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刘长春魏玉季
十一假期,汶上县次邱镇马口村畔机声隆隆、遍地金黄,一片丰收景象。“要是按节气,9月20日前后就可以收玉米了。今年听了‘大数据’的话,晚收了半个月,每亩多收150斤。”马口村种粮大户孟宪龙今年种了500多亩玉米,笑得合不拢嘴。
孟宪龙所说的“大数据”,是汶上县2017年新上的农业“四情”智能监测平台。该平台在全县建有3处智能化监测站点,对农作物病虫发生情况、土壤墒情信息、田间小气候环境气象信息、农作物生长发育状况进行实时监控,并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云平台等信息处理技术,实现数据采集自动化,信息传输网络化,数据分析统计智能化,为全县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今年秋收期间,农业科技人员通过监测站实时传回来的玉米生长信息,综合分析后给出指导意见,向种粮大户宣传适期晚收。“收玉米不能光看节气,目前几天太阳好、昼夜温差大,是出粮食的时候。”据汶上县农业局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介绍,经过分析,最佳收获期是9月底到10月初,在节气的基础上每晚收一天,每亩就能增产10斤。通过对已收获的玉米计算,今年的亩产接近1400斤,比去年高出300斤。
“目前,全县的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了95%以上,将农民从繁重的农业劳动中解放了出来。”张相伟介绍。当前,他们一方面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推广适时晚收技术,调动1000余家种植专业合作社、1490家种粮大户、80余家农机专业合作社,开展社会化服务。
新闻推荐
医院老照片医院外景汶水之滨,嬴秦故里。始建于1953年的济南市第二妇幼保健院,历经六十六年风雨,现已发展成为一...
汶上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汶上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