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唐修岳
金秋结硕果,合作谋发展。9月23日上午,济宁市2019年新旧动能转换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暨签约仪式举行。开工仪式现场,十余辆大型挖掘机工程车、十几块重大项目展板映入眼帘,不远处“说了干、定了干、按期完”的标语醒目可见、振奋人心。
本次重大项目集中开工65个,总投资334.9亿元,2019年计划投资57.7亿元,为济宁高质量发展奉献上了累累硕果和丰收的喜悦。期间,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济宁市人民政府共同签署了《共建济宁市产业技术研究院暨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济宁分院合作协议》,揭开了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与地市共建的序幕,为全市经济的长远健康发展积蓄了更多向好向上的能量。
攻克“卡脖子”技术瓶颈
聚力主导产业集群发展
科技创新是立国之本,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本次集中开工的项目中,落户汶上化工产业园的山东中科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功能新材料项目尤为引人瞩目。
该项目由中科院嘉兴绿色化工中心和新典化学联合牵头投资建设,总投资30亿元,分两期实施,一期投资15亿元,完成两套万吨级催化剂和固化剂生产线,两年投产后实现产值30亿元;二期投资15亿元,建设百万吨级聚氨酯和环氧树脂生产线,两年实现产值70亿元。项目主要产品为多种有机胺类产品,是重要化工原料。
有机胺是一类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广泛用于聚氨酯催化剂、医药、农药、染料等领域。此前,由于产业需求量大,此类产品80%依赖国外进口,是名副其实的“卡脖子”核心技术。落户济宁汶上的功能新材料项目,不仅在精细化工领域首创连续固定流化床系列工艺,更实现了安全、环保生产。“项目建成后,将打破目前有机胺高端产品大量依赖进口的国际垄断局面,年产值可达100亿元,利税20亿元以上。”开工仪式现场,中科院嘉兴绿色化学工程中心主任倪平满怀期待地说,我们团队将发挥“科、贸、金、工”四位一体的洪荒之力,为济宁实现高质量集聚发展交出最佳答卷。
“该项目符合园区产业定位,与园区现有企业产业关联度高,能够实现集聚发展。”在谈及项目落地后的发展规划,汶上化工产业园相关负责人信心满满地说,项目落地后将成为园区重点发展板块——新材料产业板块的龙头项目。能够拉长化工产业链条,极大促进园区集聚发展。下步,将开通“中科院项目直通车”,围绕加快项目进度这一目标,倒排工期,强化措施,加大攻坚力度,推动项目快建设、快投产,全力助推济宁市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
优化营商环境服务水平
精心筑巢引凤来栖
纵观65个项目,不仅个个可圈可点,更不乏“高大上”项目,涵盖了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医养健康、现代高效农业、文化旅游、现代金融等十余个行业领域。这些项目来到济宁后,呈现出这样一个特点:落地用时短、服务效率高。
总投资30亿元的山东中科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功能新材料项目正是一个鲜活的例子,该项目从初次洽谈到签约落户仅用时48天。除此之外,投资10.78亿元的中国农批鲁西南农产品交易中心项目、投资10亿元的齐驱汽车零部件产业园项目等数个10亿元以上项目也纷纷快速落户济宁这片投资热土,创造了实打实的“双招双引”济宁速度。
为何这么多大项目钟情济宁?这得益于济宁市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近年来,从深化“放管服”改革、激发市场活力,到进一步扩大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打造竞争新优势,济宁市优化营商环境的顶层设计不断出台。探索实行了容缺受理、多图联审、并联办理、联审联办机制,最大限度减化审批程序,压缩办理环节、精简办事材料、缩短办理时限、提高服务效率,打造了“手续最简、环节最少、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办事流程,加快营造一窗受理、一链办理、一网通办、一次办好、集成服务、快捷高效,保障项目快落地,逐步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得到了广大客商的认可。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在创造良好外部环境,提供优质内部环境,确保服务保障最优化的同时,济宁市体制机制改革持续加快,在全省率先挂牌成立产业技术研究院。产研院以产业应用技术为核心,以市场化运作为导向,推动企业、科研机构、大学、政府等创新要素深度融合,为地方新旧动能转换提供强劲支撑。
重槌敲响鼓。本次集中开工仪式期间,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济宁市产业技术研究院、中科院嘉兴绿色化学工程中心、山东中科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签署了《聚氨酯应用技术研究院共建协议书》,为相关项目加快建设投产提供强劲支撑。“扶它上马,陪它走一程,将来项目实现良好运转后,我们可以撤出来、不要代价,因为我们是‘政产学研金服用’一体化的政府支持的公益性研究院。”采访时,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孙殿义如是说。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盖鸣霆通讯员井晓晗李雅雯“多亏你啊,是你从阎王爷那里把我拉了回来。”日前,汶上县经开区的张大爷在“身边好人”...
汶上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汶上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