代”关学大儒”。由于此种机缘,李浩然的父亲李岳瑞也拜刘古愚为师。
1902年冬,李浩然到醴泉烟霞洞拜访老师“关西大儒”刘古愚,刘古愚介绍说弟子中有张某“年最少,极聪颖”,这里的“张某”即是张季鸾,遗憾的是这次两人并未相见。第二年,两人肄业于宏道学堂,方才相见定交。1905年,两人同赴日本留学。
张季鸾的父亲张翘轩与李浩然的祖父李寅都是同治甲戌进士,张季鸾又与李浩然的父亲李岳瑞同时在刘古愚门下读书,按辈分张季鸾较李浩然长。然而张季鸾在年龄上小李浩然一岁,且两人在陕西与日本求学期间均在一个宿舍,也就无论辈分称呼为“昆季之交”。
1910年10月,于右任创办《民立报》,刚刚回国后的张季鸾与李浩然便一起加入参与编辑,李浩然主要负责地方新闻。《民立报》善于“用事实说话”,巧妙地选择事实、组织事实、对细节进行安排,从而让受众自身形成强烈的感受,对事件有自己的认识和判断,对促成辛亥革命的发生、发展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张季鸾与李浩然在《民立报》的短暂时间,为他们日后的新闻事业奠定了基础。
辛亥革命后,张季鸾南下担任孙中山先生的秘书,并先后在《大共和日报》担任编译、在《民信日报》任总编辑。1916年任上海《新闻报》驻北京记者。1916—1924年任北京、上海两地的《中华新报》总编辑。1926年,接办天津《大公报》,任总编辑兼副总经理,主要负责评论工作。1941年9月6日病逝于重庆。
1911年5月,李浩然受聘进入《新闻报》,利用自己留学日本的经历以及语言上的优势,最先担任日文编辑。1913年,李浩然由日文编辑升任总编辑,负责《新闻报》日常的编务工作,1916年开始正式主《新闻报》笔政。1941年底,上海租界沦陷后,李浩然毅然去职。1945年抗战胜利后,回任《新闻报》秘书一职。1947年7月,李浩然在搭乘电车上班途中遭车祸而死。
张季鸾在主持《大公报》笔政后,先声夺人,提出著名的“不党、不卖、不私、不盲”四不主义办报方针,得到了国共双方最高领导人的一致赞誉。而李浩然在主持《新闻报》笔政后,《新闻报》的日销量曾一度居全国之首,达到近20万份。李浩然还每天针对当日发生的时事撰写短评和时论,给我们留下了一批古朴清丽、可读性强和感染力大的评论文章。这些时论、短评,在当时有”北张南李”之誉。
二
1923年,张季鸾在为《新闻报》30年写纪念辞中,对同学李浩然的办报成就,高度赞赏:“古有隐于市,隐于朝,浩然乃隐于报社,终年服务,恬退自甘。夫一事业之成功,皆赖主其事者不断的注其心血经历,积尺寸之功,以成山岳之大。”同为著名报人的徐铸成曾经回忆道,他曾不只一次听到张季鸾极口称崇李浩然,说:“伯虞先生的道德、文章,是了不起的,是我生平的畏友。记得二十年代初看《新闻报》,常常看到署名”浩然”的时论和短评文笔是很古朴而清丽的。”
1937年3月,张季鸾五十寿庆,李浩然特意给老同学写了一篇题为《张季鸾同学五十寿序》祝寿文章,文章除叙述自己与张季鸾三十余年友谊趣事,更期许能再有三十年的友谊:“更经三十年,复于今日相聚,观君儿孙环侍……不更为至快之事耶。”1941年9月6日,张季鸾因病去世。挚友离世,李浩然万分悲痛,专门撰写《张季鸾先生轶事》的纪念文章,刊登在了1941年9月10日、11日的《新闻报》上。李浩然评价张季鸾:“季鸾待人接物,及治事治学,惟抱定一诚字,是以独有深知灼见。又视人急难,如己之事。三族之党及友朋之无依者,或子女失学者,往往身任其难,呵护料理,无不周至。”
1947年7月25日,李浩然在搭乘电车上班途中遭遇车祸去世。就此,民国报坛南北两大巨擘相继离去,但二人的办报精神却激励着一批又一批新闻人。
新闻推荐
10月17日,信秀荣(左)来到济南,参加全省道德模范座谈会。(资料片)□本报记者王浩奇本报通讯员胡克潜李瑞宁汶上县中...
汶上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汶上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