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78年到2018年,中国的改革开放正式迈入第40个年头,这期间,医疗卫生领域发生了翻天巨变,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深化,医疗卫生基础设施不断更新,重大疾病防治水平和群众健康情况持续提升,医疗卫生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与此同时,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历届领导班子团结奋进、扎实苦干,全院医护人员技术求精热情服务,让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实现了华丽蝶变。一栋栋现代化的门诊病房急救大楼相继拔地而起,一台台高精尖的医疗设备陆续购置应用,一名名高水平的技术人员先后入职,一项项高难度的科研课题不断攻克……如今,医院专科设置齐全,技术力量雄厚,医疗设施先进,在济宁主城区,“一体两翼、一院三区”发展格局已然成型,医联体和远程诊疗体系遍布济宁各县市区,并通过多种渠道下沉优质医疗资源,让基层百姓尽享健康红利。
122年前,在济宁老城城南的牌坊街上,成立了一家名为巴可门的医院。或许当时谁都不曾想到,这间带有教会性质的小诊所,会在以后书写济宁医疗事业发展史上的史诗篇章。而在今天,她有了一个更亲切、熟悉的名字——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
在此后的一段漫长岁月里,医院见证了时代兴替、经受过战火洗礼,自身也曾先后更名为德门医院、济宁市立医院、山东省立医院第三分院,这期间尽管条件艰苦,医院却始终践行“诚信厚德,至善求精”的宗旨,在不断救死扶伤中砥砺前行。1955年,医院成功开展首例腰间盘切除术;1958年,在省内首创肠痈汤配合局部炒盐热敷治疗急性阑尾炎并取得良好效果;1961年,成功开展首例肝叶切除术;1965年,成功开展首例右心导管检查;1972年,成功开展首例经纵膈全胃代食道术;1977年开展首例全鼻缺损再造术创全省同级医院先河……就这样,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在杏林中耕耘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1978年,全面改革开放之风吹遍了中华大地,医疗行业也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新的历史时期,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继续潜精研思、锐意进取,不断加快与世界接轨的步伐,攀登了一个又一个医学高峰,继续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就在这一年,人工心肺机在手术室开始应用、首例前路颈椎减压治疗陈旧性颈椎骨折并发截瘫案例获得成功;1981年,医院首次为成功心脏病患者安装永久心脏起搏器;一年后,成功开展济宁地区首例大脑运动区动静脉畸形全切手术并获成功;1983年,神经外科在全省首次行细孔快速钻颅、脑室插管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并获成功;1985年,在国内率先开展耳后小切口治疗三叉神经痛,并举办了全国培训班;1986年,在国内首创用十枣汤治疗小儿肺炎;1989年,心胸外科冯先富关于提高食道癌手术效果和生活质量的研究获得第五届亚太科技博览会银奖;1991年,医院病毒遗传实验室发现两例染色体新核型,经鉴定为世界首报……这一系列成绩的取得,不仅让该院在鲁西南地区愈发地出类拔萃,也让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声名在省内、甚至全国越叫越响。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在为一方民众的健康服务了近百年,成功医治了成千上万疑难患者后,1994年7月,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首获“三级甲等医院”桂冠,一块沉甸甸的牌匾,代表着国家医疗卫生行业主管部门的官方认可,也标志着医院的服务能力再上新台阶。受这一荣誉的激励,医院各业务科室都有了长足发展,先后涌现出一批高水平、有特色的重点学科,冠状动脉支架植入、肾脏移植、肝脏移植、多指断肢再植等检查诊疗项目的开展,填补了医疗卫生领域的诸多个区域空白。同时,国家卫计委国际紧急救援中心网络医院、国家卫计委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国家卫计委高级卒中中心、国家卫计委舒适化医疗研究基地、国家卫计委内镜与微创医学培训基地、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全国健康管理示范基地等头衔的取得,更是对医院扎实发展医疗技术的表彰。
百年一院,树人为先。在上述一系列辉煌成绩的背后,是几代一院人默默付出和孜孜追求。上世纪50年代,当时的市一院还叫山东省立医院第三分院,受省卫生厅委派,内科副主任医师李正钧、妇产科副主任医师刘宝玖、儿科副主任医师房念东、外科主治医师刘培棠,眼科主治医师邱淑筠、山东省现代外科奠基人之一刘福龄,长期致力于中医和中医结合研究的王正甫等一批省内知名医疗学术精英来院工作,不仅带来了当时国内最先进的医疗技术和理念,他们无私的奉献精神、高尚的职业操守,都为后继者树立一把把标杆。在老一辈医务开拓者的示范、引领下,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医疗专家,诸如陆林、刘国进、段友俊、黄学易、赵云龙、刘学宽、王强、孙晓斐、刘瑞娟、谢颖光、郝云良、曾文超、蒋树龙等,过去的几十年间,他们都在各自领域收获了累累硕果,在济宁乃至鲁西南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史上,注定都有属于他们的浓墨重彩的篇章。而他们对待技术精益求精的态度,对待病人感同身受的大医情怀,也将化作一种品格和文化,绵延不尽、薪火相传。
