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广志每天细心照料着患病的妻子。本报记者李岩松摄在济宁汶上县南站镇姬村,一提起五十多岁的姬广志,无人不竖起大拇指。七年前姬广志的妻子突患重病瘫痪在床,他不仅一直陪伴在左右,七年里一直为妻子进行康复治疗。村里人都说,以前这个家的幸福美满就让人羡慕,如今这个家里的温情更叫人感动。
本报记者汪泷
通讯员李明杨家兴
手挽着手
搀着妻子做康复
吃过早饭后,姬广志见到有人来了,这个年过五旬的汉子在身前的围裙上擦擦手。在他身后的阳台里,九旬老母亲和身体有残疾的妻子李秀兰正坐着晒太阳。如果来访者不知道他家的特殊情况,估计多数人会好奇为什么李秀兰要被“圈”在一个脚手架组成的“框框”里。
待到忙活得差不多了,姬广志走到妻子身边,小心翼翼地把她搀扶起来,让她一只手抓着脚手架上的钢管,自己则紧紧地握着另一只手。“大夫说,她得多走动,不然四肢关节都会退化。”说着,姬广志扶着妻子在这个不大的“框框”里来回走着。就在这个不足两平米的框框里,李秀兰来回走上三圈差不多就要10分钟。每隔半个多小时,姬广志就要过来扶着她这么走一走。
“俺俩都这么来来回回走了七年了,你说是不,孩他娘?”活动后,姬广志扶着妻子坐下,然后像往常一样,一边和她说些村子里有趣的事,一边用手捋一捋她的手指。而对于现如今智力只相当于三四岁孩子的李秀兰而言,她都会笑着“咿呀”回应。
坐在一旁的老母亲,每当这种时候都不怎么说话。患有心脏病的她说,打从儿媳患病之后,儿子就没闲下来过,“连个觉都睡不安稳,我虽然心疼,可每当看到他们两口子这么手牵手地走着,心里又寻思着,这个家真好。”
跟着医生学要领
自己搭起“康复器”
以前,姬广志在工地上安心工作,李秀兰自己一个人撑起了这个家的里里外外。可就在2011年底,一场大病突然让这个家从天上掉到了地上。“我记得是11月25日,起床准备吃饭上工,但喊了她几嗓子也不见动静。”有些心慌的姬广志赶紧开灯,才发现妻子躺在床上口吐白沫,危在旦夕。
紧急送医后,姬广志才知道妻子得的是脑出血。治疗俩月后,虽然命是保住了,但李秀兰却完全瘫痪在床,而且智力退化严重。
“大夫说没好办法,这病就是靠慢慢康复。”突然之间,姬广志的身份仿佛和妻子转换了一般。每天他骑着三轮载着妻子去医院做康复,“看人家大夫给她治疗的时候,我就在一旁仔细观察,看大夫是怎么让她走动、怎么活动关节的。”一连康复了三个月之后,姬广志对一些康复的基本要领也烂熟于心。
等到在医院的康复基本结束之后,姬广志用脚手架在院子里搭起了一个“康复器”。因为怕粗糙的钢管伤到妻子的手,他还用胶带和布把所有的管子全部缠了一遍,“到了冬天最冷的时候,我再给它包上一层棉布,免得冰着了她的手。”就这样,七年里,姬广志不仅是妻子的“保姆”,更成了她的康复师。
只要这个家完整
就能笑对一切
每当说起妻子的病情,姬广志都会抬头看着窗外坐着晒暖的李秀兰,眼神总会变得十分温柔,脸上的皱纹也会舒缓开许多,“我心疼她,想想过去她就是这么照顾我、照顾这个家的,如今换成我了才体会到,当年她一个人是多么不容易,所以我更不能不管她。”
因为身边离不开人,这七年里姬广志再没有出去打过工,家里除了靠土地流转每年能收入3000元之外,全靠国家给的低保金度日。为了尽可能减少开支,姬广志在家后面的一小块空地里,种了各种各样的蔬菜,“冬天有萝卜、白菜,夏天有豆角、丝瓜,这一年到头基本上不用买菜了。”
谈及未来,姬广志说,只想一家人都好好的就行。“现在政策好,一有什么好政策,村里都是第一个想着我。”姬广志说,这些年要没有政府的帮助,他真是不敢想象如何能挺过来,“儿子上大学也是靠助学贷款,学校里还给了他一些奖学金。”在姬广志看来,只要这个家完完整整,他就能笑着面对一切。
新闻推荐
本报汶上讯(通讯员张玉玲李甜)11月23日,汶上县政协一行来到汶上县人民医院,就公立医院改革工作情况进行视察。视察组一行首...
汶上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汶上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