百年传承谱写医疗事业新篇章
高点定位,精细布局,
“一体两翼、一院三区”同发展
记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改革开放40周年发展成就
2015年9月1日,一个在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122年历史上有着重要意义的日子,坐落于高新区诗仙路旁的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东院区正式开诊。本着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原则,东院区在建筑布局方面非常讲究,诊区按系统和疾病谱分区,方便患者就诊;门诊环境宽敞、明亮,让患者感到舒心。此外,东院区学科配置齐全,拥有呼吸内科、消化内科、重症医学科等33个病区,17个医技科室。争分夺秒的急救绿色通道、国际先进的抢救设备,方便快捷的日间手术,为急危重症患者提供了完整、快捷、高效的一站式急诊急救通路;服务周到的健康管理中心、德艺双馨的医护团队,为群众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同时,东院区与总院区实行医疗同质化服务——与总院区专家交叉坐诊、查房和手术,确保了群众在这里能够享受到顶级医疗资源。
让人没想到的是,东院区启用仅一年时间,门诊住院量就显著增长,几乎达到饱和。为最大限度满足患者看病就诊需求,医院实施了东院区的续建工程,从提质、增量两方面满足更多患者的就诊需求。今年上半年,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东院区的续建工程——门诊大楼东西翼(西翼为急诊大楼、东翼为妇儿中心)先后建成并投入使用。急诊大楼涵盖普通急诊、急诊医技、急诊留观、急诊抢救功能,可满足抢救急危重症患者的各项设施所需,在急诊抢救区域和重症监护区域,每张床位均配备吊塔、呼吸机监护仪等高端先进的抢救设备以提高抢救效率。妇儿中心包含了放疗科、核医学科、透析中心等医技科室及儿童健康管理中心、母婴中心、日间病房,让东院区的医疗服务功能更趋完善。崭新的环境,完善的设施,专业的医疗技术团队,为患者营造舒适的就诊氛围,收获更好就医体验感。
今年8月26日,在城区西郊大运河畔,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西院区正式开诊,至此,该院“一体两翼”“一院三区”发展格局正式形成。作为全市重大建设项目、民生项目,西院区拥有床位1000张和停车位 1100个,辐射城市西南片区及嘉祥、汶上、梁山、金乡、鱼台、微山等地400余万常驻人口,满足群众多层次、多元化的健康需求,并将在完善西部城区功能和助力城市发展方面起到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医疗资源及服务能力方面,西院区与总院、东院区实现“同质化”,门诊医技科室设置齐全。在此基础上,西院区突出自身特色,重点打造急救中心、康复中心、血液中心、肿瘤中心等综合性大专业病区,急诊内外科汇聚市第一人民医院知名专家、骨干人才为城区西部居民提供“绿色生命通道”;成人康复科兼具内科、外科专业康复优势,综合中医传统疗法,特色治疗肢体痉挛、头针治疗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眩晕与平衡康复等疾病。血液中心、儿科中心作为国家级中西医结合重点专科培育项目,集合全院资源和专家优势,打造鲁西南血液病和儿科的医教研医学高地。此外,西院区创新实现了“院前急救—院内急诊—危重病监护—综合康复”一体化全链条诊疗服务模式,处于国内领先低位,大大提升医院急危重症诊救治水平。同步打造省内领先、全市唯一的“互联网医院”,整合优质医疗资源,运用线上线下资源和技术,让“足不出户看病”逐步现实。
本报记者张昭晖通讯员胡安国董婉婷周静
抢抓机遇,迎潮而上,
推动院建、管理、服务由大向强
2017年,一场公立医院改革潮流在全国席卷开来。改革医院发展制约因素,优化医疗资源配置,进一步激发医院活力。那年的7月 30日,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召开第一届理事会成立大会,正式建立起法人治理结构,研究审议通过医院章程,百年老院再一次迎来新时代、新征程。
“今天医院正式成立第一届理事会,这标志着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正式启动并迈出了重要而坚实的第一步。这是医院121年改革发展历程中的一件大事,将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医院党委书记、理事长孙树印在发言中表示,实行医院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是加快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重要举措,将推动医院全面提升整体管理水平,推动医院建设、管理服务“提档升级、由大向强”转变。
从最初只有几个人的小诊所,到专科设置齐全,技术力量雄厚,医疗设备先进,集医疗、教学、科研、康复、预防保健与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肩负济宁及周边地区的疾病治疗中心和危重病人抢救中心重担,就诊病人辐射山东、江苏、安徽、河南4省的30个县市区,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发展壮大的历程如史诗般恢弘壮阔。医院实现今日的成就,除了每位一院人的辛勤付出,还得益于医院管理者对每一次重大改革发展机遇的战略性把握。
第一届理事会成立后不久,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汶上县区域医联体启动,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和汶上县人民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组成区域医联体,成员之间本着“合作共赢、互利互惠、共同发展”原则,不断完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开展双向转诊、学科托管、人才培养、技术支持、信息资源共享等多项合作,推动汶上县区域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之后,兖州区、梁山县、曲阜市等4县域的9家医院相继与市一院签约合作,建成以“分院区”为主要特色的紧密医联体。优质医疗资源跨医院、跨社区、跨区域互联互通,建立医疗集团,形成百年一院发展新模式。以医联体为载体,医院积极推进分级诊疗。目前,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医联体成员单位34家,成员单位覆盖整个济宁地区及菏泽、枣庄部分县市区,集团成员合作共建,发挥百年一院医疗资源优势,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在稍早之前,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紧跟互联网发展大潮,创新建立了“医院+互联网”发展模式,建设医疗智慧云平台,与县市区综合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等医联体单位实行远程会诊,相继建立起济宁市心电诊断、影像诊断、检验诊断、病理诊断远程会诊中心,开展精准医疗“同质化”服务。通过远程网络,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与173家医疗机构实现医疗同质化,覆盖3600余个村卫生室,实现医疗信息数据的实时传输和在线分级诊疗,伴随着连续两年纳入济宁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如今各项远程医疗服务已然实现常态化、规模化,全市基本形成“基层首诊,分级诊疗,急慢分治,双向转诊”的诊疗模式,群众在基层医院看病,享受到三级医院专家的高水平服务,较低医疗服务价格、较高的报销比例,也进一步降低了患者的看病就医负担。
同时,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积极打造卒中中心、创伤中心、胸痛中心、儿科中心等专科联盟医联体,向基层医疗机构传授诊疗经验、提供技术支持,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至周边县区。以卒中中心为例,今年年初,以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为龙头,成立济宁市脑卒中防治联盟中心联盟,启动济宁市脑卒中急救地图。全市确定首批22家脑卒中定点救治医院,形成覆盖全市的脑卒中救治网络。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从医院管理、人才培养、专科扶持等方面对成员单位进行全方位帮扶,促进各地图医院将不断提高急性脑卒中救治技术水平;同步创建的双向转诊绿色通道,完善卒中单元建设和双向转诊制度,方便市民就近就医,从而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更加精准、高效的救治。
秉承区域行业龙头单位的责任和担当,近年来,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通过不断创新发展合作模式,帮助下级医疗机构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丰收,让基层群众告别“就医难”,得到切身的实惠。医院精细化管理、远程协同医联体建设、绩效管理等多项改革经验也在全国院长大会等平台作交流发言,吸引了多省市业内同行到医院参观学习,市一院经验也将在外省市践行远播,为当地百姓送去健康福祉。
■后记: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不知不觉中,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已经陪伴这座城市走过122年光景。医院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宗旨,发扬“励精图治、管理规范、发展医院、造福人民”的办院精神,打造了一张饱含温度与内涵的城市名片,“精湛医术看一院”这句标语,慢慢地被越来越多的济宁市民所熟记并口口相传。
健康至上,生命无价。如今,借助改革开放四十年春风,紧抓卫生事业发展新机遇,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上下必将同心同德,团结奋进,扎实苦干,用精湛的医术服务患者、关爱广大群众百姓健康,做人民健康的忠诚卫士,不断创造医院更加美好、辉煌的未来,为济宁市医疗卫生事业做出新贡献。
新闻推荐
12月13日下午,汶上县苑庄镇的刘先生冒着严寒来到汶上一中东校区,为学校送上了写有“一中学子品德高尚,拾金不昧彰显美德”的...
汶上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汶上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